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生
“文”是“做”出來的。作文其實沒什么,看得多了,想得多了,筆桿子動得多了,味道自然就夠了,用不著非扣上一頂有關“天朝教育”的帽子。
梳理一點課文的技巧
語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編者千挑萬選出來的經(jīng)典,永遠常讀常新。而經(jīng)典篇目所呈現(xiàn)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動人的故事、深刻的道理、深邃的思想,還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寫作的經(jīng)典范例。
會解讀文本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素養(yǎng)。面對一篇文章,你得能讀出來優(yōu)點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主題怎樣呈現(xiàn),語言有什么特色等等。如此,你才能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學段特點、課堂教學目的把文本較為透徹地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yǎng)出自己的解讀能力。學生會解讀文本了,在日常的閱讀中才能看出文章的好壞,并進一步吸取精華,摒棄糟粕,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2003年我開始有意識地研讀教材、梳理教材,堅持不斷地對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目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給學生以全新的認識。第一篇小文《生命的歌唱——永恒的樂章》發(fā)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上,得到了時任“備教”板塊主持人的張水魚老師的首肯,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2008年張老師又推薦我給《學習報·語文周刊》“名師讀課文”撰寫專欄,迄今已解讀從小學到高中共計156篇課文,特別是在經(jīng)典篇目寫作方法的感悟與提煉這一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收獲。
例數(shù)如下:
1.我們可以從作品的空白處捕捉作者的寫作意圖。
如《孔乙己》,可以捕捉到孔乙己沒有住處、沒有親人、沒有朋友這個被大多數(shù)人忽略的情節(jié),從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的角度闡述了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性:最后,孩子們也只好一哄而散了,遠遠地離了他玩去了。他想交流的最后對象也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并永遠處在孤獨的境界中。對他來說,心靈永遠處在封閉的狀態(tài),永遠沒有釋放的空間和釋放的對象。而他這點思想深處的折磨,相對于前兩點來說無疑是更沉重的打擊。”這樣可以提示學生作文要學會留白,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
2.我們可以將文章內容縱橫勾連,從文本整合的角度來理解文章的表達技巧。
如針對魯迅先生《雪》寫就的研讀文章《記憶之景,眼前之景,現(xiàn)實之景》,可以得出“作者是在借記憶之景表達自己的理想追求,借眼前之景寄予自己永恒的追求,于現(xiàn)實之景表現(xiàn)自己不屈的‘旋轉與奮斗”的結論,同時啟迪讀者:“閱讀這首散文詩,不能只關注其詩情畫意中的對比和映襯,也可將作者描繪的三景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給我們描摹的雪之意境,感悟作者筆下雪、人合一的藝術表現(xiàn)及其體現(xiàn)出來的偉大精神。”這就可以讓學生于文本整合中學會多角度提煉方法。
3.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文本內涵,使千篇一律“套版式”的解讀變成五彩繽紛“萬花筒式”的賞析。
如對《三峽》的解讀,可以從“全景之美”“幽深之美”“山水之美”“四時之美”“色彩之美”“狀物之美”“情韻之美”等角度賞析,通過異彩紛呈的美景,讓讀者飽覽了《三峽》這篇經(jīng)典之作全方位的美感,從而體會作文中要善于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這一要旨。
4.我們還可以從“文人合一”的角度去解讀,真正走進文本的核心。如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我們可以從作者范仲淹的經(jīng)歷、人品切入,把《岳陽樓記》當作范仲淹先生來剖析,從文字的背后讀出《岳陽樓記》是一篇底蘊深厚且氣勢恢弘的千古絕唱,又是一篇勸人規(guī)己的千古佳作。文中描繪岳陽樓周圍的絕美景觀時,用的是一種特別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因為這實際上是作者在談自己從自然中感悟到的修身雅量,即為人要有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的氣魄和肚量,恪盡職守,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崗位都要保持本色平和的心態(tài)。從“文人合一”的角度去解讀文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把握一篇佳作的內涵,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從經(jīng)典篇目中發(fā)掘提煉寫作方法,進而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絕對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好做法。
沉淀一點文化的底子
我剛走上講臺的時候,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無論是對教材,還是對學生,每每以無窮的激情去對待。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我總是先背誦下來;凡是要求學生寫的作文,我也一定跟著學生一起寫。
如何科學關注學生的有效積累和分類積累,以及最后的有效整理和有效消化吸收,是我一直探究的問題之一。那時候學生的閱讀基本上就是課本,課外的少得可憐甚至說沒有。當時,我在市圖書館、文化宮、“讀來讀去”讀書社辦了三張借書證,讓學生和我一起讀,每周都去還書借書。我始終認為,積淀一點文化的底子總是好的,一定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的。
于是我開始了在課堂上和學生共讀一本書的活動,記得當初是從但丁的《神曲》以及《荷馬史詩》開始的。學生們很喜歡,也喜歡上了這樣的語文課,作文水平也漸次提高,而這一年的成功體驗,竟激發(fā)讓我將這一舉措從1990年堅持到了2004年調入教研室之前。
為了給學生充電,那時我稱之為“造血計劃”(1993年),讓學生每周從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詩歌、抒情散文五種體裁(那時的粗略分類)的文章中各挑選一篇自己認為最美的,不論長短,摘寫下來。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各讀5分鐘,細心揣摩感悟,并將自己一點一滴的感悟寫在文章后面,或者批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這就是我最初的“五○五計劃”,后來發(fā)展到“715行動”,即每周七天,每天利用十五分鐘進行閱讀。學會自主選擇、自主分類、自我閱讀。師生、生生可互相推薦,互換交流,師生間的討論交流有時也很激烈,無形中或者說不知不覺中在營造屬于我的“書香班級”。這就是我行之成文的《從五○五計劃到715行動》。
后來,我又增加了“閱讀廣場”和“小說長廊”等活動,每周增加一節(jié)閱讀課,學生互動參與的面更廣,探究的內容也逐漸有了深度。記得最清楚的是給學生推薦閱讀《青春萬歲》和《走向十八歲》等這些富有青春色彩和學生生活最為接近、學生最有發(fā)言權的作品。后來寫進了《珠聯(lián)璧合相映成輝》這篇文章中,獲得了中央教科所年度論文評選一等獎。我還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幾十里開外的市區(qū)新華書店買書,和學生共同挑選喜愛的書籍。
“腹有詩書”不單單是“氣自華”,豐富的文化積淀一定會讓學生的作文豐美厚重起來。
釋放一點自由的空間
關于作文教學,我總是邊思考邊嘗試,不愿“安于現(xiàn)狀”。普通的習作教學模式是兩周一篇,一周草稿修訂,一周謄寫。按部就班,既沒有新意,又沒感覺學生的作文水平有多大提高。我很少這樣做,基本是每周一節(jié)作文課,當堂寫,當堂交。
一般情況下,我總是和學生一起寫,互相鼓勵、競爭,師生共同體驗“沉默中爆發(fā)”的愉悅和收獲。我一般給學生擬定五個左右的題目,學生可以寫自己喜歡的,在這一方面我給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從不對學生“橫加干涉”,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展示更多自由鮮明的個性,更多自由個性的聯(lián)想和想象,更多的輕松和快樂。定時定量,45分鐘600字。學生交作文的時間有先后,這無形中又增加了學生沉默中的競爭與較量,哪一個學生還不開動腦筋、急速思維呢?每一次,我都把前十名交作文的同學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寫在黑板上,率先予以表揚,既有激勵又有暗示與鼓勵,每學期末再集中表揚一次。這就是我的實驗“快速作文法”及后來的“快速作文五步法”,后又發(fā)展到在全區(qū)開展的《作文教學的個性化和學生作文的個性化》的課題研究。
為了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寫出自我個性的體驗,我給學生更多的生活體驗:寫雪景,我和學生一起到漫天飛舞的雪花中奔跑歌唱;寫飛雨,我和學生一起痛快淋漓在雨中……寫春天,我和學生一起走出教室,到校園里的角角落落,到田野里去感悟春天的氣息,去抓拍“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意蘊,甚至匍匐在大地上,仰望沉思春天里的天空和大地;寫春節(jié),我和學生一起走街串巷,獲得最原始的資料……這樣的情景不可計數(shù),做這項作文試驗,前前后后用了六年時間。
這六年間,我指導學生參加了六屆全國中學生作文競賽,并每每有收獲。其中,2004年我和獲獎學生的照片(六個學生參賽,五名獲獎)還被雜志刊登在封二上。我和學生一起辦的文學社社刊《青青草文學》和《星星河》,相繼被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課堂教學分會評為優(yōu)秀校報??乙苍鴥纱螒麉⒓尤珖缘闹袑W生文學社團研討會,一次在上海,一次在黃山。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無比的愉悅,我常常對學生說:“鄉(xiāng)村里的學生不比城市里的學生差,鄉(xiāng)村里的學生一樣能觸摸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鄉(xiāng)村里的學生一樣能在自己的青春舞臺上展示出自己最為青春亮麗的一面?!蔽铱傉J為,要讓學生充滿自信,教師首先要有自信,要以教師的自信激勵、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
而這自信,來自于心靈的自由自在。如此,作文之花才能搖曳生姿。
提煉一點作文的規(guī)律
作文訓練不是雜亂無章的,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就會不斷地發(fā)現(xiàn)訓練的規(guī)律。
2008年,我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一五”課題《中小學讀寫教學策略研究》的子課題《中小學讀寫教材的開發(fā)與研究》順利結題,探究了寫作素材的開發(fā)?!逗幽仙剿Z文》《河南名人語文》相繼獲得中央教科所、全國中語會科研成果一等獎。
2011年,我主持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文化作文與文化教學》的子課題《中原文化背景下的“龍芯智源”文化作文教學研究》,開啟了將中原文化和作文教學緊密結合的先河,2013年工作室一名成員獲得第九屆全國文化作文教學大賽作文組特等獎第一名。
2012年,我主持的省級課題《中小學記敘文銜接研究》順利結題,將中小學記敘文銜接研究劃分為二十個訓練點,并在《時代學習報·語文??愤M行了專欄發(fā)表,獲得省級科研成果二等獎。
2012年,我主持的國家語委“十二五”課題《義務教育階段中的語言教育研究》的子課題《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海量閱讀與寫作教學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學教授蔡可教師、語文出版社劉立峰老師的指導與幫助。我們課題組成員對作文教學的規(guī)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從初中記敘文、議論文到高中散文、議論文等,進行了分門別類的多角度多側面的點對點訓練規(guī)劃,共五冊書,每冊二十四萬字左右。2014年,由青島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國發(fā)行。
正如我在那套叢書前言中所寫:曹丕《典論》、陸機《文賦》、鐘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歐陽修《六一詩話》、劉熙載《藝概》、嚴羽《滄浪詩話》、葉燮《原詩》、袁枚《隨園詩話》、梁啟超《飲冰室詩話》、王國維《人間詞話》、胭脂齋語等凡百余著作,在為我們講著為詩為文之道,也讓更多的后來者能緊密而又親近地感受到中華的文脈搏動。
于是,我們懂得了為文的手法,我們知道了以小見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象征、懸念、伏筆、鋪墊、渲染、照應、對比、襯托,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靜結合,夸張,抑揚,故意誤會和巧合;我們懂得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情到濃時便是文”等等。
余秋雨先生曾深深一嘆:“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蔽覀冏鳛閭鞯勒呤怯胸熑斡辛x務幫助受教者號一號這文學之脈的,引領者的探索為的就是點亮起航者心中的燈塔,讓這若隱若現(xiàn)的文脈起伏開來。
每一個試圖觸摸這種文脈的為文者,當需從紛擾之中跳脫出來,系統(tǒng)地理清作文的正道,有效地接納,批判地繼承,獨創(chuàng)出你特有的味道,弘揚為文之氣!
品嘗一點創(chuàng)作的甘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會寫作的教師斷然指導不出寫作水平出類拔萃的學生。為此,和學生一起寫作練筆成了我教學生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008年,奧運圣火傳遞至安陽,我在博客上寫了一首《圣火安陽》。一位新華社記者發(fā)現(xiàn)了,對我進行了電話采訪,并寫了《火炬無言以詩傳情》的新聞報道。7月28日,當圣火傳遞至安陽,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現(xiàn)場直播了安陽圣火傳遞盛況,主持人還引用了我那首小詩中的一段:奧運的腳步近了,近了/我聽到來自奧林匹克山上的腳步聲/在春天萌發(fā)著青春的激昂/于夏日綻放著蓬勃的芬芳/飛向了殷商——中國安陽。
2012年春,我和同事們去城郊著名的自然景點杏花溝散心,回來后在《安陽日報》發(fā)了一篇小文《杏花溝記游》,文中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這剛好和蘇教版七年級一個單元的寫作訓練點相吻合,與轄區(qū)內的教師們交流,很好地指導了學生的游記寫作。
為促進轄區(qū)內語文教師的寫作興趣,在區(qū)宣傳部、區(qū)文聯(lián)的指導下,我和一批文學愛好者相繼成立了以轄區(qū)內語文教師為主要成員的文區(qū)作家協(xié)會、文峰區(qū)詩詞協(xié)會,并擔任協(xié)會的副主席、主席,為轄區(qū)內語文教師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寫作平臺。2015年11月,在文峰區(qū)“中國夢文峰情”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中,獲得特等獎的全部是轄區(qū)內的語文教師,而他們,幾乎全部來自于我的工作室。
寫作,極大地改變了文峰區(qū)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現(xiàn)狀,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開始喜歡上了爬格子。而我,這幾年相繼發(fā)表400余篇文章,總出版文字約200多萬字。實踐證明,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作訓練既提升了自己的寫作水準,又有效地指導了學生選材、構思等作文技術,在作文教學中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qū)教研室;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