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華,李 磊,張乃正,馮文珍
(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陜西 寶雞 721013,hah_7903@163.com)
?
·醫(yī)學人文教育·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黃愛華,李 磊,張乃正*,馮文珍
(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陜西 寶雞 721013,hah_7903@163.com)
目的 研究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本校2013級護生為實驗組,采用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對《兒科護理學》課程進行實驗教學,2012級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干預1年后,使用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表及該門課程考試成績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進行評價。結果 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及感知四個維度均較干預前有顯著提高(P<0.05),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四個維度得分情況(P<0.05);90%~94%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禮儀禮節(jié)、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88%~89%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溝通能力;兩組護生學習成績也存在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專業(yè)技能與人文素質脫節(jié)的弊端,是一種順應兒科護理發(fā)展趨勢的教學模式,能夠使護生的人文素質得以提升,更好滿足患者對兒科護理臨床工作的需求。
人文關懷; 教學模式;兒科護理
伴隨著日益增多的醫(yī)患糾紛,不斷升級的醫(yī)患矛盾,醫(yī)患關系成為橫亙在患者和醫(yī)務工作者間的鴻溝,如何架起醫(yī)患溝通的橋梁似乎成為困擾著醫(yī)療界以及社會學界的無解難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將關注的焦點聚集在人文關懷這一理念的解讀與應用上[1-2]。但大部分醫(yī)護人員人文知識缺乏、不具備人文關懷能力而導致人文關懷缺失的現(xiàn)狀,使其工作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3]。孩子是諸多中國式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健康牽一發(fā)而動全局。這一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使醫(yī)患關系在兒科這個環(huán)境中顯得尤為敏感。為了順應新形勢下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兒科護理工作中自覺融入“以人為本”這一人文理念已成為一種文化,是現(xiàn)代醫(yī)學文明的標志[4]。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研究著眼《兒科護理學》課程的人文教學模式的開發(fā)從制定人文教學目標、挖掘人文教學內容、設計人文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完善人文素質教學評價等方面建立兒科護理學的人文教學模式并將該模式應用于護生理論及實踐教學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F(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我校2013級高職護理專業(yè)全部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兒科護理學》課程實施人文關懷教學模式進行理論課、實訓課及臨床見習教學。2012級高職護理專業(yè)全部學生為對照組,已完成該門課程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從2013級10個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從2012級10個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生均為高考統(tǒng)招學生,均為女生;平均年齡(20.4±0.6)歲;實驗組文科生32人(32%),理科生68人(68%);對照組文科生34人(34%),理科生66人(66%)。兩組護生在入學成績、文理生源、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線資料齊,有可比性。
2.1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構建
2.1.1 人文關懷教學目標的制定。
研究者以護理人文關懷品質結構為理論依據,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突出人文關懷知識的理解,并在具體教學情境中獲得關懷與被關懷的感知。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逐漸形成人文關懷能力,從而實現(xiàn)內化品質、外化行為的人文關懷教學目標。
2.1.2 兒科護理學人文教學內容的挖掘。
根據人文關懷教學目標,聯(lián)系臨床經驗及生活實際對《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人文化設計與改造。如引入人文關懷專業(yè)知識講述,講解華生的人性照護理論介紹其生平故事;增加人文關懷教學內容,在理論及實踐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利用圖片、詩歌、電影片段等增加課堂教學的可欣賞性與可感受性,激發(fā)學生的感悟能力;組織學生深入醫(yī)院、病房匯報參觀心得,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感悟能力及行為觀察能力;舉辦倫理辯論賽、護理短劇表演、知識競賽、手抄報等靈活多樣的互動形式并邀請我市兒童醫(yī)院優(yōu)秀護士做關愛每一個患兒及如何與患兒溝通的講座,增加護生對兒科護理工作的理解,掌握更多人文關懷知識與方法,提高護生專業(yè)使命感、對人文關懷理念認同感,使人文關懷知識能力逐步具備。
2.1.3 人文關懷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形成需經歷審美、體驗、感悟、認同和實踐五個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均需要圍繞教學情境的設計-引入-呈現(xiàn)-推動來展開。理論課采用關聯(lián)-設境-審美-感悟教學過程,實驗課采用合作-設境-體驗-感悟教學過程,臨床見習課采用觀察-陪伴-溝通-感悟-交流教學過程。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產生對人文關懷的審美,通過體驗有所感悟,逐漸認同人文關懷理念并自發(fā)實踐。
2.1.4 人文關懷教學評價方法的完善。
本研究在傳統(tǒng)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采用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表,掌握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水平、對該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及課程理論的實踐和成績,綜合評定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
2.2 測評工具
2.2.1 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
由國內學者孟萌[5]等研究設計,用于測量護士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包括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感知水平。共44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法,每題5個選項,得分1-5分,除第五題為反向賦分外,其余各題均隨選項升高得分越高。該量表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α系數為0.914,重測系數為0.928。本研究者應用該量表在本校2013級60名護生中進行預調查,測得Cronbach′s α系數為0.83,重測系數為0.86。因此,認為該量表適用于對護士人文關懷品質的測量。
2.2.2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從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提高溝通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禮儀禮節(jié)、批判性思維能力6各方面進行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分三級,評分標準:是=2分,否=0分,不確定=1分??偡窒嗉樱梅衷礁哒f明效果越好。
2.3 評價方法
實驗前,由研究者使用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對實驗組護生進行前測,對照組護生進行后測(對照組護生剛剛結束《兒科護理學》課程傳統(tǒng)教學),每組護生各發(fā)放問卷100份,各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試驗后,對實驗組參與前測護生100人發(fā)放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表進行后測,測評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水平及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各發(fā)放問卷100份,各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再對兩組護生《兒科護理學》期末考試總評成績進行比較,綜合評價該門課程教學效果。
2.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對測得數據使用Epidata3.0進行數據錄入,再使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主要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由于樣本量較大,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3.1 實驗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實施前、后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得分比較
將干預前后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水平做u檢驗,結果顯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實施后,實驗組護生在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感知四個維度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干預前、后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得分比較(n=100)
3.2 干預后兩組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得分比較情況比較
將干預后兩組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水平做u檢驗,結果顯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實施后,兩組護生在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感知四個維度均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干預后兩組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得分比較情況比較
3.3 干預后實驗組護生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
90%~94%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禮儀禮節(jié)、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88%~89%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溝通能力。
3.4 兩組護生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干預后期末總評成績比較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干預后,實驗組護生兒科護理學課程期末總評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成績?yōu)?87.50±5.01)分,對照組為(77.64±5.4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1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有利于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發(fā)展
人文關懷品質的發(fā)展具有其特定的規(guī)律,需要在充分的人文關懷理論認知的基礎上,在特定的人文關懷環(huán)境中,形成對人文關懷的審美與感知,從而自發(fā)的采取人文關懷行為。本研究通過為期一年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實施,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感知四個維度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人文關懷各維度水平顯著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水平(P<0.05)。研究證實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在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方面,具有促進作用。研究者在構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時,在充分理解人文關懷品質形成規(guī)律的前提下,樹立學生主體地位,統(tǒng)一教師教育教學思想、協(xié)同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做到“為形成人文關懷感悟”而教,為“轉化人文關懷行為”而教。以制定的人文關懷教學目標為核心,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中挖掘人文關懷教學素材充實進教學內容中,營造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發(fā)護生產生心理活動即感悟的生成。在具體的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及臨床見習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生生間融洽的人文互動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感悟能力及行為觀察能力,進一步內化人文關懷品質。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使護生提高對課程的興趣,由對知識的被動接受逐漸轉化為主動參與、出謀劃策、激發(fā)護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充分發(fā)揮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生主體作用??偨Y本次教學實踐經驗,建議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及情境創(chuàng)設時盡可能選擇最能夠引起護生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的情景呈現(xiàn)方式,如情景劇、角色扮演等貼近學生認知習慣的形式便于學生迅速參與融入,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人文關懷精彩瞬間,適時引導學生產生人文關懷感悟,運用頭腦風暴法、分組討論法等鼓勵學生分享內心感受體會人文關懷真諦。同時,教導學生從關愛自己、身邊的同學、家人開始,逐步發(fā)展為關愛社會、關愛弱勢群體進而內化人文關懷品質。郭玉潔針對國內護理教育缺乏系統(tǒng)人文教育的現(xiàn)狀,研究構建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并對該模式的效果進行了實驗驗證,證實了其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升了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6]。馮文珍等的研究將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融合的培養(yǎng)模式應用于高職護生中并觀察其效果,證實了該模式能夠克服傳統(tǒng)護理教學模式專業(yè)與人文脫節(jié)的弊端,有效提升了護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7]。諸多相關研究[8-9]從不同角度均證實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有利于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發(fā)展。
4.2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教學效果提高護生綜合素質
隨著醫(yī)學理念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的轉變,只有兼具科學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的綜合型高素質護理人員才能夠適應當今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本研究實驗組護生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的評價顯示:90%~94%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禮儀禮節(jié)、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88%~89%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溝通能力。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干預后,兩組護生期末總評成績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兒科護理學課程總評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人文關懷教學模式能夠加強教學效果并顯著提高護生綜合素質。研究者通過對兒科護理學課程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構建,從三方面使護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其一,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以人文關懷情景的審美與體驗為主線,師生平等互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學生主講、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總結本研究經驗,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教師在深刻領會人文關懷教學內容的同時,精選貼合學生實際的人文關懷教學素材,把握課堂節(jié)奏,做好各環(huán)節(jié)銜接,發(fā)揮課堂群體動力效應,適度引導,避免情境教學流于形式。其二,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如:實訓室、模擬病房、醫(yī)院、社區(qū)都成為人文關懷體驗的場所,增加了護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親身體驗加深感悟,提升了教學效果。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改變單純課堂教學給學生造成的說教式人文教育印象,真正做到將人文關懷理念從書本上請下來,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中感受真實的人文關懷細節(jié),將這種真實的感受與體驗自然升華為人文關懷理念。其三,教師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充分展示個人人格魅力,與護生建立融洽親密的師生關系及溝通,同時,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隨時積累人文關懷教學素材,并自覺踐行人文關懷理念,從細節(jié)中滲透關懷,使學生感受到護理工作是一項隨時隨處都充滿愛與關懷的職業(yè),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道德、禮儀禮節(jié)。
本研究著眼于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從人文關懷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四方面為《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突出科學素養(yǎng)的同時重點突出如何積極有效地滲透人文關懷教育。在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內化、人文關懷行為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驗證了該模式的效果,為推動人文教育在護理學教育中的開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1] 常紅娟,高敏,薛松梅.某省十所高校兒科護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4):77-78.
[2] 史瑞明,房夏玲,卞旭華,等.兒童哮喘診治過程中的醫(yī)患溝通[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4,27(6):857-859.
[3] 唐紅梅.促進護理教育發(fā)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4] 曾麗娟.兒科護理人文關懷教育的探討[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4,32(20):86-87.
[5] 孟萌,劉于晶,桂莉,等. 護理關懷的概念及其量性測評工具研究現(xiàn)狀[J]. 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143-1145
[6] 郭瑜潔,姜安麗,葉旭春,等. 護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研究[J]. 復旦教育論壇,2014,12(2):109-112.
[7] 馮文珍,張乃正,房兆. 高職護生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融合培養(yǎng)效果觀察[J]. 護理學報,2014,21(13):5-8.
[8] 劉穎.人文教育在兒科護理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4,28(3):67,75.
[9] 蔣云,楊連招,崔妙玲,等.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對實習護生倫理認知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5,28(1):70-72.
〔修回日期 2016-03-27〕
〔編 輯 商 丹〕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Pediatric Nursing
HUANGAihua,LILei,ZHANGNaizheng,FENGWenzhen
(MedicalBranchofBaoji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Baoji721013,China,E-mail:hah_7903@163.com)
Objective: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The nursing students of 2013 in the college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be taught by the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pediatric nursing. The nursing students of 2012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were taught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fter one year intervention, the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was evaluated by the nurse humanistic care quality questionnaire, the effect evaluation form of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and the records of course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concept, knowledge, ability and perception of humanistic care qua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improve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se four dimension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verall 90%~94% of nursing students believed that the teaching mode of humanistic care coul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ethics, cultivate etiquette,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hance learning effect; 88%~89% nursing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teaching mode of humanistic care could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ability. Moreover, the nursing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the two group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namely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overcomes the gap shortcoming between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adapted to the nursing development trend could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clinical work.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Pediatric Nursing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3.44
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高職護理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融合提升研究”項目(編號SGH12572)
R192
A
1001-8565(2016)03-0514-04
2015-12-27〕
** 通信作者,E-mail:zhang08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