陶嘉
(黔南州人民醫(yī)院,貴州都勻558000)
論著/護理
護理安全管理在心臟介入圍手術期的應用
陶嘉
(黔南州人民醫(yī)院,貴州都勻558000)
目的 研究護理安全管理用于心臟介入圍手術期的干預效果。方法 抽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心臟介入手術患者資料;60例患者中,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術20例、冠狀動脈支架置入20例、射頻消融術20例;所有患者實施圍手術護理安全管理,從術前、術中、術后等實施護理干預,于6個月后回訪調查,統(tǒng)計3類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按照優(yōu)、良、中、差等4個標準劃分,對比護理前后癥狀變化的差異性(P<0.05)。結果 從安全管理角度能夠規(guī)范手術護理流程,本次優(yōu)42例,良15例,中2例,差1例,患者對護理效果滿意度較高,護理前后3類治療對象病癥變化明顯。結論 心臟介入手術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降低了術后康復的風險系數(shù),提高心血管組織的康復效果。
安全管理;心臟介入術;圍手術;護理
近年來,心臟介入術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療效果得到認可,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術、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射頻消融術等成為臨床手術的先進方式。“護理安全”是心臟介入術護理的先進思想,由于心臟介入術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體征狀態(tài),在治療過程中必須保持最佳狀況,才能保證心臟介入手術治療達到預定的狀態(tài)。本次結合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錄的60例資料,對圍手術期護理安全管理進行研究。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心臟介入手術患者資料;年齡范圍55-80歲,平均年齡(65±2.9)歲,其中,男40例,平均年齡(63±1.7)歲,女20例,平均年齡(66±1.4)歲。60例患者中,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術20例、冠狀動脈支架置入20例、射頻消融術20例;所有患者經臨床醫(yī)師診斷,確定符合心臟介入手術治療標準。
1.2 方 法
所有患者實施圍手術護理安全管理,從術前、術中、術后等實施護理干預,于6個月后回訪調查,統(tǒng)計3類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按照優(yōu)、良、中、差等4個標準劃分,對比護理前后癥狀變化的差異性(P<0.05)。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心血管疾病護理標準劃分,以評分制(10分)對介入手術護理效果進行劃分,具體標準:①優(yōu):9-10分,心血管疾病癥狀完全消失;②良:8-9分,心血管疾病癥狀,基本消失;③中:7-8分,心血管癥狀明顯消失;④差:<7分,護理前后無改善。
本次60例“安全第一”的護理思想,時刻關注患者身體體征變化,整個手術過程均參與護理干預。從安全管理角度能夠規(guī)范手術護理流程,本次優(yōu)42例,良15例,中2例,差1例,患者對護理效果滿意度較高,具體如表1,護理前后3類治療對象病癥變化明顯。
從表1看出,心臟介入圍手術期護理效果顯著,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術、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射頻消融術等是臨床常用方式,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抑制,說明了護理安全管理對護理效果的保障性作用?;趯Σ∪瞬扇“踩Wo措施,有效防范了各類異常病癥,提高了心臟手術治療效果。
表1 60例患者護理前后對比
3.1 心臟介入術治療優(yōu)勢
心臟介入手術對心血管疾病治療具有多方面優(yōu)勢,按照患者病癥狀態(tài)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及時緩解了各種因素造成的病癥隱患。基于心臟介入治療條件下,可掌握血管具體流動狀態(tài),借助心臟導管完成手術處理?,F(xiàn)階段,心臟介入治療主要包括: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術、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射頻消融術等,可根據(jù)患者實際需求擬定治療方案。基于護理安全管理思想下,心臟介入圍手術期更加注重護理方式的調整,從安全角度提供術前、術中、術后等諸多護理服務。
3.2 心臟介入圍手術期護理
3.2.1 術前常規(guī) (1)心理護理:引導患者建立正確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參與心臟介入手術的依從性,這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心臟介入治療期間,要避免患者出現(xiàn)抑郁、緊張、恐懼等心理,消除一切顧慮,鼓勵患者投入到臨床治療過程中,做好多方面的心理疏導工作。
(2)肢體訓練:定期開展訓練活動,培養(yǎng)患者良好的肢體功能,如:咳嗽、呼吸、大小便等,這些都對術后康復起到了關鍵作用。對于病況嚴重的患者,需定期進行必要的的肢體鍛煉,通過肢體關節(jié)運動或調整,如:上肢、下肢的協(xié)調運行,左右手臂的旋轉運動等,這些對患者身體機制康復有著重要意義。
3.2.2 術中護理 手術過程中進行水化療法,加快造影劑的排出,這是為了避免腎臟毒性引起的不良反應。護士要盡快安排相關的檢查工作,整個手術過程形成良好的操作環(huán)節(jié),降低術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患者進行專業(yè)講解,提高其參與手術治療的積極性,做好各方面的協(xié)調工作,如:指導患者正確飲食、飲水,創(chuàng)造良好的手術條件。
3.2.3 術后常規(guī) (1)持續(xù)監(jiān)測。通過對護理安全管理內涵進行分析,將其用于心臟介入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全面提高了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為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術、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射頻消融術等病人提供優(yōu)質的康復條件。臨床監(jiān)測是針對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后及時通知醫(yī)生,作出正確的護理指示。
(2)術側肢體制動。結合患者康復情況,選用約束帶進行肢體固定,以免影響到術后康復效果;定期對肢體局部進行觀察,間隔15min觀察一次,重點查看是否有滲血、血腫、脈搏等異常情況,對局部包扎出現(xiàn)異常反應的,及時安排制動處理,提高臨床護理的安全性。做好臨床護理的相關記錄,為后期護理查詢與指導提供必要的臨床資料。
(3)拔管時的護理。拔管過程做好全面護理工作,及時關注局部壓迫后的止血效果,如:心率、血壓蛋,這相對術后病癥康復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對于心率減慢、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等突發(fā)情況,也要及時做好應急處理,尤其注意迷走反射,提高臨床護理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出現(xiàn)迷走反射癥狀,立即靜脈注射多巴胺5~10mg/10ml生理鹽水,適當減輕壓迫力度,盡快提升血壓至正常水平。如有其他癥狀可視情況做進一步對癥處置。
(4)活動及臥床時間。拔管前和拔管后2h,如局部無明顯出血或血腫,可平臥或將床頭抬高10°~20°。非穿刺側肢體可適當隨意活動,并指導家屬對其進行肢體按摩,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合并癥,有下肢靜脈曲張者忌按摩下肢。冠脈造影術后6~8h可翻身,12h可坐起(年齡>65歲老年人、女性、局部組織松弛、凝血機制不正常者可適當延遲坐起時間)并逐漸下床活動。
總之,心臟介入手術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降低了術后康復的風險系數(shù),提高心血管組織的康復效果。本次心臟介入術患者堅持“安全第一”的護理思想,時刻關注患者身體體征變化,整個手術過程均參與護理干預,僅有1例患者對護理工作不滿意,說明了護理安全管理的臨床意義。
[1] 陳少英,李彩紅.心臟介入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26).
[2] 張迎芳,金娟英.術前訪視在心臟介入患者中的應用[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35).
[3] 陳麗萍.阻黃患者行心臟介入的護理[J].當代醫(yī)學(學術版).2008(20).
[4] 李洪俊.心理干預對心臟介入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23).
[5] 李云華,馮震霞.心臟介入病人術后心理狀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