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皇朝禮器圖式》中的樂器

      2016-11-15 09:29:14張珂
      歌海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書社禮器禮樂

      ●張珂

      《皇朝禮器圖式》中的樂器

      ●張珂

      《皇朝禮器圖式》是乾隆二十四年由總理禮器圖館事務(wù)和碩莊親王允祿等人奉敕修撰,在清代禮書專著中,具有較為重要的地位,被列為禮書“專書之最著者”之一。第一節(jié)主要對書中第八、九兩章之樂器部的形式、尺寸、來源等具體描述,第二節(jié)在第一節(jié)的基礎(chǔ)上對樂器進一步分析,第三節(jié)則是對此書“樂器部”的評述。

      清代;樂器;禮器;圖像《皇朝禮器圖式》

      《皇朝禮器圖式》(亦名《欽定皇朝禮器圖式》,以下簡稱《禮器圖》)十八卷,是乾隆二十四年由總理禮器圖館事務(wù)和碩莊親王允祿等人奉敕修撰,后又于乾隆三十年重加校補。此書在清代禮書專著中,具有較為重要的地位,被列為禮書“專書之最著者”之一。該書凡分六類,一曰祭器部,計2卷;二曰儀器部,計1卷;三曰冠服部,計4卷;四曰樂器部,計2卷;五曰鹵簿部,計3卷;六曰武備部。每器皆列圖于右,系說于左,共計1300余圖。①這里整理的數(shù)據(jù)以1954年哈佛大學(xué)哈佛燕京研究所中國—日本圖書館中收入的《皇朝禮器圖式》為準。書前有乾隆御制序、允祿上言表和福隆安上言,另有參與該書修纂、謄錄、繪圖人員官職姓名的職名。其中先后參與纂修、謄錄、繪圖、??槨⒐┦碌雀黜検聞?wù)的人總計65人,其中繪圖謄錄者有候選從九品臣黃衟、監(jiān)生門臣應(yīng)兆、監(jiān)生臣姜潤書。②〔清〕允祿等編撰:《皇朝禮器圖式》,哈佛大學(xué)館藏清代手寫本(影印版),第13-20頁、840-996頁。

      《皇朝禮器圖式》書中第八、九兩章名曰樂器部,對清代當時各種禮樂場合所使用樂器的形式、尺寸、來源等具體描述,因此,在研究清代樂器及樂器圖方面,此書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從書中繪圖可以看出,《禮器圖》的繪圖為“寫真”風(fēng)格。繪圖者觀察入微、筆法細膩,力求再現(xiàn)當時樂器的原型,右側(cè)圖畫精美細致、翔實可信。左側(cè)對圖中器物之介紹,詳其廣狹長短圍徑之度,金玉璣貝錦緞之質(zhì),刻鏤繪畫組繡之制,以及該物品數(shù)之多寡、章采之等差——無不條分縷析,一一錄載。因此,《禮器圖》中的樂器圖之真實性較強,可信度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旨在對《禮器圖》中的樂器部——八、九卷進行分析與研究③文中所用書共有兩個版本,一為哈佛大學(xué)收錄的清代繁體原版影音本,二為2004年廣陵書社由牧東點校的簡體版。其中哈佛大學(xué)收錄版為筆者對《禮器圖》樂器研究的主要對象,廣陵書社版本為筆者輔助用書。,以下為具體內(nèi)容之探討。

      一、樂器之簡介

      《禮器圖》八、九兩卷中共繪有110幅樂器圖像④〔清〕允祿等編撰:《皇朝禮器圖式》,哈佛大學(xué)館藏清代手寫本(影印版),第13-20頁、840-996頁。,其中包括(按書中出現(xiàn)順序,部分樂器多次出現(xiàn)則不再重復(fù))镈鐘、編鐘、特磬、編磬、琴、瑟、排簫、簫、笛、篪、笙、壎、鼓、搏拊、柷、敔、戲竹、方響、云鑼、管、大鼓、杖鼓、拍板、金、鉦、大銅角、小銅角、龍鼓、畫角、銅鼓、銅點、正鈸、口角、蒙古角、平笛、行鼓、籥節(jié)、干、戚、羽、、鑼、手鼓、小杖鼓、箏、琵琶、三弦、奚琴、口琴、胡琴、胡笳、月琴、二弦、提琴、火不思、軋箏、篳篥、巴拉滿、蘇爾奈、哈爾扎克、喀爾奈、塞他爾、喇巴卜、達卜、那噶喇、鐃、小和鈸、海笛、腰鼓、得勝鼓、大和鈸、星、

      樂器部共有八、九兩卷,因書中每幅圖之右上方均有對此樂器之解說,故而筆者根據(jù)解說將這些樂器的使用場合與使用種類劃分出來。其中第八卷為“朝會樂器”,書中記錄使用場合有二:一為中和韶樂,所用樂器有镈鐘、編鐘、特磬、編磬、琴、瑟、排簫、簫、笛、篪、笙、壎、鼓、搏拊、敔;二為丹陛大樂,所用樂器有戲竹、方響、云鑼、管、大鼓、杖鼓、拍板。

      第九卷為“鹵簿”,下有解說:巡幸耕耤采桑祭祀燕饗凱旋諸樂器。書中記錄使用場合有六處。一為鹵簿,其中鹵簿鼓吹大樂,所用樂器有金、鉦、大銅角、小銅角、龍鼓、杖鼓、畫角;鹵簿道迎樂,所用樂器僅有鼓。二為巡幸鐃吹樂,所用樂器有銅鼓、銅點、正鈸、口角、蒙古角、平笛、行鼓。三為祭祀中和韶舞,所用樂器有節(jié)、干、戚、羽、籥。四為耕耤禾詞樂,所用樂器有鑼、鼓。五為燕饗,其中燕饗清樂,所用樂器有手鼓、小杖鼓;燕饗慶隆舞樂,所用樂器有節(jié)、箏、琵琶、三弦、奚琴、拍板;燕饗笳吹樂,所用樂器有口琴、箏、胡琴、胡笳;燕饗番部合樂,所用樂器有琵琶、胡琴、月琴、二弦、提琴、火不思、軋箏、拍板。此后燕饗樂器還有其他國家、部落的特色樂器,如朝鮮國俳樂樂器鼓、瓦爾喀部舞樂樂器篳篥,回部樂樂器巴拉滿、蘇爾奈、哈爾扎克、喀爾奈、塞他爾、喇巴卜、達卜、那噶喇,安南國樂樂器丐鼓、丐拍、丐哨、丐彈弦子、丐彈胡琴、丐彈雙韻、丐彈琵琶、丐三音鑼,緬甸國樂樂器接內(nèi)塔兜呼、嵇灣斜枯、聶兜姜、聶聶兜姜、結(jié)莽聶兜布,廓爾喀部樂樂器達布拉、薩朗濟、丹布拉、達拉、公古哩。六為凱旋鐃歌樂,所用樂器有鑼、鐃、小和鈸、海笛、腰鼓、得勝鼓、方響、大和鈸、星、鐋、拍板。

      不僅如此,上述樂器中又有可定宮懸、律制不同的同類樂器,諸如镈鐘、特磬二者。此處筆者以中和韶樂所用镈鐘為例進行介紹。

      謹按,《周禮·春官》“镈師”鄭康成注:《隋書·音樂志》:“設(shè)十二镈鐘,各依辰位,而應(yīng)其律?!鼻《哪?,江西臨江府得古镈鐘,撫臣以獻于朝。適當西師奏凱之時,功成樂作,式彰瑞應(yīng)。上既考古制,厘定其名,復(fù)詔樂部仿鑄镈鐘十二,以備宮懸。②〔清〕允祿等編撰、牧東點校:《皇朝禮器圖式》,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版,第352頁。

      由書中對镈鐘之介紹可知,此鐘為清代仿古所制,應(yīng)多用于宮廷禮樂。這十二镈鐘所屬律制與所用時間筆者總結(jié)于下。此外,由于律制各不相同,由最低的黃鐘每隔半音級進到最高的應(yīng)鐘,十二個镈鐘在形制上也有所不同,從黃鐘镈鐘始最大,至應(yīng)鐘镈鐘末最小,筆者以兩欒高為例,于下表中列出十二鐘的具體兩欒尺寸。

      《禮器圖》之十二镈鐘表

      除以上樂器外,另有一“麾”被列于樂器部第一位,即“朝會中和韶樂麾”。此物雖不是樂器,但在樂隊演奏中卻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禮樂的象征,且多裝飾精美華麗,并直接根據(jù)皇帝的行為指揮樂隊何時奏樂、奏何種曲目。如書中所寫:

      謹按,《隋書·音樂志》:“帝出,黃門侍郎舉麾于殿上,掌故應(yīng)之,舉于階下,奏〈康韶〉之樂?!薄杜f唐書·音樂志》:“協(xié)律郎舉麾,樂作;仆麾,樂止?!薄对贰ざY樂志》:“麾長七尺,畫升龍于上,以涂金龍首朱杠懸之。”本朝定制:朝會中和韶樂麾,黃鍛為之……繡星云文,中為日華,金篆中和字……杠端飾涂金銅龍……①〔清〕允祿等編撰、牧東點校:《皇朝禮器圖式》,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版,第351頁、351頁、351頁、397頁。

      二、樂器之分析

      樂器在清代各項禮儀活動中均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祭祀、出征、宴饗等,人們在活動進行時都需持以器具、行以典章、伴以樂舞——由此可見禮樂在清代社會之重要性。乾隆對禮樂之重視,從此時纂修的書目如《皇朝禮器圖式》《乾隆朝會典》《清朝通典》《大清通禮》等即可看出。這些鴻篇巨制的書目中,無一不對禮樂投以矚目,并有專門篇章對此進行記錄。

      單從《禮器圖》中樂器部的繪圖及釋文,也可得到大量與當時相關(guān)的重要音樂資料。筆者在對第一節(jié)“樂器之介紹”做進一步歸納后,從中管窺部分清代樂器的部分情況。

      其一為樂器構(gòu)造、演奏盡可能仿古。從八、九卷中的樂器之釋文來看,除部分如塞他爾、喀爾奈、公古哩這類少數(shù)民族或他國樂器外,但凡在清代之前已被使用的且記錄于書中的樂器,均在本朝尋以起源、探以形制,制造時盡可能與古之形制相仿,演奏時也多遵循古書上之描述。

      例如以上所提之朝會中和韶樂麾,于形制上《元史·禮樂志》云:“麾長七尺,畫升龍于上,以涂金龍首朱杠懸之?!鼻宄ㄖ器庵沃茣r有明確規(guī)定:“結(jié)黃絨紃銜于龍口,懸以朱杠……”②〔清〕允祿等編撰、牧東點校:《皇朝禮器圖式》,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版,第351頁、351頁、351頁、397頁。

      又如朝會中和韶樂第一黃鐘,釋文中載其律制《隋書·音樂志》:“設(shè)十二镈鐘,各依辰位,而應(yīng)其律?!鼻《哪辍啊髋R江府得古镈鐘,撫臣以獻于朝。……上既考古制,厘定其名,復(fù)詔樂部仿鑄镈鐘十二,以備宮懸”。③〔清〕允祿等編撰、牧東點校:《皇朝禮器圖式》,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版,第351頁、351頁、351頁、397頁。不僅與律制上要求與隋代一致,且“仿鑄”一詞可讓我們知曉,此鐘無論在樣式、結(jié)構(gòu)、大小、材質(zhì)均力求與出土古鐘相似。

      再如卷九之鹵簿導(dǎo)迎樂鼓,此鼓在演奏上《隋書·音樂志》有云:“鼓吹部十六人,鼓一人?!雹堋睬濉吃实摰染幾⒛翓|點校:《皇朝禮器圖式》,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版,第351頁、351頁、351頁、397頁。“鹵簿導(dǎo)迎樂”為帝巡蹕之用,清代鼓吹部又稱之為“鐃歌樂”,下分鹵簿樂、前部樂、行幸樂、凱旋樂四類⑤曾美月:《中國歷代鹵簿鼓吹樂之比較》,載《中國音樂》2015年第2期,第73-80頁。。由此可推,“鹵簿導(dǎo)迎樂”的演奏人員應(yīng)為鼓吹部之樂工,雖然釋文中未提及有多少人,但釋文中有“二人以朱杠舁行”一解,可知此鼓較大,與《隋書》中對此鼓之描述相仿。

      其二為樂器律制與天文、農(nóng)業(yè)等學(xué)科的緊密聯(lián)系。從“《禮器圖》之十二镈鐘表”可知,镈鐘律制的安排與使用時間有固定搭配,如十一月用黃鐘律镈鐘,正月用太簇律镈鐘。這是由于音律與我國月份同分為十二個,因此人們在很久以前便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

      按照《禮記·月令》中的記載,它們之間的對應(yīng)為: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夾鐘;季春之月,律中姑冼;孟夏之月,律中中呂;仲夏之月,律中蕤賓;季夏之月,律中林鐘;孟秋之月,律中夷則;仲秋之月,律中南呂;季秋之月,律中無射;孟冬之月,律中應(yīng)鐘;仲冬之月,律中黃鐘;季冬之月,律中大呂。⑥引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C2prQsgpx0YTZT45XunR7soaUac1gEphuVM27jocrsAh6ws93JcohmzkEs5xa ZtZ3SXDl2XKcaXx1l0lZUgaK.

      與此類似的還有“朝會中和韶樂簫”,書中繪有兩只簫,左曰仲呂簫、右曰姑冼簫。釋文中記載“本朝定制:朝會中和韶樂簫,斷竹為之。陽月用姑冼簫……陰月用仲呂簫……”且皆以“黃鐘管為體”。此外“笛”、“塤”等均有類似規(guī)定。

      由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在以禮儀為服務(wù)對象的樂中,樂器的編配排列并非以樂音好聽與否、聲音和諧與否為重點,而是與其它學(xué)問相聯(lián)系,尤其與陰陽八卦、易經(jīng)風(fēng)水等相適應(yīng),講究陰陽協(xié)調(diào)、吉兇適應(yīng)、四季和美,注重禮樂之儀式化與神秘化。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對圖式樂器的描述之尾,一般都會出現(xiàn)“……皆同”的字樣。例如:

      朝會中和韶樂镈鐘第十南呂……祭祀、燕饗中和韶樂镈鐘第十亦同;朝會中和韶樂琴……祭祀、燕饗中和韶樂琴皆同;鹵簿鼓吹大樂金……巡幸鐃吹樂、凱旋鐃歌樂金皆同;巡幸鐃吹樂平笛……馀俱如朝會中和韶樂笛之制。①〔清〕允祿等編撰、牧東點校:《皇朝禮器圖式》,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版,第362、373、393、400頁。

      這表示,樂器在不同使用場合中,其形制、尺寸、紋飾等并沒有發(fā)生改變。我們也許可以做此推斷,清代宮廷的樂工在不同場合中使用的樂器均為同一件,并沒有因為使用場合的大?。ㄈ绱笾林泻蜕貥?,小至燕饗慶隆舞樂)對樂器有特定要求。

      三、樂器之評議

      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在其《圖像學(xué)研究:文藝復(fù)興時期藝術(shù)的人文主題》一書中將圖像學(xué)研究分為三層次,即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與圖像學(xué)解釋。文中對“圖像學(xué)解釋”定義為: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征象或象征的歷史(洞察人類心靈的基本傾向在不同歷史條件下被特定主題和概念所表現(xiàn)的方式)。②潘諾夫斯基著,戚印平、范景中譯:《圖像學(xué)研究:文藝復(fù)興時期藝術(shù)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頁、5頁。將此原理用于樂器之圖像研究,其重點就在于如何從作品本身之構(gòu)圖等問題來分析其背后的故事,需注意的是在這種深層次的解讀中,“分析”不再僅是對圖像本身的研究,而是需借助此時期的典籍、專著,也就是“風(fēng)格史”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因為,要把握內(nèi)在意義與內(nèi)容,就得對某些根本原理加以確定,這些原理揭示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階級、一個宗教和一種哲學(xué)學(xué)說的基本態(tài)度,這些原理會不知不覺地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個性之中,并凝結(jié)于一件藝術(shù)品里。③潘諾夫斯基著,戚印平、范景中譯:《圖像學(xué)研究:文藝復(fù)興時期藝術(shù)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頁、5頁。

      基于這種“圖像學(xué)解釋”的方法,文章的第三部分將在前兩節(jié)的基礎(chǔ)上,管窺清代樂器所反映出的部分清代用樂思想與文化內(nèi)涵。

      滿漢相融是清代文化思想之中心。在中國古代各朝代中,元與清都是由少數(shù)民族入關(guān)統(tǒng)治中原的朝代,而兩朝的統(tǒng)治者在統(tǒng)治思想上略有不同。面對較為先進的中原文化,元是蒙古族入關(guān),統(tǒng)治者中雖有部分人意識到學(xué)習(xí)禮樂、禮樂之于漢族的重要性,但“反漢化”的思想也貫穿始終。而清代貴族入關(guān)后,面對不同于草原文化的新形式,以皇太極為首,至多爾袞、順治都在這方面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力圖找到適合于滿族統(tǒng)治者與雖為被統(tǒng)治階級卻有強大文化包容性的漢族之間的關(guān)系。直至康熙時期,“經(jīng)世致用”、“滿漢相融”這種文化思想才被真正明確。隨后雍正、乾隆、嘉慶等一直以此思想為禮樂文化之中心進行展開。在樂器上的表現(xiàn)即為漢族傳統(tǒng)樂器與滿族等少數(shù)民族樂器的共同出現(xiàn)。在《禮器圖》中,無論是漢族之傳統(tǒng)樂器镈鐘、鼓、箏、笛、簫,還是龍笛、貝、胡笳、火不思等少數(shù)民族之樂器均有涉及,且均用于清代宮廷禮樂中較為重要的儀式場合。如在丹陛大樂中有方響、管,燕饗笳吹樂中有箏、胡琴,在重要的宮廷禮樂場合中出現(xiàn)漢族傳統(tǒng)樂器與少數(shù)民族樂器共同使用的情況。這種共同使用并不是簡單地把兩種樂器放在一起,樂工在創(chuàng)作曲目時還應(yīng)考慮到律制、音域、音色等各方面要求,重點在于這些考慮最終都會在人的思想中形成滿漢相融之思想觀念,并以此觀念為指導(dǎo)思想支配人的行動。

      此外,古今交匯的文化理念在清代樂器中也有體現(xiàn)。至周以來,儒家禮樂思想中心之一強調(diào)“尊古”之重要性。春秋末期,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xué)派在禮樂的使用曲目、規(guī)定人數(shù)、演出場合等方面便有嚴格要求,以致戰(zhàn)國禮崩樂壞之后,孔子憤然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④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頁。隨后漢代由董仲舒等人確立了儒家禮樂的正統(tǒng)地位,禮樂之“尊古”思想此后一直為各朝統(tǒng)治者所延續(xù)。宋代以后,周漢的禮樂思想半數(shù)已經(jīng)失傳,統(tǒng)治者為了宣揚其祭祀、大典之莊嚴、神秘色彩,逐漸走上形式主義的道路,這一點以北宋宮廷樂隊之一弦琴、三弦琴可為例證。清代宮廷樂隊在樂器的使用上,力求與古之樂制相統(tǒng)一,同時又顧及當時滿、漢已有之禮,在兼并兩者的基礎(chǔ)上對禮樂進行改革,此后方有《禮器圖》?!肚迨犯濉分杏星宕敃r對黃鐘律之研究。

      李光地……上言曰:“禮樂不可斯臾去身,自漢以來,禮樂崩壞,不合于三代之意者二千馀年,而樂尤甚。”……帝重違臣下請,五十二年,遂詔修律呂諸書……其法首明黃鍾為十二律呂根源,以縱黍橫黍定古今尺度,今尺八寸一分,當古尺十寸,橫黍百粒,當縱黍八十一粒。漢志:“黃鍾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睆V者橫也,九十分為黃鍾之長,則黃鍾為九十橫黍所累明矣。①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十一(樂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739-2740頁、2991頁。

      由此可見,清代黃鐘之律的確定,以《漢志》中對黃鐘律之介紹為基準來進行的,且在這個黃鐘律的基礎(chǔ)上研究出完整的十二律——此為“尊古”。而這種從“古”中得來的律制卻也同時運用于現(xiàn)今的樂器之上?!抖Y器圖》中所繪“朝會丹陛大樂云鑼”釋文中所述:“謹按,《元史·禮樂志》……”即可知云鑼為元以后才為宮廷禮樂使用,與傳統(tǒng)樂器“琴、鐘”等比較屬“新樂器”。②從《禮器圖》釋文中對樂器的描述可以看出,《禮器圖》編著者在為該樂器尋找清代以前有關(guān)此樂器的釋文時會選擇現(xiàn)今可見朝代最為久遠的一個。因此,從《元史》一詞即可知,云鑼雖不知何時已在中原流行,但作為宮廷禮樂所用之樂器且記錄在案的,最早限于元代。云鑼在律制上的使用,遵循了清代以“尊古”為前提研究出的律制,《清史稿》中對此記錄有:云鑼,范銅為之,十枚同架,應(yīng)四正律、六半律(姑冼、蕤賓、夷則、無射四正律,半黃鐘至半無射六半律)。③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十一(樂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739-2740頁、2991頁。

      四、結(jié)語

      《皇朝禮器圖式》為清代禮書中之典范,且在此書的基礎(chǔ)上又修訂了《大清會典》等巨著。從書中繪圖可以看出,《禮器圖》的繪圖為“寫真”風(fēng)格。繪圖者觀察入微、筆法細膩,力求對當時樂器原型的再現(xiàn)。因此《禮器圖》中的樂器圖之真實性較強,可信度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由于清代科舉考試中未曾涉及這一方面,學(xué)子多不了解,此書雖集大成之作然亦被束之高閣。而嘉靖以后,由于朝廷財政緊張,宮廷內(nèi)許多禮儀節(jié)目已不舉行,《禮器圖》的使用漸漸減少,因而漸不為人所知。但《禮器圖》“樂器部”的繪制,一是對清代當時音樂生活的重要體現(xiàn),二是研究18世紀音樂尤其是樂器的重要史料。筆者對此進行細致分析與解讀,有助于后人研究清代音樂時對《禮器圖》“樂器部”使用,并對清史音樂研究添磚加瓦。

      張珂,女,武漢音樂學(xué)院研究生部2015級文學(xué)碩士。鐋等共計73類。①這里需指出,文中所總結(jié)出的110幅圖以及73類樂器筆者是使用哈佛大學(xué)版本,但廣陵書社版本中樂器圖較哈佛大學(xué)版本多出十幾幅,并加入許多哈佛大學(xué)版中沒有的樂器,如丐鼓、丐拍等。根據(jù)廣陵書社書序言中所述,《皇朝禮器圖式》共有兩個版本,一是乾隆內(nèi)府刻本,二是《四庫全書》本,且《四庫全書》版本在內(nèi)府本的基礎(chǔ)上略有增加,廣陵書社使用為《四庫全書》本?;诖?,筆者猜測哈佛大學(xué)版本為內(nèi)府刻本,故而圖數(shù)量與種類都較少,而廣陵書社版為《四庫全書》本。筆者在文章中使用哈佛大學(xué)版本做出總結(jié)歸納,但下面對“樂器部”樂器的分類與總結(jié),為了盡可能的收集《禮器圖》中所繪樂器,筆者將哈佛大學(xué)版與廣陵書社版合二為一,將兩本書中所繪所有樂器都納入分析對象。

      猜你喜歡
      書社禮器禮樂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當代陶瓷禮器創(chuàng)作中的多元化審美趣味
      利群書社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古代隸書硬筆臨摹字帖(一)
      中國篆刻(2019年10期)2019-10-28 07:07:00
      論新泰周家莊遺址春秋時期青銅禮器墓的等級性
      東方考古(2017年0期)2017-07-11 01:37:50
      齊魯書社新書
      山東畫報(2017年4期)2017-04-29 10:13:50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詩經(jīng)》中青銅禮器概述
      南風(fēng)吹夢,禮樂重光
      朔州市| 宁武县| 永善县| 马关县| 肃北| 天全县| 平凉市| 保德县| 渭南市| 安宁市| 金川县| 南川市| 那曲县| 铜鼓县| 太原市| 秭归县| 简阳市| 永寿县| 南雄市| 乃东县| 大余县| 秦安县| 铜陵市| 陵水| 德化县| 理塘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太仓市| 淮滨县| 西充县| 准格尔旗| 资溪县| 遂昌县| 南陵县| 襄樊市| 五原县| 西乌珠穆沁旗| 扎鲁特旗| 沙河市| 东乡族自治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