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128-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我認為“工具性”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而“人文性”著重于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呢?在教學中我做了這樣一個嘗試。
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是圍繞著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主題來學習的。在完成了《翠鳥》和《燕子專列》這兩篇課文的教學后,感覺到學生還只是停留在對翠鳥和燕子的喜愛上,如何讓學生去擔當起保護大自然的責任呢?如果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些行為給這個賴以生存的世界造成傷害,長年累月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講的就是由于人們亂砍濫伐,原本靠鋒利的斧頭建造的美麗家園,又終究毀在了鋒利的斧頭之下。那天我講完了這篇課文,問學生這個小村莊為什么會消失呢?他們說是因為村民亂砍樹木只顧眼前利益。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孩子們的回答大多是要多種樹,保護森林??傆X得孩子的回答很單薄空洞,缺少點什么。我忽然想起了有一部電影叫《美人魚》,講的是白手起家的富豪劉軒新拍下了一塊地皮,并使用恐怖的聲納技術驅(qū)趕魚類,用于填海造地。人魚一族長期居住在附近區(qū)域的海里,為了繼續(xù)生存,他們與人類進行了多次較量,卻成就了一段人魚之間的愛情童話故事。在成人眼里這是一部愛情片,在小孩眼里說不準就是一部很好的環(huán)保教育片。于是我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回去看電影《美人魚》,第二天談談自己的感受。
其實我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不知他們在課堂上會說些什么,會不會帶給我一些驚喜。上語文課了,走進教室,我發(fā)現(xiàn)他們比平時興奮的多,有幾對同桌還在小聲交談。我問:“電影《美人魚》好看嗎?”“好看!”大家?guī)缀跏钱惪谕暤鼗卮??!澳钦l來說說看了這部電影后,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好多人都把小手高高舉起,比平時回答問題更踴躍。有的孩子說我們看到的大海那么美,沒想到因為人類制造聲吶,讓魚那么痛苦,原來噪音也是一種污染,破壞了環(huán)境。有的孩子說人類捕殺魚類的畫面好殘忍,和課文中的那些無知的村民一樣,拿著鋒利的斧頭砍掉所有的樹木,最終還是人類遭殃。有的說幸好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要不然這些魚類也消失了,我們在海洋館里就再也見不到各種各樣的魚了。有的孩子說人不能太自私,自己有那么多房子為什么還去侵占魚兒的家呢有一個學生還說長大要當環(huán)保專家……我盡情地讓孩子們發(fā)言討論,即使有些回答有些幼稚,但我看到他們的思維變得開闊了,語言更加豐富了,特別是對破環(huán)環(huán)境、傷害無辜生靈的行為的痛恨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不是簡單的我們不應該怎樣。
想起在講述《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時,絞盡腦汁讓學生體會“鋒利的斧頭”的含義,理解“拎起,咆哮”等詞語的意思,學生仍然似懂非懂。而這堂課卻用一部電影輕輕松松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完全達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這一要求。教師們常說“要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文實踐的能力。”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語文教師就是要在運用語文的“工具性”的同時,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利用各種手段科學靈活地引導和落實語文課程中 “人文性”。
我覺得這是一堂嘗試較為成功的口語交際課,在小孩子眼里,《美人魚》這部電影用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視覺沖擊觸動學生內(nèi)心最深處的感受——對魚類的同情,喚起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強烈保護意識,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回歸到文字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我想交給他們的東西——愛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孩子們通過看懂電影而讀懂了課文,更深刻體會了課文的內(nèi)涵。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了語文,從生活中感知到語文,從而讓孩子們愛上語文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