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鶴
分身有術的錢海源
○潘鶴
錢海源是我的好學生之一,而且是幾十年來與我交往最為密切的學生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經(jīng)常從報刊上看到他的美術評論文章??墒?,最近卻出乎我的意料,海源寄來他在近30年來創(chuàng)作的一批雕塑和水彩畫作品圖錄,希望我對他的雕塑和水彩談些意見。他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自己今后不但能在文藝理論研究方面繼續(xù)做些實事,而且,在雕塑和水彩方面也能爭取干出些成績來。
年輕時代的錢海源,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兩個突出點:一是他的好學精神,除上課認真學習雕塑專業(yè)基礎知識,課余時間喜歡畫水彩,他愛讀書、勤思考,喜歡向老師提問題求教。二是海源為人正直、執(zhí)著、愛憎分明。
世事滄桑,斗轉星移。社會生活的變化,使一些原本正直、真誠、愛憎分明的人變得圓滑世故,甚至變得奸詐狡猾。而海源自此之后的30余年中,雖幾經(jīng)磨難,曾下放湖南永州偏遠農(nóng)村六年,“插隊落戶”,當農(nóng)民,在基層做群眾文化工作,可謂飽經(jīng)風霜。但海源卻固守正直的品性,仍然是那么愛憎分明。我們常說:“藝術的風格即人格”“畫品和文品即人品”。新時期近30年來,在摸索的過程中,由于在活躍、繁榮、發(fā)展與混亂、無序并存而失去平衡的中國美術界,先后出現(xiàn)了不少怪現(xiàn)象。人們看到,不少美術理論家不斷地變換著肩上扛的旗幟,一會兒鼓吹“反傳統(tǒng)”;一會兒鼓吹“全盤西化”“文化全球化”,一會兒把復舊說成是“民族風格”,一會兒又把洋化說成是“時代風格”??傊?,要把適應今天中國現(xiàn)實的民族精神及適應今天的時代風格全盤落空才肯罷休,把繼往開來改成“重新洗牌”,使當代中國美術界走進迷宮,頭昏眼花,無所適從。大多數(shù)學術界人士都采取了明哲保身靜觀其變的態(tài)度,但海源卻敢于又一次挺身而出,與之展開說理的論戰(zhàn),寫下了許多堅持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批判西方腐朽文化錯誤思潮,被學者們評價為“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好文章”。
由于海源在新時期近30余年來,將許多精力花在對文化藝術界的思潮的研究和評析方面,以致于使一些熟悉或不熟悉他的同行或朋友,都誤認為他只是一個專業(yè)文藝理論家,放棄了他青年時期所學的雕塑和水彩畫。現(xiàn)在,從海源的一批雕塑和水彩作品圖錄中,可以看到他在新時期近30年來,在雕塑和水彩畫方面也都做出了一些可喜的成績。如他在1986年創(chuàng)作的安放在江西省鉛山縣的《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紀念像》,是1987年由國家建委、文化部和中國美協(xié)所舉辦的首屆1949—1986年《全國城市雕塑評獎展》,從一千多件作品中入選的150件作品之一。海源于1997年完成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像》,先后為《人民日報》、香港《大公報》以及《泰國世界日報》等海內(nèi)外20余家報刊發(fā)表。此外還創(chuàng)作了如袁隆平和賈誼等不少肖像雕塑,以平易與樸實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和氣質(zhì)。令我感到高興的是,海源在近30年來,還畫了一批受到業(yè)內(nèi)人士廣泛好評,藝術格調(diào)和文化品位相當有素養(yǎng)和水平的水彩畫。與海源在理論研究方面的嚴肅思考相比較而言,似乎海源在畫起水彩來,更能自由、瀟灑、率真與充分地表達他的熱情奔放的個性。海源的水彩畫很好地發(fā)揮了對水的干濕、濃淡的運用,色彩的冷暖關系處理,講究藝術格調(diào),用筆生動、自然、老到。難怪有人會要說:“錢海源真是分身有術,理論、雕塑與水彩都兼顧?!蔽蚁嘈?,精力旺盛的海源,會在今后的理論研究、雕塑創(chuàng)作和水彩畫方面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欄目責任編輯 孫 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