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無法拯救的現世焦慮
Point
三萬年前的遠古人類每天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會比現代人更快樂嗎?
1976年出生的赫拉利憑借2011年出版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躍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
三萬年前的遠古人類每天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會比現代人更快樂嗎?——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曾經這么設想。“如果是個采集者,可能是在大約早上8點離開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莖、抓抓青蛙,偶爾還得躲一下老虎。但等到中午過后,他們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來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聊聊八卦、講講故事,跟孩子玩,或者就是放松放松?!彼谧约旱闹髦忻鑼懙?。
與之相比,現代世界的城市人要凄慘得多。他們每天七點多出門擠地鐵,走過飽受污染的街道,呼吸帶有霧霾的空氣,坐在窄小的辦公室隔間里,對著同一臺電腦敲敲打打,時間長達八小時或更多——等晚上七八點到家,吃點微波爐加熱、加了工業(yè)合成調味劑的餐食,還得洗碗、洗衣服。赫拉利緊接著指出,原始人的代價可能是碰上老虎或是蛇,但他們倒也不用擔心車禍、地溝油或工業(yè)污染。
“今天的人類已經失去了專注于當下的能力,無法像我們的祖先那樣用聽覺和嗅覺去感知世界?!鄙现苋眨绽诒本┮蛔暮显豪锝邮艿谝回斀泴TL時說,“原始采集者在森林里采蘑菇需要保持高度警覺,因為可能會遇到老虎,也可能會誤食毒蘑菇;而今天我們去超市買東西根本不需要這樣做。整個社會系統(tǒng)都要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更有效率的事情上,大家時刻關注著手機,壓根不在乎周圍發(fā)生的事情?!?/p>
“這樣會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從個體的角度來看,生活變得沒那么豐富、不再深厚?!焙绽f。他并不想一味歌頌過去的黃金時代,而是想理性客觀地重新審視人類在歷史中的變化過程,并借此尋找當下的答案。
1976年出生的赫拉利憑借2011年出版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躍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這本書曾經連續(xù)100周蟬聯以色列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獲得43個國家版權,中文版也在去年發(fā)布。根據其圖書而做的演講視頻迅速在互聯網上傳播,為他吸引了大批粉絲。
這本關乎人類發(fā)展歷史的書幾乎囊括了所有學科領域,主題宏大得驚人。既有生物考古、歷史政治、語言倫理、宗教、商業(yè),也有社會學、計算機信息、智能網絡等等,而赫拉利卻以平實的語言和邏輯,把看似龐雜的一切整合起來。
“歷史并不只有那些干巴巴的事實,(比如)某個國王在某年某月取得了某場戰(zhàn)爭的勝利。因為這些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為什么我要關心這些事情呢?”他說,“但是假如你了解歷史上人們的切身體驗,并且知道這些體驗是如何變化的、它們是如何影響了當下的生活體驗,這就可以讓歷史與個體聯系起來?!庇谑?,也就有了遠古采集者的生活方式這類合理的細節(jié)想象。
這本書曾經連續(xù)100周蟬聯以色列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獲得43個國家版權,中文版也在去年發(fā)布。
《人類簡史》的暢銷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這本暢銷書中,赫拉利提出了很多看似“負面”的結論,比如“人類是一種沒什么特別的動物”“個體誕生只是盲目的演化過程”,等等。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有種道破天機的快感。
“如果某物種還有許多個體帶著它的DNA拷貝存在這個世上,就代表著這個物種演化成功、欣欣向榮。從這種角度看來,1000份DNA拷貝永遠都強過100份。這正是農業(yè)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但是,身為個人,為什么要管這種演化問題?如果有人說,為了‘增加智人基因組在世界上的拷貝數’,希望你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你會同意嗎?沒有人會同意這筆交易。簡單說來,農業(yè)革命就是一個陷阱?!?/p>
這些與大多數讀者所熟悉的主流論調全然不同,也許是赫拉利走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隱藏在背后的作者態(tài)度。
某一次研究讓赫拉利了解到,大型農場和工業(yè)化養(yǎng)殖過程中給動物帶去的種種痛苦,從此決定成為一名素食者。他拒絕消費這類有生命的商品,并開始關注動物的幸福感。就像他在書中提到的“原始采集者相比現代人類更幸?!鳖愃?,全世界的家畜動物有一天可以走上相對數量較少、但更為幸福的路?!安挥嬈鋽档呐:拓i都過著相當悲慘的生活,而假設地球上只有一百萬頭牛、但它們可以自由生活,這顯然會是更好的情況。”
“人類對自己這個物種太自負,對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看得太重,當我試著現實點、中庸點的時候,就會被評價太’負面’,因為他們不喜歡這些說法?!彼f。在講到人類演化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赫拉利都會著重指出正面的、進步的部分,比如,當今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和平的年代。同時,他又會設身處地地論證其中所包含的負面事實,或是背后的潛在矛盾,比如,當代社會雖然暴力減少,可全世界每年因吃得太多而得病致死的人卻前所未有得多。與其說負面,倒不如說他試圖以科學家般的理性態(tài)度對待人類物種的前世今生——而對曾經過度自信的人類歷史重新認知,可能是找尋應對現代人類社會矛盾的絕佳途徑?!氨确秸f,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關注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更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不再成為經濟社會或是手機的奴隸。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時代里學習好的東西,有助于解答當今社會的問題?!彼f。
赫拉利在接受采訪前一晚在劇場里做了一場演講,主題內容大半是關于人類社會即將何去何從。在他的研究中,我們這一代人正處于從人文主義向數據主義轉折的過渡階段?!霸跉v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權威的轉移。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相信權威來自上天或是神靈,而在人文主義時代,人們相信權威源自人類自身的感受和選擇,現在我們正慢慢地把權威轉交給身外之物,也就是大數據終端?!彼f,網絡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谷歌、亞馬遜、臉書都可以代替人類自身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正逢今年3月谷歌計算機圍棋程序“Alpha Go”對弈李世石獲勝,這也成為人工智能未來的標志性事件,人們產生了或激動或恐懼的反應。對于后者,赫拉利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如果你覺得恐怖,那就應該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它是什么、它在做什么、為什么我要這樣做?!彼f,“其實每天是我們自己主動地向互聯網提供個人信息數據,并不是政府或是某種自然力量強迫大家去做。像歷史上很多時期一樣,一旦人類認清了自身,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科技并不壞,關鍵是要運用科技來實現你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讓科技利用你。”
“這里的麻煩之處就在于,人類一直都不太了解自己。比如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什么對自己好,而且平時太忙了,總是要做這個要做那個,根本沒有工夫認真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大家總是抵抗不住讓科技設備來幫助自己做決定的誘惑?!薄@才是真正危險的事情。
作為歷史學家,赫拉利認為對未來持悲觀或樂觀都毫無意義,因為這樣就等于戴上了有色眼鏡。而科學是好壞兼?zhèn)涞?。他說,只有回到真實的歷史中,才能分辨哪些事情是理所當然、應該堅守,如人類家庭、社交,哪些事情只不過是歷史進程中偶然產生的結果,應該予以改變,如男性比女性更有地位、種族主義。
“如果你無法認清歷史,那么所有的決定都可能是錯的;而反過來,當你真正看清了所有的事情之后,自然就會得到解決的辦法。”他說。
(文/錢夢妮,來源:《第一財經》)
好書推薦
《黑石之墓》
暢銷書《擺渡人》作者克萊兒·麥克福爾新作《黑石之墓》的故事,由“曾經”和“現在”兩條時間線穿插進行。故事從事件發(fā)生的一年之后開始,希瑟陷入了極大的麻煩中,沒有人相信她的經歷,還指控她殺死了自己的朋友。情節(jié)在“現在”與“曾經”之中,錯落展現,讓讀者清晰了解故事脈絡,人物塑造性格鮮明,讓人一步步陷入精心編織的謎局之中,時刻神經緊繃著,期待又緊張的猜測,接下來究竟會發(fā)生什么!
《窮查理寶典》
《窮查理寶典》首次收錄了查理過去20年來主要的公開演講,書中十一篇講稿全面展現了這個傳奇人物的聰明才智。此外,“芒格主義:查理的即席談話”一章收錄的是他以往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會上犀利和幽默的評論。貫穿《窮查理寶典》全書的是芒格展示出來的聰慧、機智,其令人敬服的價值觀和深不可測的修辭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