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嘉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文化與傳播
總體戰(zhàn)體制下《滿洲日日新聞》的體育文化傳播——以符號學為視角
馬嘉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體育是一種文化表征,大眾媒介的體育傳播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化的傳播。以符號學為視角,運用符號學的文本分析方法,對《滿洲日日新聞》體育傳播中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進行解讀,發(fā)現在總體戰(zhàn)體制下體育被賦予軍國主義色彩,體育傳播符號呈現出戰(zhàn)爭的隱喻,體育文化成為侵略思想的載體?!稘M洲日日新聞》作為南滿鐵路的宣傳工具,不斷加強體育文化在我國東北的滲透力度,與武裝侵略、經濟侵略形成合力,助推侵略戰(zhàn)爭。另外,從體育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來看,它實現了日本文化與歐美文化的融合,是日本文化兼容性特點的產物。
《滿洲日日新聞》;體育傳播;符號學
日本總體戰(zhàn)體制形成于1938年推出的《國家總動員法》,核心內容是要求國家全部力量接受動員并投入到戰(zhàn)爭中來,一切為戰(zhàn)爭服務。即便是以健康為目的的體育運動也成為軍國主義者實施侵略目的的工具。歷史是新聞的定稿,新聞是歷史的初稿?!稘M洲日日新聞》(以下稱《滿日》)1907年在大連創(chuàng)刊,是日本大陸政策最積極、有效的宣傳工具,其版面設置全面、活潑,也是在中國東北存續(xù)時間最長的日文報紙。本文以《滿日》相關體育報道為研究對象,還原歷史真相,探討總體戰(zhàn)體制下日本體育傳播及其文化侵略的本質,具有一定的歷史批判意義。
對于體育傳播的理解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認為體育傳播是以體育為傳播媒介和傳播內容的信息傳播活動與行為[1],這種觀點突出了體育本身的傳播屬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傳者需要通過直接參與體育活動或者在場才能接收到傳播信息,成為信宿,屬于組織傳播、人際傳播;同時,這種觀點也將體育作為傳播內容來考察,這與另一種觀點有交叉,即認為體育傳播是通過大眾媒介的體育信息傳播活動[2]。傳播過程中作為傳播符號的體育被弱化,突出了媒介文化的意識整合功能。但是,體育是一種文化表征,大眾媒介的體育傳播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化符號的傳播。
可見,不論關于體育傳播的哪一種理解都會面對體育作為一種符號被傳播的命題。在傳播學領域里,符號就是信息的載體和信息流通的工具。傳播學批判學派認為,研究傳播就是等于研究符號問題,因為“傳播是一種現實得以生產、維系、修正和轉變的符號過程”[3]。傳播通過語言和其他的符號形式,構筑了人類生存的媒介環(huán)境,形成擬態(tài)現實。人們在擬態(tài)的媒介環(huán)境中接受信息、認識世界,構建世界觀,并繼續(xù)傳遞信息。因此,符號學多被用作一種解剖傳播文本、透視傳播內涵、探究傳播意圖的研究工具[4]。本研究將利用這一工具剖析總體戰(zhàn)體制下在中國東北日文報紙的體育傳播文本,探究體育文化傳播內涵及其傳播意圖。
從受眾心理學角度來看,由于受到視覺注意心理機制的影響,受眾在閱讀報紙時會更傾向于首先關注標題和圖片等非語言符號,所以,本文的研究分別從《滿日》的體育新聞標題和配圖入手,從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個層面推進。
傳播符號通??梢苑譃檎Z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話語作為語言符號,一般用于指對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的使用。話語分析可用來解剖新聞語言,從而發(fā)現新聞語言所蘊含文化的、歷史的、政治的框架。提出新聞話語理論的學者梵·迪克認為“新聞話語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因為它必然表達和確認其制作者的社會和政治態(tài)度……如果忽視它們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我們也無法真正理解大眾傳播和新聞。”[5]預先假設不僅存在于制作者的語境中,也存在于接受者的語境之中,是話語傳受時傳受雙方預先存在的心理圖式,它以特殊的方式將文本解釋置于意識形態(tài)的框架之內。隱喻是實現話語預先假設的重要手段,也是預先假設的特征之一,常常置身于文化之中,其本體和喻體在形式上具有互文性,傳者借助隱喻建構意象進而表達不能直接陳述的意義。隱喻既是巧妙的修辭策略,又隱含著意識形態(tài)策略。
我們隨機抽取《滿日》在太平洋戰(zhàn)爭前1939年10月10-12日和太平洋戰(zhàn)爭后1944年3月24-26日的體育報道標題作為研究對象。一般認為體育運動的目的是強身祛病、娛樂身心、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所以本文所選體育新聞中包括體育報道、賽事信息、健康服務等信息的內容,通過結合文本和語境分析標題中意識形態(tài)的隱喻策略。
(一)1939年10月10-12日的體育新聞標題分析
1939年10月10-12日的體育新聞標題原文統(tǒng)計(括號內為同題次數)如下。
3.秋の健康ハイキングコス(2)
12.太公望の秋展へ釣魚競技會
14.籠球、排球、庭球、體操の各陣容
17.健康ボルゴビユ軟式野球スボンチボル統(tǒng)一
單位時間內一個語詞出現的頻次高低受到傳者所設置媒介議程影響,頻次越高說明媒介越希望在相關信息上引起受眾關注,實現傳播意圖。依據出現頻次高低將上述標題中的關鍵詞歸納如下。
1.球:重要的體育運動器械之一,日本人最喜愛棒球運動。網球傳入日本之后深受歡迎,美式橄欖球伴隨歐美文化進入日本;
2.比賽:是具有一定的組織性,依據規(guī)則在裁判員主持下進行的個人或團隊的較量,具有競技、選拔等特點;
3.棋:是腦力游戲,也是體育運動項目。日本人喜歡圍棋對弈,圍棋文化氛圍濃郁;
4.軟式:這里是指為適應初學者的需要對運動項目因地制宜的改進;
5.學生:包括大、中、小學生,他們是體育運動的主要參與者;
6.健康:體育運動的目的。
通過上述話語的隱喻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是一個善于吸納外族文化、善于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民族,體育文化具有明顯的兼容性,同時日本也正在將本土文化模式輸出到入殖國——中國。此時的中國東北已經完全淪陷,作為輿論工具《滿日》的責任應該是維持中國東北穩(wěn)定,營造本土氛圍,安撫東拓團年輕人的思鄉(xiāng)之苦,進一步清洗中國東北文化,宣傳大東亞共榮思想,消磨中國東北民眾反抗斗爭意志。
(二)1944年3月24—26日的體育新聞標題分析
1944年3月24-26日《滿日》縮減版面,體育報道減少,報道內容更注重健康、安全,這一時期的體育內容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體育新聞標題原文內容如下:
1.兵に學べ健民訓
2.體力で敵を擊つ
4.保健科學(3)
5.保健婦:結核病とたたかふ
依據出現頻次將上述標題中的歸納如下:
?頻次保健5幼?4婦3空襲3保護3戰(zhàn)時3
1.保?。杭幢Wo健康,健康是體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根本目的;
2.幼兒:學齡前兒童,年齡小的孩子;
3.婦:即婦女簡稱,指已婚女子,也可以泛指女性;
4.空襲:戰(zhàn)爭術語,從空中投擲炸彈、導彈、火炮和火箭等對地面、水上目標進行的攻擊;
5.保護:動詞,用愛心、責任等使弱者免受可能遇到的傷害、破壞或有害的影響;
6.戰(zhàn)時:即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
結合文本來看,標題3運用動詞“たたかふ”表示“與結核病的戰(zhàn)斗”,肺結核病是當時多發(fā)且很難治愈的疾病,戰(zhàn)爭需要健康的士兵和健康的后援力量,所以戰(zhàn)勝疾病擁有健康的體魄是體育運動的當下任務。這一時期報紙上鮮有體育運動賽事的報道,戰(zhàn)時體制下的人身安全、保健成為主題;標題1、2、3、9中出現的兵、敵、戰(zhàn)時、空襲都構成了戰(zhàn)爭就在身邊的隱喻,健康是戰(zhàn)爭時期的健康,戰(zhàn)爭是全民皆兵的戰(zhàn)爭;標題3和6中多次提及幼兒的保護,他們是未來的士兵,是戰(zhàn)爭的后援,卷入戰(zhàn)爭的國民每一個人都是為戰(zhàn)爭而生存。青壯年人是戰(zhàn)爭的主力,婦女則是保護戰(zhàn)爭后援力量健康的主力;標題10棋戰(zhàn)作為體育運動的娛樂成分雖然有所減少但是仍舊存在。
通過上述話語的隱喻分析,可以看到太平洋戰(zhàn)爭之后日本的體育賽事明顯減少,遠足、釣魚、棒球等娛樂、競技的項目被健康、安全等內容取代。日本國民被拖入戰(zhàn)爭軌道,國民的私人生活發(fā)生極大變化。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和教育一樣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制約,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政府公布“國民學校令”,即強調以全體國民為對象運動的“煉成”教育,提高奉國獻身精神,弘揚武士道文化。1944年《滿日》所在的偽滿洲國就仿照日本國內體育用于培養(yǎng)特殊體育品質的思想,要學生養(yǎng)成自立自強、滅己奉公、效忠天皇的“煉成特攻精神”,強制國民送死[6]。
心理學認為,受眾閱讀報紙的注意力順序是首先照片,其次才是標題和圖表,所以報紙的配圖越精彩越能吸引讀者閱讀文章。紙媒的符號存在著靜態(tài)、永久的特點,非語言符號依據涵化理念體現在排版、配圖、字號、色彩等方面?!稘M日》的時代沒有彩色配圖,照片成本高使用率低,各種插圖、圖示、圖形等手繪圖頗受歡迎。太平洋戰(zhàn)爭前的1939年10月10-12日和太平洋戰(zhàn)爭后的1944年3月24-26日的體育報道中非語言符號的使用情況如下表所示:
插圖 照片 圖示1939.10.10-12棋局9體育欄頭3 1944.3.24-26無 爬山路線圖1足路線圖1棋局2 婦女兒童合影1 無
插圖是指運用繪畫手法完成的符合版面、新聞內容需要的配圖,《滿日》體育報道的插圖比照片用的多,其中有關圍棋棋局的插圖最多,每一版至少一幅對弈棋局,即便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其他體育內容明顯減少的情況下仍有刊出。1939年10月10日至12日三天的體育欄欄頭插圖都是揮棒打球的棒球少年,轉身瞬間很有動感。路線圖是手繪的線條,中途關鍵地點標注清晰,受眾可以一目了然。從整體來看,《滿日》的照片使用率1944年比1939年有所增加,但是體育相關報道所用不多,只有“保健婦”專欄使用了一張護士、媽媽與幼兒的合影,形成了生命力旺盛的隱喻。
通過非語言符號運用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是酷愛圍棋和棒球運動的,但是戰(zhàn)爭剝奪了日本人的私人生活。比較有代表性的登山、遠足路線圖設計應該是出于對道路不熟的、有閑情的日本僑民的考慮。盡管侵入中國東北后日本人攫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對于偽滿洲國的日本僑民來說只能是勢力擴展、加劇掠奪,但是戰(zhàn)爭損耗,日本僑民的生活水平每況愈下,面對總體戰(zhàn)體制不僅沒有了閑情逸致生活情趣也更沒有了這種可能。
新聞傳播是一個對傳播信息不斷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者占有符號資本,享有符號權力,即媒介依靠其掌握的符號資本行使權力。正如布爾迪厄所說“符號權力是通過言語構建給定事物的能力,是使人們視而不見和聞而不信的權力,是確定或者改變對于世界的視角,因而確定或改變了對于世界的行動乃至世界本身的權力,是一種幾乎是魔術的權力,借助于特殊動員手段”[7]?!稘M日》作為南滿鐵路的宣傳工具有能力決定媒介傳遞符號訊息的主題和表達方式,“借助于特殊動員手段”整合社會各種力量,構建總體戰(zhàn)體制,構建日本的文化附屬國、教育附屬國,將文化侵略與經濟侵略、軍事侵略形成合力。
媒介的訊號傳輸需要編碼和解碼環(huán)節(jié),二者需要共同的符號解讀圖式才能完成這一過程。這也是有人認為日文報紙在我國傳播中需要跨越文字、文化等障礙,很難實現有效的信息傳播,所以其文化侵略罪名不能成立的原因。然而,通過上述關于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使用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新聞標題中普遍使用日文漢字,只要認識漢語就基本可以讀懂標題。新聞標題是報紙閱讀中率先映入眼簾的,通用的倒三角的消息寫作模式使標題內容成為報道最重要的部分,讀懂標題基本就掌握了文章內容。另外,插圖、照片等非語言符號的運用更為受眾提供了閱讀的便捷,理解的便利。從體育傳播本身來看,體育自身的符號特征明顯,如看到體育欄以揮棒擊球少年形象配圖的時候,中國讀者都會結合已有認知圖式認定日本人喜愛棒球運動,以及棒球運動傳遞出迅速、配合、準確等隱喻??梢?,日文報紙在傳播體育符號化信息時并不存在解碼的明顯障礙??梢哉f,侵略者借助體育傳播展開的文化滲透加速了全面入侵中國的進程,體育文化的傳播構成了軍事侵略中重要的一環(huán)。
[1]陳偉,郝勤.體育傳播學的學科特征與研究現狀[J].體育科學,2006(6):6-9.
[2]許正林.體育傳播學:理論范式與研究路徑[J].體育科研,2007(6):1-2.
[3]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2.
[4]李彬.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348.
[5]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曾慶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3.
[6]趙亞夫.日本的軍國民教育(1868-1945)[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2.
[7]皮埃爾·布爾迪厄.論符號權力[M].吳飛,譯.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60.
On Culture Transmission of Manchuria Daily N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ogy
Ma Jia
(College ofLiberal Arts,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Physical culture represents part of culture.Its transmission via mass media can also be recognized as cultural transmission.This study decomposes the lingual and non-lingual symbols in physical culture transmission in Manchuria Daily News with the method of text-analyzing in symbology and finds that under the system of total war,there were more militarism in the physical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more military metaphor in the symbol of physical culture transmission.Physical culture transmission became the media of invasion.Manchuria Daily News,as a key newspaper of“Nanman”Railway,strengthened the infiltration ofphysical cultur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joined forces with military invasion and economical invasion to boost the invasion war.Moreover,from the viewthat sport serves as a cultural media,Manchuria Daily News,an outcome ofthe compatibilityofJapanese culture,realized the combina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the occidental culture.
physical culture transmission;Manchuria Daily News;symbology
G 216
A
1674-5450(2016)02-0139-04
2015-10-16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W2013150);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L12BXW006)
馬嘉,女,河北大城人,沈陽師范大學教授,新聞學博士,主要從事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
【責任編輯:王鳳娥責任校對:楊抱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