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劍鋒
八月,高溫炙烤下的長沙,反映“精準扶貧”的話劇《十八洞》在湖南省話劇院排練廳開排。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調研,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zhàn)略思想,十八洞成為“精準扶貧”這一國家戰(zhàn)略的策源地,也成為媒體報道和藝術創(chuàng)作關注的焦點。說起這類題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人們的反應就是“命題作文、正面歌頌”,而且早就形成了套路。這個套路,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主任陸軍教授作了一番概括。他研究了建國以來寫這類題材的作品,一般都是這樣寫的:一個貧困的村莊,派來或選出了一個干部,這個干部一上任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其中有三類矛盾是一定會有的,一是親情之間的矛盾;二是肯定還是碰到村里一個無賴或對立面給他制造各種各樣的矛盾;三是他肯定會在工作中積勞成疾,還要瞞著家人繼續(xù)拼命工作。陸軍教授總結得很精辟,難怪我在看這一類戲的時候,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想,話劇《十八洞》能不能不落入這個俗套呢?
要不落俗套,切入點很重要。習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提出精準扶貧,當地各級黨委政府怎么看?干部們怎么看?這個大家都想得到,都有差不多的標準答案??墒?,村民會怎么看?怎么做?怎么想?總書記的到訪,無疑給他們的思想和心靈帶來巨大的沖擊,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就需要作者真正走進村民的心里。他們的心里既有激情昂揚、致富的渴望,也有各種糾結,感覺被餡餅砸中了的等、靠、要的想法。真正了解到他們內心的渴望和各種糾結之后,這部戲的切入點就在眼前:從扶貧先扶志、自助者天助之的角度,來展開戲劇沖突,從村民的角度來表現精準扶貧。
很多戲都在圍繞脫貧致富的手段做文章,可能是種植、養(yǎng)殖,可能是修路,也可能是引進一個項目等等。這些,都是幾十年一貫制了。我在《十八洞》這部戲里,要講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娶媳婦。十八洞村有四十多名大齡光棍,每一個有光棍的家庭,就背負著一個沉重的故事。光棍漢,過了娶媳婦的正常年齡,性格就會有極大的變化,有的變得很焦躁,有的就會破罐子破摔。十多年前,我在湘西鳳凰縣火爐坪村駐村扶貧一年。這里離十八洞村直線距離只有40公里,兩個村的地理氣候、苗家人文環(huán)境基本相似?;馉t坪村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個二十六歲小伙子的自殺。這個小伙子姓吳,在山區(qū)村民中算是很健壯的了,吃苦耐勞,熱心公益勞動。他與哥哥嫂子沒分家,嫂子經常念叨小叔子的婚事,免不了有時說些難聽的話。要知道,苗族男性二十六歲還找不到對象,是很沒面子的。那天清早,嫂子又對他發(fā)了幾句牢騷,小伙子覺得受了天大的侮辱,一賭氣喝下了大半瓶劇毒農藥甲胺磷,扶貧隊把人送到醫(yī)院搶救,卻無力回天。晚上,我開著扶貧隊的小貨車,把這位苗族兄弟的遺體從醫(yī)院拖回到寨子里。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因為貧困、因為生活沒有奔頭,一個帥氣的、健壯的、勤奮的年輕生命,自我了結了。我在劇本中,將十八洞村的光棍漢作為主角來描寫,講他們的故事,寫他們的悲歡。脫貧致富,只不過是他們追求人生幸福的手段。他們的目的,就是通過扶貧而脫貧致富,找到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修房子、結婚、生子,延續(xù)家族的血脈。我在戲里寫了一個叫“石頭”的光棍漢,通過扶貧開發(fā),與他心儀的導游秀蓮合伙開辦農家樂,最終喜結良緣的故事。劇中主要表現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十八洞后,“石頭”們既燃起了奮起的斗志,也引發(fā)了內心“等、靠、要”的貪念。戲的主線在石頭身上,力圖表現他內心的掙扎、他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他與秀蓮的情感發(fā)展。而這一切沖突跟變化,源于“精準扶貧”的實施,源于光棍漢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一類題材的創(chuàng)作,最忌大而空。要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就要寫得“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十八洞村兩年多以后的全國人大會上參加湖南代表團的審議,還專門問了湘西州的負責人,“村里有幾個娶媳婦的?”我就琢磨開了,怎么黨和國家領導人心里還掛念著十八洞村的光棍漢娶沒娶上媳婦的事?可見,這不是一件小事。有國才有家,國可是由一個個的家庭組成的呀!
話劇《十八洞》,正試圖做到以小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