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如
2014年10月10日,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兒童權(quán)利活動人士馬拉拉·優(yōu)素福·扎伊和凱拉什·薩蒂亞爾希,以表彰他們反對壓制兒童和婦女、為所有兒童爭取教育權(quán)所進行的斗爭。馬拉拉,這位年僅17歲的巴基斯坦少女在278位德高望重的名流行列里脫穎而出,成為了“諾貝爾和平獎史上最年輕的得獎人”。
在知悉自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后,馬拉拉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淡定超乎人們想象。她當時正在英國伯明翰的學校上課,獲悉得獎時,并沒有激動得得意忘形,更沒有因此而早退,而是等待放學后才向外界發(fā)表感想。馬拉拉表示,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感到榮幸,對自己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巴基斯坦人感到驕傲,她將會把獎項獻給所有“無聲”的兒童,表示他們的聲音需要被聆聽。
在父親的熏陶下成長
1997年,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邊境斯瓦特河谷一個教育工作者家庭。她的家鄉(xiāng)是個旅游勝地:白雪皚皚的群山、鱒魚成群的河流、一望無際的果園、高聳入云的佛塔……美不勝收。他的父親,當?shù)氐纳鐣顒蛹引R亞丁開辦了幾所學校,收留了1 000多名學生。對開辦學校的原因,齊亞丁解釋說:“伊斯蘭教教導我們,接受教育對男女來說都是必需的,這也是先知的教義。教育是光明,無知是黑暗,我們必須從黑暗走向光明?!备赣H的堅定信念影響了馬拉拉整個成長歷程。她在父親的熏陶下長大,繼承了父親重視教育的理念,這成了她以后為巴基斯坦婦女和兒童爭取權(quán)益而頑強地對抗塔利班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源泉。
熟悉馬拉拉的一位巴基斯坦記者兼紀錄片制片人說:“齊亞丁給了馬拉拉很多關(guān)愛、力量和信心,這是少有的,馬拉拉那么富有主見也是因為父親在給她鼓勁?!痹诟赣H的鼓勵下,馬拉拉因倡導女性受教育權(quán)而迅速成名。她組織成立了馬拉拉教育基金會,幫助斯瓦特的窮困女孩上學。
令兇殘的塔利班膽寒的女孩
2008年冬天,塔利班組織控制了美麗的斯瓦特地區(qū)。盤踞、控制、槍殺……一時間,斯瓦特被恐怖陰云籠罩。
此外,塔利班還在控制區(qū)域?qū)嵭袕娭平y(tǒng)治,他們禁止女性接受教育,還攻擊了上百所學校,甚至不惜以向女學生潑硫酸、開槍射擊等令人發(fā)指的手段來阻止女性接受教育。
在那個本應(yīng)天真爛漫的年華,馬拉拉卻開始了在硝煙中的抗爭,開始了與恐怖勢力的明爭暗斗。2009年,不到13歲的馬拉拉開始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烏爾都語網(wǎng)站撰寫博客,以親身經(jīng)歷記錄塔利班統(tǒng)治下人們的生活,包括禁止女孩上學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動等,而那一年正是塔利班的勢力橫掃斯瓦特地區(qū)之時。馬拉拉在這一系列博客中用的筆名叫“Gul Makai”,普什圖語中意指矢車菊,這也是當?shù)睾芏嗝耖g傳說中女英雄的名字。
在博客里,她記錄了塔利班的殘暴血腥,記錄了斯瓦特的暗無天日,記錄了在塔利班恐怖主義統(tǒng)治下女子們的日常生活。她說:“我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有玩樂的權(quán)利,有唱歌的權(quán)利,有聊天的權(quán)利,有逛商場的權(quán)利,有大聲說話的權(quán)利……如果這一代人沒有拿過筆,就會接受恐怖分子遞過來的槍支?!痹谏c死的煙火中,她高聲吶喊,倡導女性受教育,呼吁給予女孩受教育的權(quán)利。她通過博客傳達給這個國家的孩子們乃至全世界的孩子們一個信息:無論何時,你看到暴政,看到人們被壓迫,都應(yīng)當提高你的嗓門進行反對——反對那些試圖奪走你權(quán)利的人。
馬拉拉以自己的無所畏懼為巴基斯坦女性與阿富汗女性爭取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為了向勇敢的馬拉拉致敬并借此表達對塔利班武裝的唾棄,巴基斯坦一所招收了2 000名女生的大學更名為馬拉拉大學,這足見在巴基斯坦讓女孩子得到教育是一件多么艱難與偉大的事情。
馬拉拉的生死抗爭引起了世界的關(guān)注。同時,在她與恐怖勢力斗爭的幾年間,她的處境也愈來愈危險。2012年,塔利班武裝人員把她列入槍殺名單。為了暗殺,他們精心籌劃了數(shù)月。10月9日,一輛校車沿著鄉(xiāng)村公路行駛。車里,一群學生和老師在交談,剛剛結(jié)束考試的她們喜悅異常。當校車行駛到離明戈拉市區(qū)大約1公里的地方時,兩名男子突然揮舞著旗子叫停了這輛車。兩個荷槍實彈的人登上了校車,厲聲問道:“你們當中,有沒有一個叫馬拉拉·優(yōu)素?!ぴ恋??”馬拉拉毅然站起來,說:“我就是!這一切與她們無關(guān)!”話音未完,“砰”的一聲,子彈穿過她的脖子。鮮血飛濺,化作一朵殷紅的花,盛開在斯瓦特的高山上。
馬拉拉遭槍擊的事件傳開以后,巴基斯坦乃至全世界都憤怒了。人們無法想象,恐怖分子竟然會如此殘酷地對待一個天真樂觀、有勇氣、有理想、有追求的15歲的女孩。于是,人們舉起一幅幅馬拉拉的照片,紛紛走上街頭,表達抗議與憤慨。醫(yī)院里、街道邊,許許多多的學生高舉雙手,為這位偉大的巴基斯坦少女祈禱。
當馬拉拉醒來的時候,她已經(jīng)身處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醫(yī)院。萬幸,她脫離了生命危險。父親看著自己了不起的女兒,說:“孩子,你是我們的驕傲!”
事件影響及幸存后的斗爭
年僅15歲的馬拉拉,用自己的生命捍衛(wèi)了女子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用自己的鮮血呼喚世界和平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她所爭取的絕不是一個人的權(quán)利,而是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共同愿景,她跨越了國家與民族、宗教與政治的界線。馬拉拉如一顆碩大的種子,在世界黑暗之角發(fā)芽、生長,綻放出了最有力量的絢爛之花。
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說:“此次襲擊導致了兒童運動空前高漲。孩子們穿著印有‘我是馬拉拉的T恤自豪而堅定地主張自己的權(quán)利?!?011年12月,馬拉拉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國家青年和平獎”,成為這一獎項的首位得主。在馬拉拉遇襲之后的2012年11月10日,聯(lián)合國宣布,將每年7月12日定為“馬拉拉日”,以表彰這位偉大的巴基斯坦少女不畏塔利班威脅、積極為巴基斯坦女性爭取受教育權(quán)利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同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出年度人物,馬拉拉排名第二位,僅在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之后?!稌r代》給予她的獲獎評語是:“塔利班試圖讓這個巴基斯坦女孩沉默,卻放大了她的聲音。她現(xiàn)在成為了世界女性爭取權(quán)益的象征。”
2013年7月12日,馬拉拉在聯(lián)合國發(fā)表了康復后的首次公開演講。她表示,有幸同幾位受人尊敬的人一同來到聯(lián)合國并再次公開發(fā)言是她一生中的一個美好時刻。借此機會,她想向許多人表示感謝,這包括為了她早日康復而祈禱的人們以及為其治療提供幫助的巴基斯坦和英國醫(yī)院里的醫(yī)生、護士以及阿聯(lián)酋政府。遭遇槍擊以后,她接到了來自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賀卡和禮物。許多兒童的天真話語使她深受鼓舞,而年長者對她的祝福也使她力量倍增。
馬拉拉說,塔利班針對女性接受教育而采取的暴力行動嚇不倒任何人。塔利班恐怖分子覺得子彈可以使她閉口,可以改變?nèi)藗兊哪繕?,讓人們不再奢望,但他們沒有達到目的,相反招致了成千上萬的譴責之聲,使得軟弱、恐懼和無助不復存在,有的只是力量、能量和勇氣。
“除非我死了,否則我不會放棄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和平和夢想!”馬拉拉用生命和鮮血實踐著她的諾言,追尋著她最偉大的世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