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仲民
晚清民國的名流們這樣做醫(yī)藥廣告
文_張仲民
“身體被掏空了”的年代,醫(yī)藥或保健品廣告大行其道,有的醫(yī)藥廣告會請明星“現(xiàn)身說法”吹捧產(chǎn)品療效。這并不是新招數(shù),在晚清至民國間,文人、名人“諛藥”的現(xiàn)象就已經(jīng)非常普遍。
晚清上海藥界有個孫鏡湖,炮制廣告花樣百出,風行一時,對于近代上海醫(yī)藥廣告的塑造影響尤其巨大。除了假借顧客名義發(fā)布謝函、刊登來自外埠郵購者的購藥金額,更讓大大小小的文人名流和達官顯貴,幫忙一起“宣傳宣傳”。
1896年,孫鏡湖開發(fā)了一款叫“燕窩糖精”的新補藥,找來了當時的著名文人沈毓桂吹捧。
沈毓桂可不是小人物,他翻譯了大量西學著述,撰寫過大量報刊時論,最輝煌的是還幫助林樂知編輯了《萬國公報》,并一度擔任該報的華文主筆長達十余年,在上海文人圈極富有聲望。
沈老先生接下任務時年事已高,但也不負所托,發(fā)揮文人的想象力,大筆一揮,洋洋灑灑:“考其制法,取地道燕窩,以機器去其毛疵,以化學擷其精華,調(diào)以真味,制成糖精,功效非常,能開胃健脾,填精補髓,生津液,美容顏,隨時酌服,立見應驗。嘗之有味,服之有益,實非尋常藥餌所可及其萬一也!”
于是,這款由蘿卜和冰糖熬成的“燕窩糖精”,在眾多名人吹捧之下一時成為風靡上海的高級補品。
到了民國時期,名流“諛藥”有后來居上之勢。當時,黎元洪、伍廷芳、王芝祥、王人文、溫宗堯、陳其美、湯壽潛、張謇等高官都曾刊過薦醫(yī)、薦藥廣告,就連剛卸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孫中山也未能免俗。
1913年7月1日的《申報》上“安住”大藥房的廣告,照片頭像為黎元洪,“博愛”二字由孫中山題寫。因為孫中山游歷日本時,曾被這家名為“安住”的大藥房接待過。黎元洪還以副總統(tǒng)身份贈送自身照片一張,讓該藥房登報以示表彰。
除了政界名流,文化界名人也介入了醫(yī)藥廣告。比如京劇名伶梅蘭芳,曾為英國在華藥商“韋亷氏大藥房”撰寫過親筆具名、加附照片的廣告。1929年2月,梅蘭芳在《醫(yī)界春秋》第32期上毫無保留地稱贊該藥房出產(chǎn)的兩種藥品效果很好。
之后,梅蘭芳又再次為這則廣告中出現(xiàn)的“紅色補丸”出具親筆署名廣告。這一次,廣告以梅蘭芳將要從上海離開赴美國演出之際的留言為廣告標題,借此炒作韋亷氏“紅色補丸”。在廣告中,梅蘭芳比此前用了更多的形容詞,語氣也十分肯定:“服用之后,精神日振,體力健強”,“紅色補丸之功用,匪獨補血強身,百病皆可調(diào)治,刀圭圣品,實為世界藥中之王?!?/p>
這個被梅蘭芳稱為“世界藥中之王”的紅色補丸到底是什么?韋廉士藥房的廣告并沒有提及“紅色補丸”的真正成分,而根據(jù)美國政府的化驗表明,該藥主要由硫酸鐵、碳酸鉀等成分構成,說它可以補血、補腦、包治百病明顯是虛假廣告。
梅蘭芳對藥品的稱贊雖太過離譜,但放到1930年代上海醫(yī)藥廣告的大背景下,就屬司空見慣。因為這時候,藥商與醫(yī)生買通報館和文人、名人為之鼓吹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雙方合演雙簧,罔顧事實大肆吹牛,欺騙讀者、誤導病者,造成的危害很大。
在近代中國商業(yè)最為發(fā)達的上海,藥商和醫(yī)生的廣告花樣最多,也最能欺騙消費者。當時影響和發(fā)行量最大的《申報》、《新聞報》最善于從醫(yī)藥廣告中謀利。
著名新聞記者、出版家鄒韜奮在當時批評“我國的大報”已經(jīng)淪為“廣告報”,為了獲取廣告費,昧著良心為某些藥品或醫(yī)生說話:“尤其可怪的是竟將特刊的地位當廣告賣,大發(fā)行其‘淋病專號’,滿紙‘包莖之害’,‘淋病自療速愈法’,替‘包莖專家’大做廣告,替‘花柳病專家’大吹牛……于每篇文字下面還要用‘編者按’的字樣,大為江湖醫(yī)生推廣營業(yè),好像報館所要的就只是錢,別的都可不負責任?!?/p>
不止在國內(nèi),名人打醫(yī)療廣告其實在美國19世紀中葉之后的報刊中也普遍存在。當時的美國藥商也經(jīng)??且恍┟说谋WC書和推薦函,還有美國藥商以贈品為餌,與報館互相勾結征求謝函或刊登欺騙性廣告。而1870年前后到20世紀初葉這段時間,一些德國藥商也經(jīng)常會在廣告中刊登病人謝函,招徠病患買藥求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