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的建筑之外
Beyond Architecture
覃力《世界建筑導報》總編輯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教授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總建筑師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委員會 委員
我們常說的建筑之外,指的是建筑師在建筑主業(yè)以外所從事的其他創(chuàng)作。這在西方好像是很有傳統(tǒng)了,從達芬奇、米蓋朗奇羅到包豪斯,再到當代的很多建筑師,他們不僅設計了許多留名后世的優(yōu)秀建筑作品,而且,在建筑之外的其他藝術領域中,也都有著極為出色的表現(xiàn),在繪畫、雕塑、家具設計、日用器皿設計、服裝設計等方面,都設計創(chuàng)作過許多非常精彩的作品。
這是一種跨越專業(yè)界限的展示,是建筑師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是時下流行的一種所謂的“跨界”。我覺得這里所謂的跨界,首先是要跨自己的界,要有勇氣跨出自己熟悉的主業(yè),還要跨出別人給我們設下的界。而且,不僅建筑師會跨界到其他的藝術、設計領域,很多藝術家也會跨界,玩一玩建筑設計。像上一期《世界建筑導報》介紹的羅旭,就是從藝術領域跨界搞建筑,自己設計建造了幾座很有個性、令建筑師看了都為之動容的建筑。這實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跨界的成敗關乎著自身的能力與學養(yǎng),不過,我還是覺得我們應該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勇于跨界,不要自我封閉,也不必縮手縮腳的墨守成規(guī)。
因為,從更大的范圍來看,藝術是相通的,建筑也是屬于藝術范疇的,與其他藝術門類特別是不同的設計領域之間,都會有著很多共通的東西。所以,跨界實際上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去創(chuàng)作,在另一個領域或是在多個領域中展示才華,而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跨界,也會有利于觀念思維的交流、借鑒,對于設計師的主業(yè)也是很有幫助的,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東西,給設計帶來一些新的感覺,跨界,還可以增加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接觸的面也更寬。
《世界建筑導報》這期的建筑時空欄目與陳展輝先生合作,以“建筑之外”為題,選擇刊登了扎哈·哈迪德、安藤忠雄、本杰明·阿蘭達和克里斯·萊什、妹島和世、黑川雅之、約里奧·庫卡波羅、張永和、馬巖松等建筑師,在建筑之外的其他領域中創(chuàng)作的設計作品,同時,也邀請了幾位建筑和藝術設計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對建筑之外的跨界現(xiàn)象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仲德崑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特聘教授、院長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評估理事會 副理事長
我經(jīng)常對我的學生說,建筑學涉及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環(huán)境,衣食住行,小到臺階踏步,花草樹木。所以,建筑師的工作不僅僅是設計建筑,而是為人們設計生活。建筑師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背景,涉及技術、藝術、社會、人文等等。所有這一切,注定了建筑師不能只關注建筑,還需要關注建筑之外的林林總總和大千世界。
我自己除了是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員,同時還是中國古陶瓷學會的會員。我的跨界身份,對于我的建筑設計也有很大的益處。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博物館建筑新技術運用的學術論壇,這是一個跨界的活動,也是一個建筑之外的活動。對于建筑之外這個話題,就博物館設計而言,博物館界、考古界、建筑界之間的跨界的活動是完成一個優(yōu)秀的博物館設計和建造的重要前提。我最近在浙江上虞,用竹構建筑做了一個考古遺址的展示大棚,我的建筑師的知識背景,以及我從我的收藏活動得來的古陶瓷知識背景,對于毛竹性能和構造方面的知識背景,對于完成這個設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師和考古學家者,博物館界緊密配合,造就了一個尊重考古遺址環(huán)境,適應考古遺址文化氛圍的優(yōu)秀的作品。
從教學上來講,我們的辦學目標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建筑師。那么我們在建筑教學上是不是也要考慮跨界呢?近年來,我們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我們建構了一個"一橫多縱"的教學體系。所謂"一橫",就是服務于建筑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風景園林三個專業(yè)的基礎教學部。基礎教學部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實行“泛設計”教學理念,對各門課程進行系統(tǒng)化的改革和調整,并逐步實施到一二年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今年我們開始展開了美術課教學的全面改革:提倡在大學教育的知識創(chuàng)新目標之下,貫徹理性化的教學思路和策略,采取經(jīng)驗分解式的教學模式,廣泛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美術教學研究理論,建立了以“設計創(chuàng)意”為導向的建筑學美術教學課程體系。將“技能訓練”和“理論講授”融為一體,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建立“從手到心”循序漸進的分階段教學單元,最終完成設計創(chuàng)意和思想的表達,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作品生成的能力。用跨界的理念,整合建筑和建筑之外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具有設計意識的基礎知識體系。
鄒明原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 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雕塑協(xié)會會員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建筑之外”是個很有意義的話題,這讓我想起1995在華南理工參加的“南北青年藝術家對話”活動,當時活動參與者有建筑師、評論家、作家、畫家、雕塑家,每位參與者有20分鐘闡述自己學術觀點。當不同學界的專業(yè)人士在一起產(chǎn)生很有意思的思維碰撞。建筑已經(jīng)不再是建筑單一的話題而成為一個藝術與建筑相融合的一個綜合體。當時感受特別強烈的是一些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建筑師在對待建筑上的一些觀點。建筑可以是技術的,但更多的是一種創(chuàng)意和思想。
作為建筑師, 我們會發(fā)現(xiàn)跨界是一種常態(tài),在建筑設計學科中常常首先碰到的是建筑本身以外的課題,包括社會學、經(jīng)濟學、藝術學等學科。我們所了解的一些世界著名的藝術家、畫家,他們不只是在繪畫上有卓越的成就,同時,在設計上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作品,比如畢加索、達利,除了在繪畫上的成就之外,也曾經(jīng)參與過產(chǎn)品設計和其他設計范疇。那么同樣,建筑師也會涉及產(chǎn)品設計、藝術創(chuàng)作等其他藝術領域。 這些東西在一起會產(chǎn)生一種發(fā)酵,一種藝術綜合修養(yǎng)的發(fā)酵。
我是美術學背景出身,在深圳大學建筑系擔任過13年的美術課程教學。談建筑之外的課題,我認為美術是建筑之外不可缺少的內容,美術作為建筑學的基礎課程,不僅是繪畫技術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美學修養(yǎng)的提升。事實上,很多的建筑師在美術上都有一定的造詣,美術和建筑關系密不可分,是一種內在的聯(lián)系。建筑設計表達情感的方式相對理性,考慮空間結構等等的關系,而美術表達更加富有靈動感,思維表達更加活躍,二者相融相輔相成。
吳洪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設計學博士俄羅斯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 榮譽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藝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服裝藝術委員會 副主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xié)會理事、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美術家協(xié)會設計委員會 副主任
我們可以從著名國際時尚品牌—迪奧前設計師總監(jiān)費雷的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他是建筑師,同時也進行時尚設計,不僅在建筑上取得了成就,在時尚界也有驕人的業(yè)績,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一經(jīng)典案例來看,建筑設計師涉足建筑之外的其它領域并非鮮事。
在今天中國的設計界,“跨界”是一個熱門話題,人們常以奔馳公司邀請阿瑪尼參與汽車的設計,黑川雅之由建筑設計擴展到工業(yè)產(chǎn)品的領域,三宅一生本學習平面設計確以自己的名字作為品牌而享譽全球的時尚界,這些在國際上成功的案例不絕于耳?!妒澜缃ㄖ蟆芬越ㄖ獾脑掝}展開討論,可見其專業(yè)眼光的敏銳。
該話題之所以興起的實質我想與創(chuàng)新有關聯(lián),設計師們由于長期經(jīng)營在各自的領域,業(yè)務的單一必然帶來思維的僵化,突破與創(chuàng)新又是設計師職業(yè)者們的使命。無論是設計者本身,還是社會發(fā)展對物質需求的多元化轉變,“跨界”都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路徑。
我們從設計學科的核心內涵和目標來看,設計是為滿足人類的生活而進行的物質創(chuàng)造,無論什么類別的設計都基于這一目標。從知識的內涵上看人文、史學、藝術、科學、技術等均是該學科的共同基礎,因此在設計的目標與內涵上看本沒有涇渭分明之界。
但在今天的設計界卻門類繁多,界限分明,究其原因,是與工業(yè)化社會大生產(chǎn)分工的細化以及對技術的過分強調有關。分門別類,領域眾多的情況在中國的設計領域尤其明顯。從設計師培養(yǎng)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來看,中國的設計教育,均以強調技術教育為核心。從知識體系上看,完整的系統(tǒng)被人為的肢解,文科、理科、工科和藝科從中學開始學生所學的知識已經(jīng)被碎片化。現(xiàn)有的高等設計教育 也都是在已被界定的領域里進行著專門的技術教育,這就使得我們的設計師,自身的領域視角被局限了。
我曾多次去包豪斯學院訪問,與那里的教授和學生做過深入的交談,在與其中一位中國留學生的交流中,我問到在包豪斯學習與國內學習最深的感受與最大的不同時,她告訴我差別太大了,在國內學習建筑學更多的是強調在技術層面,而在國外的建筑教育上不僅注意技術知識,更多的是將重點放在人文,藝術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層面上,強調精神上的追求,強調賦建筑予靈魂,這就導致在國內學習建筑學的學生在使用軟件技術能力上比較強,而當要求從精神層面進行表達時,他們往往顯得無所適從,追究其因,同我們目前建筑學只招收理工科學生,而在學科設置與人才培養(yǎng)上過于強調技術而缺失人文,藝術等知識 不無關系,這種國內外在設計教育上的差異和能力上的差別,是與我們當下在設計的教育上專業(yè)切分過細,強調技術,分門別類設置科系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
相對于其它門類的設計學科,在國內,建筑設計師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相對比較完善,知識體系綜合,這一點我們從之前由覃力教授組織的一批建筑師在深圳大學美術館舉辦的“建筑師書法和繪畫展”中可窺一斑,這些優(yōu)秀的建筑師都具有較全面的知識修養(yǎng)和對本領域的超越,但據(jù)我所知,這一批參展的建筑設計師們在建筑之外,平時用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繪畫和書法藝術上進行追求,以此來滋養(yǎng)他們的本業(yè)。
記得與蕭默教授的一次交流中,他談到,建筑像一棵大樹的主桿,而主桿上的分枝就是今天不同類別的藝術和設計門類,建筑由此而構成,我非常認同他這一觀點。從藝術與設計史學的角度來看,大多的藝術和設計門類都是從建筑中分離出來,比如繪畫、雕塑、家具、裝置、布藝、室內陳設等等。當今很多建筑師將其設計延伸到其他設計領域,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倡導的行為,今天所謂的跨界設計,實質上這個界是被人為劃定的。
不同領域的設計,除去在具體分類用途,功能,材料和技術實現(xiàn)上存在差異之外,從整體的設計思維上看都是相通的。
這里所談論的建筑之外,在當下的語境里是建筑設計師在業(yè)務領域上的拓展與超越,但從史學的視角來看是一種認識上的回歸。
王國光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助理 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民居建筑專業(yè)委員會 學術委員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 委員
建筑師更愿意在建筑之外涉足,也是基于建筑設計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建筑師的人文修養(yǎng)、廣闊的視野對設計作品的內涵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把建筑之外領域的知識兼收并蓄于設計之中,讓設計具有品味、空間具備意境,是建筑師的一種不懈追求。
對自己而言,我也常常涉足建筑之外,不務正業(yè)地癡迷書法攝影和國內外游歷。身邊的一些藝術群,群中有繪畫、書法、攝影等各方面優(yōu)秀人物匯聚,良性互動,互相鼓勵、激勵,可以激發(fā)思維。少年開始學習書法,現(xiàn)在重又撿起,是因為持續(xù)的學業(yè)積累,一些有形和無形的東西在自身形成,帶著中年的沉穩(wěn)、歲月的定力再來練書法,更加全神貫注,常感天人合一之處,胸意筆端出。每天練筆不綴,從文化傳承中感受毛筆字布局之美,用筆之巧,體驗氣韻,練字順帶的是古文修養(yǎng)的加強,領悟古今的思維方式,是對中國文化傳承體會;我也熱愛攝影,不僅拍攝建筑、景觀作為專業(yè)之用,還同時注重自然景觀,在對自然景觀的欣賞中熏陶美的情懷。而游歷中外順帶的是貫穿中西的視野,體驗東西的空間格局差異,盡量學會對建筑文化的理解融會貫通。由此帶來多元的設計思維和設計思想的佐證。
對于我來說,教學、科研、設計是專業(yè),建筑之外即攝影、遊學、練書法、太極都是個人愛好。這些愛好,對專業(yè)素養(yǎng),都有益處,用以豐富人生,開闊眼界,若遇有專業(yè)受困,還可以在情緒方面實現(xiàn)自我轉化,從而以更好的狀態(tài)回復專業(yè)領域中來。古人云:盆池拳石間,便居然有萬里山川之勢;片言只語內,便宛然見千古圣賢之心。說的都說融外于內、聚多于少的厚積薄發(fā)的凝練,而建筑設計,也應同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