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蘭
當前,文本拓展幾乎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如何開展高效的課堂閱讀拓展教學?
讓課前拓展成為課堂教學的基石
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在于為學生進行課堂閱讀打好基礎。課前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信息、閱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文本拓展要為學生的課堂閱讀服務,應該著眼于學生學習的疑難之處,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課前搜集的信息進行加工、分析、重組與運用。
例如《延安,我把你追尋》這一課,上課伊始,教師投影出示延安外景圖片,請學生介紹有關延安的情況,隨后出示地圖,讓學生了解陜甘寧指的是哪些地區(qū)。之后,投影出示學生收集到有關延安生活情況的圖片,學生不僅知道了當時延安生活的艱苦,還了解了當時延安遭到敵人封鎖的處境。學生們通過課前拓展,以及教師的組織交流,對延安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花費了一定的時間梳理學生課前閱讀和收集的材料,珍視學生收集的資料,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延安精神”這一難點,使課前閱讀真正成為教學的基石。
讓課中拓展成為課堂教學的寶石
課中拓展要緊緊圍繞教學目的,適時、適度地進行文本的拓展,從語文教學的本真出發(fā),真正為學習語文服務。
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節(jié)課談“碰壁”這一教學片斷中,學生提出“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涵義很深,理解有困難。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了指導:“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些詞句的原意會被轉化,如這個句子中,如果對當時人物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不了解,理解起來就會有難度,所以,我們除了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詞句來揣摩人物的特點外,還可以結合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來理解?!边@時,教師出示了拓展閱讀資料:上個世紀20年代“白色恐怖”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在極端情況下魯迅先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畏艱難的決心。通過學生、教師、拓展性閱讀材料間的對話,學生自己解決了提出的問題。教師根據預設,以疑難為聯(lián)結點選擇閱讀材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課中拓展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顆璀璨的寶石。
讓課后拓展成為課堂教學的巨石
通過課后拓展性閱讀,讓閱讀向課外、課后延伸,并及時進行反饋、交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并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少年閏土》一課,在對文本的學習之后,教師抓住學生對人物的理解進行拓展。教師問:“小說中說‘我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故鄉(xiāng),母親說已經將‘我到家的消息告訴了閏土,閏土就要來了。闊別三十年的一對好朋友就要見面了,根據你對本文理解,猜猜他們見面后會是怎樣的情景呢?”學生有的說他們一定會擁抱在一起,有的說他們一定會緊緊握住雙手,流著眼淚激動地說不出話,還有的說他們會到灑館里邊喝邊親熱地聊天,聊他們小時候的趣事……這時,教師請看過《故鄉(xiāng)》的學生說這個情景,一學生說閏土再見到“我”時根本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又是擁抱,又是流淚、喝酒之類的,而是恭敬地叫“我”老爺。學生們都表現(xiàn)出愕然的神情,這時,教師追問:“這到底是怎么了?為什么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美好?是什么改變了閏土?大家想知道嗎?”學生齊聲答:“想!”于是,教師及時而又自然地向學生推薦了課外書《故鄉(xiāng)》。這幾個問題緊緊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并且教師在課文教學結束后巧妙地設置了懸念,激發(fā)了學生課后閱讀名篇的興趣。
總之,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學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拓展的時機、拓展的內容、拓展的寬度和深度等都要圍繞文本來展開,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
編輯 肖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