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森
公益青年有詩有遠方
◎陸林森
青年,是社會生活中最活躍的細胞,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每一次社會變革,幾乎都離不開青年人的搖旗吶喊和砥礪奮進。他們敢于沖破陳舊的思想桎梏,以創(chuàng)新者的思維點亮奮進之路。我走訪過不少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社會組織,他們在社會公益領域內追逐夢想,放飛青春的翅膀。這些青年中,有外企白領,也有體制內的青年,有高學歷的精英,也有從海外回歸的人才。有了他們的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便有了創(chuàng)意性、多樣性和豐富性。我為他們的奉獻精神而點贊。
他叫莊冰豐,一位從小生活在西部地區(qū)的青年。前些年,他來到了上海。對于他來說,“魔都”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但同時又完全陌生。后來,他對這座城市逐步加深了了解,“我發(fā)現(xiàn)上海很包容,在做公益時,我碰到了很多熱心人?!彼f,上海很大,社會資源豐富,有很多廢舊的、閑置不用的電腦,如果用科學手段使它們再生,送往貧困地區(qū),讓孩子們坐進電腦課堂,學科學,學文化,拉近和外部世界的距離,該有多好。
莊冰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基于對于環(huán)保的思考?當然。但又并不僅僅局限于此。他要將廢舊的電腦起死回生,送往貧困地區(qū),既是為發(fā)展環(huán)保事業(yè)出了一分力,又孩子們構筑了一個新的學習夢,如此創(chuàng)意,可謂一舉兩得。
有一件事看上去非常平常,莊冰豐卻是至今難忘。一說起這件事,他的心里總是有點隱隱作痛。
大山深處的一個學生有一天好奇地問老師:“老師,坐飛機時,人是坐在哪里的?”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難住了老師。該怎么回答呢?老師想了好長一會,回答學生:“可能,可能是坐在飛機翅膀里的吧。”
也許,對于生活在大山外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人來說,聽了這樣的回答,真是啼笑皆非。然而,莊冰豐笑不出來,他覺得心口好像有一塊石頭堵著。他問自己:“這事,是發(fā)生在21世紀的中國嗎?”他想到了美國的萊特兄弟。他們早在20世紀初就設計成功第一架飛機。自那以后,飛機在天空中飛了100多年。想不到,在中國,在一個偏遠地區(qū),有人而且是一位“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老師,居然會如此回答學生。
可是,這能怪老師無知嗎?中國有幾百萬鄉(xiāng)村教師,占全國教師總量的一半。他們在33萬所鄉(xiāng)村學校任教,擔負著1億鄉(xiāng)村孩子的教學任務?!跋Mこ獭笔灌l(xiāng)村的教育環(huán)境得到了極大得改善,但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鄉(xiāng)村教師得到的關注、資助,以及培訓仍然遠遠不夠。
莊冰豐思考開了,中國貧困地區(qū)的教師和孩子,他們的視線什么時候能夠飛越大山,飛越貧困,飛向精彩的大山外的世界?他自覺得要千方百計地開啟鄉(xiāng)村教師的視覺之窗,幫助他們認識大山以外。莊冰豐算了一筆賬:中國每年淘汰的電腦,有100多萬臺,其中有70%以上經灰色通道隨意交易,或被野蠻處置,對環(huán)境和人體造成了極大傷害。5000多萬鄉(xiāng)村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這與每年淘汰的100萬臺以上電腦,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是多么渴望利用電腦學習更多知識,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他們多么期盼可以與城里的孩子一樣,張開雙手,擁抱未來與世界。
讓可能會對環(huán)境和人體造成傷害的廢舊電腦通過正規(guī)途徑處置、再生、再利用,這既是一項社會公益活動,也符合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的潮流。
理想和現(xiàn)實,有時候雖然看上去只不過一步之遙,但要跨過這一步并不容易。倘若要使一臺廢舊電腦復活,需要經過多少程序——上門接受,電腦分揀,不可用電腦直接送交環(huán)保工廠處置,可用電腦送專業(yè)機構規(guī)范再生,元器件維修,組裝,清理消毒,再生測試。辛勞可想而知。
莊冰豐認準了目標,一定要幫助貧困地區(qū)創(chuàng)建電腦教室。按照他的想法,在鄉(xiāng)村每建立一間電腦教室,最基準的配置應該是有20臺電腦,起碼要保證10—20個孩子能夠使用一臺電腦??嘈牟回撚行娜?,幾年后的一天,莊冰豐踐行了自己的公益夢。他以一家青年社會組織的名義,將一臺臺復活了的電腦送往了大山深處。當他目睹一個從未接觸過電腦的3年級小學生,從自己手中接過已經被賦予新生命的一臺電腦時,臉上有著怎樣的驚喜。更讓他感到驚奇的是,電腦到了這個孩子的手里,竟然很快就寫出了一篇作文。他的心里,頓時蕩漾起了情感的漣漪,多么聰明的孩子。
孩子們的喜悅之情,使莊冰豐掂量出了自己從事的這份公益事業(yè)的分量。他說,我感覺到了孩子們的心,在飛翔。不僅如此,在他和社會組織的幫助下,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老師和孩子們來到了繁華的大上海,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社會組織為他們買了飛機票,讓他們親身體驗了坐飛機的感覺。終于,他們明白了,原來,飛機上有一排排舒服的軟墊背靠椅,人根本就不是坐在飛機翅膀里的。
我在筆記本里記下了我的感受:以青年為主題的一些社會組織,以極大的熱情參與社會公益,他們秉持“公益也時尚,奉獻也快樂”的理念,以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活動為平臺,以富有人情味的溝通為橋梁,為社會各類公益需求提供服務,成為社會組織領域充滿活力的一個群體。聽他們說社會公益,既覺得意趣十足。又開拓了我的認知視野。比如說吧,方塊漢字傳聞是倉頡的首創(chuàng),早在黃帝時,史官倉頡就做了一回有心人,將流傳在民間的文字進行收集研究,并進行整理和推廣。在他的熱心推介下,漢字在民間傳播開來,后人遂將他尊為我國的造字圣人。倉頡造字,給人們留下了諸多思考:人生識字糊涂始,即便是天才的語言學家,恐怕也有一個牙牙學語和糊涂識字的過程。既然,方塊漢字難學難教,那么,能不能創(chuàng)造一種簡便的方法,讓孩子一看就懂,一學而難忘呢?
報紙上的一篇文章生動地描述了“好爸爸”創(chuàng)辦青少年語言發(fā)展中心的過程:“好爸爸”為了讓女兒寫名字時不要因為漢字筆畫的難寫而扔掉鉛筆,希望女兒愛漢字。他要用最簡單的方法告訴孩子,學習漢字實際上一點也不難,關鍵是要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就像倉頡造字一樣。對于漢字,這位有真知灼見的“好爸爸”,解說得特別形象。經他一說,原來學漢字一點也不難,甚至能過目不忘。
他對“道”的拆字說法是,道從首(指代人)、從行(表示行進)、從寸(形手,表示用手引導胎兒產出的意思);還可引申出道路、規(guī)則、道義、世道等,文言文中有伐竹取道、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等。早些年,他想教幼女識漢字,女兒捧著圖畫書,小臉漲得通紅,眼睛里含著淚水。這樣的幼兒讀物,效果實在太差。他想,與其如此,還不如自己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教教孩子。又有一次,他女兒將冰箱里的蔬菜、水果和雞蛋,用蠟筆畫在冰箱的門上,他看了頓生靈感:孩子的思維模式是平面的,好比透視眼,如果用一種非抽象的方式詮釋中國漢字,是否能喚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呢?
由此,“好爸爸”想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人類祖先在創(chuàng)造古文字時和兒童有著天然的相似,前者處于人類進步史上的童年期,后者則處于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童年。兩者的契合點在哪?為了搞清其中的關系,他開始閱讀和研究大量艱澀、難懂的學術書籍。
再后來,他結識了一位“80后”學者,兩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套漢字思維課程,將辨字過程中的“察其形”與認字過程中的“知其意”巧妙地結合一起,創(chuàng)編了20個“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黃帝造屋”等配以插圖的故事,將藏在文字故事里的漢字字根單列出來,畫出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的字形,拼裝出其他相關的復雜漢字,演化成每一個漢字。同時,他們還編寫了一系列適用于不同年齡孩子的漢字思維課程教材,在探索中國文化傳承的道路上越走越寬……不用說,他們從事的是一件艱難、卻又十分有意義的文化工程,一直堅持了好多年,他們?yōu)樯鐣嫣砩狭遂n麗的一筆。
他和80后學者,還有一位教育培訓機構的70后,一起參與創(chuàng)辦了上海一家青少年語言發(fā)展中心。通過幾年努力,他們取得了多項研發(fā)成果,成為一家民非機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開發(fā)了多項面向海外中文教學的產品。
采訪手記
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和諧發(fā)展推波助瀾,這是社會建設的一項創(chuàng)新。面對榮譽,面對社會公眾的贊許,他們如是說,公益天下,不需要豪言壯語,只要你能發(fā)現(xiàn)身邊有很多涉及社會公益的事情,伸出溫暖的雙手,那么你就能快樂地去做。他們代表了先進青年的夢想。而有夢想,就會有未來,這是社會的希望。政府部門簡政放權,是改革走向深水區(qū)的需要,如何因勢利導,將青年英才組織起來,引導他們投身于社會變革,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這是時代賦予的一個大課題。一個心中有愛的人,必然是一個快樂的傳播者。因為有愛,所以快樂。這正是青年社會組織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原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老百姓的訴求是多方面的,這種情況注定了社會建設不可能單兵突進,需要聯(lián)合各方力量,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其中包括青年社會組織的力量,一起打造利益表達機制健全,服務功能完善的社會大環(huán)境。
發(fā)展不會停步。正如他們所說:在一個文明社會,搞公益活動就是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凝聚更多的能量,使更多地人受益。為了每個人快樂。助人者感受扶人一程的快樂,受助者體會人間溫暖的快樂,那么,這個世界有多美好。如果這種狀態(tài)能融入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成為一種常態(tài),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更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