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目的 探討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技術在心臟停博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心臟停博患者64例,根據其是否患有器質性心臟病將其分為兩組,每組32例。對兩組患者行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在監(jiān)測工作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率變異性(HRV)。結果 經比較可知,器質性心臟病組的各項生理參數均顯示異常,迷走神經阻斷后各項數據的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患者的HRV處于中度降低的狀態(tài)。無器質性心臟病組在治療結束后心電生理參數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P<0.05,患者的HRV處于正常狀態(tài)。結論 對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施以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能夠更好的掌握患者心電生理參數的變化情況,從而對患者展開針對性的治療。
關鍵詞: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停博;心電生理
目前,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DCG)已經在各大醫(yī)院中得到普及,心臟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多會接受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停博作為心律失常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動態(tài)心電圖檢驗的方式能夠分析出患者的生理特征[1]。為了進一步探究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技術在心臟停博患者的檢驗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我院對2014年7月~2015年7月入院的64例患者展開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入院的心臟停博患者64例,根據其是否患有器質性心臟病將其分為兩組,每組32例。在器質性心臟病組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為19~76歲,平均年齡為(54.8±6.2)歲。在無器質性心臟病組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為18~72歲,平均年齡為(53.6±6.0)歲。經檢查可知,所有的患者都不存在血管病病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患病史上均無明顯差異,可以進行對比。
1.2 方法 在對患者進行檢驗前要讓其停用一切活血藥物,對患者行DCG檢察和食管電生理檢驗(TEAP),同時對患者進行阿托品實驗,對患者的心率變異性(HRV)進行分析。
1.3臨床觀察指標 在檢查工作完成后對患者的各項心電生理參數進行比較。其中停博DCG的診斷標準為長P-P間距大于2500ms為竇性停博,心室波消失,長R-R間距大于2500ms為心室停博。TEAP陽性的檢測標準為竇房結恢復時間(SNRT)>1500ms、文氏阻滯點<130bpm。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的相關數據研究采用SPSS19.0統計學數據包進行分析和整合,在分析中,對其中的計數資料使用χ2進行檢驗,其中的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的方法,得出P<0.05的結果,此結果表明本次所得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DCG結果 經診斷可知,在所有患者中有42例為竇性停博,有15例為二度或三度傳導阻滯停博。有5例為長R-R所致的心室停博。器質性心臟病組的停博時間為2550~6895ms,無器質性心臟病組的停博時間為2500~3480ms。
2.2 TEAP結果 器質性心臟病組的各項生理參數均顯示異常,迷走神經阻斷后各項數據的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無器質性心臟病組在治療結束后心電生理參數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P<0.05。
2.3 HRV結果 器質性心臟病組的HRV處于中度降低的狀態(tài),無器質性心臟病組的HRV處于正常的狀態(tài),兩組比較P<0.05。
3 討論
心臟停博是由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在臨床中多采用藥物治療和起搏的方式對患者施以救助?;颊甙l(fā)生心臟停博后一般表現為整個心室停止活動,心電圖呈現出無波的狀態(tài),如果治療不及時很容易造成傷亡,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健康[2]。
本研究中,器質性心臟病組在接受檢查后TEAP顯示為竇房結和方式功能異常,應用阿托品對患者施以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得到了改善,但此研究無統計學意義?;颊叩腍RV呈現出中度降低的狀態(tài),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患者的死亡概率[3]。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心臟病患者多表現為組織缺血和炎癥,患者的竇房結起搏功能會受到影響,此時需要對患者施以藥物治療,使患者的癥狀得到改善。無器質性心臟病組的TEAP參數均顯示異常,對患者注射2mg的阿托品后參數恢復到正常范圍,變化具有統計學意義,這也表示心臟停博與迷走神經的敏感性有著直接的關系。
在一般情況下,心臟功能會受到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共同支配,這兩種神經也會表現出相互抑制或協同合作的狀態(tài)。在迷走神經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時,乙酰膽堿會要細胞中的M受體結合在一起,使鳥苷酸結合蛋白受到激活,此時膜對鉀離子的吸收能力增強,鉀離子的外流速度提高、鈣離子的內流速度降低,這使得心肌自律細胞的電位增大,自動除極的速度也就相應的減少,此時心臟的自律性降低,出現了心律失常的現象[4]。本研究顯示,無器質性心臟病組竇房結由于受到迷走神經的影響而出現心臟停博的現象。但這種停博狀態(tài)只會維持較短的時間,具有可逆性的特點,多數患者在出現心臟停博后不會出現臨床癥狀。如果在臨床治療中發(fā)現患者出現心臟停博的現象,可對其行藥物治療,也有一部分患者在心臟停博后無需藥物治療科自行恢復正常[5]。如果患者的HRV處于正常的狀態(tài),則表明將竇房結和心臟自主神經并沒有收到嚴重的損傷,也不會因心臟停博而發(fā)生猝死等現象。
綜上,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DCG)在心臟停博的檢驗中能夠發(fā)揮較大的作用,對于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來說,這種作用更加明顯。通過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能夠確定患者的器質性病變與迷走神經的敏感度有著很大的關系,對于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來說,短暫的停博不會對其生命健康造成太大的威脅。如果患者出現心臟停博的現象,可對其行簡單的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李肅義,楊美玲,丁梅,等.動態(tài)心電采集記錄系統的發(fā)展與展望[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12,29(01):175-178.
[2]張秋云.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動態(tài)心電圖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4):134-135.
[3]郭躍萍,章慧潔,程碩韜.遠程無線多生理參數監(jiān)測與動態(tài)心電圖在社區(qū)中的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2,22(30):81-84.
[4]昃峰,孫玉杰,李鼎,等.遠程實時心電監(jiān)測儀與動態(tài)心電圖對比分析[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3,22(02):93-96.
[5]張乾忠,馬沛然,于憲一,等.心電圖監(jiān)測技術新進展及心電圖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若干實際問題[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02):81-96.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