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桂(廈門市外國語學校,福建廈門361013)
初中生物概念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楊英桂
(廈門市外國語學校,福建廈門361013)
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運用繪圖法、列表法、實驗法、概念圖繪制等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對比思維、邏輯推理思維、統(tǒng)攝思維、立體型思維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概念教學;形象思維;對比思維;邏輯推理思維;統(tǒng)攝思維
生物學概念的建構和學習過程是思維的形成過程,教師要深入了解概念教學的本質,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生物學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繪畫是初中學生感興趣的一項活動。運用繪畫呈現(xiàn)生命結構或者生理現(xiàn)象,將抽象的文字表述轉變成具體、生動有趣的直觀形象呈現(xiàn)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利用直觀形象解決問題,掌握概念的本質特征,提高形象思維能力。[1]
學習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時,教師運用繪畫法呈現(xiàn)水螅的形態(tài)(如圖1),引導學生觀察、闡述水螅的基本形態(tài)和特征,如水螅呈長圓筒型、是對稱的,有兩個胚層、中間有個腔,有口無肛門,附著在其他物體上,口周圍有觸手,觸手上有刺細胞,用于捕獲獵物和防御敵害等。學生還能嘗試推理出水螅的繁殖方式和運動方式等。教師對學生的表述進行糾正和補充,并展示其他腔腸動物圖片,歸納腔腸動物的基本特征。復習鞏固概念時,要求學生以自己繪制的水螅形態(tài)圖總結腔腸動物的基本特征。又如學習《生物學·八年級上冊·魚》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魚的形態(tài),再請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出魚的外形圖,并嘗試表述出魚的形態(tài),教師進行補充并提問:“魚有哪些特征適于水中生活?”學生大致能夠回答出一二。接著教師邊繪畫邊歸納總結:“通常我們看到的魚身體分為頭部、軀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魚的身體通常是左右側扁的、呈流線形,這樣的體形有利于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的阻力。魚的體表通常有鱗片覆蓋,鱗片的表面有滑滑的黏液,具有保護身體的作用。魚的脊柱能支撐身體,它的兩側附著有發(fā)達的肌肉,對運動起著重要作用。一般魚都包含了五種鰭,順著魚背長的叫背鰭,沿著魚腹下從頭到尾排列的有胸鰭、腹鰭和臀鰭,尾部是尾鰭。魚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xié)調(diào)作用在水中游泳。”教師依次畫出五種鰭,“魚在游泳的時候各個部位的鰭能相互配合,協(xié)調(diào)動作,從而把握住方向,前進、后退等?!苯又眉t色粉筆畫出魚鰓?!棒~能在水里利用鰓呼吸,鰓位于頭部兩側,有鰓蓋和鰓絲。打開鰓蓋發(fā)現(xiàn),鰓絲是鮮紅色的,又多又細,這里布滿了毛細血管,這與它的呼吸是相適應的。”再用虛線畫出“側線”,簡要表述它的作用。學生對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重要特征就明了(如圖2所示)。
圖1 水螅的縱切模式圖
圖2 魚的外形簡圖
對于兩個或多個相似或相關概念,學生容易出現(xiàn)混亂或者錯誤。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列表法對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分析比較,確定其相同點和不同點,養(yǎng)成對比思維,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學概念的本質特點及其相互聯(lián)系,促進概念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學習《生物學·七年級上冊·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時,運用列表法從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結構、生殖方式及其作用等方面指導學生比較分析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如表1)。比較的內(nèi)容也可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對藻類植物具有一定的認識,但對苔蘚和蕨類植物較為陌生。通過列表比較,學生對這三種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形成認識,哪種植物最簡單,哪種植物比較復雜一目了然,進而可以推斷它們在地球上出現(xiàn)的順序。通過形態(tài)結構的比較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哪種植物更能適應陸地生活,為什么?學生會關注到苔蘚植物沒有輸導組織,這也正是它植物矮小,較不適應陸地生活的原因之一,然后再進一步分析,苔蘚植物的葉片很簡單,只有一層細胞,因此它們對環(huán)境的要求更高,所以適應性較差。這樣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認識就清楚了。在對比中重點突出生活環(huán)境和形態(tài)結構上的差異及生殖方式的共性,并引申出更高等的植物——種子植物,為新課的學習進行鋪墊。
表1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比較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索生命運動的規(guī)律。因此,實驗教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初中生物學教材中,幾乎每節(jié)課都有演示實驗。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有選擇地安排演示實驗,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也能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思維,通過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與得出結論,幫助學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生物學概念。
如學習《生物學·八年級上冊·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時要求學生課前準備好加有溫水的礦泉水瓶,課堂教學時再在瓶中加入適量的白糖和酵母粉,在瓶口套上氣球,搖勻。學生很好奇,不斷詢問加入的物質是要做什么的?以此激發(fā)學生好奇心。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過一會瓶中出現(xiàn)氣泡,氣球也慢慢脹大,可見瓶子里有氣體產(chǎn)生,那么產(chǎn)生的是什么氣體?如何檢驗氣體的成分呢?學生不斷產(chǎn)生疑問,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說出自己的想法,師生一起分析檢驗的方法。教師進行檢驗方法的演示,若點燃衛(wèi)生香熄滅了,可以推斷該瓶有二氧化碳氣體產(chǎn)生。將此瓶收集的氣體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發(fā)現(xiàn)石灰水變渾濁了,進一步說明適量的白糖、溫水與酵母粉能產(chǎn)生二氧化碳氣體。那么除了產(chǎn)生氣體外還產(chǎn)生了什么物質呢?怎么知道呢?通過引導學生“望、聞、問、切”,即觀察發(fā)酵瓶中產(chǎn)生的實驗現(xiàn)象,聞發(fā)酵瓶中的味道,在此過程中不斷生疑:實驗過程產(chǎn)生了什么物質,怎么檢驗這些物質?然后嘗試答疑,通過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檢驗,得出結論,認識酵母菌的發(fā)酵本質,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認知水平。
概念術語或名詞是傳遞科學概念最有效的方式,生物學利用諸如遺傳、變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術語傳遞相關的重要概念。統(tǒng)攝思維是指可以憑借思維來把握事物的全貌,并能統(tǒng)攝推論于各個環(huán)節(jié)。它是用一個概念統(tǒng)領若干概念,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思維。[2]
例如,學習“光合作用”這一重要概念時,教師通過解釋“光合作用”這個術語,幫助學生應用統(tǒng)攝思維建立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肮夂献饔谩笔且环N需要“光”的生理過程,而光又必須通過葉綠素才能起作用,這說明光和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即含有葉綠素的綠色植物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昂稀闭f明“光合作用”的實質是一個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的過程。這個能量是化學能,是由光能轉化來的,光能轉化成化學能的部位是植物細胞的葉綠體,葉綠體是植物細胞的一種能量轉換器。通過對生物學概念術語的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術語的含義,形成對概念的正確認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統(tǒng)攝思維能力。
概念圖是指某個主題的概念及其關系的圖形化表示,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建構概念圖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相關概念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教師先示范,而后學生嘗試小組合作或獨立建構概念圖。通過建構概念圖,促進學生同化和順應已有的概念,建構新的科學概念,對事物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的立體型思維,使得知識系統(tǒng)化、立體化(如圖3所示)。
圖3 生態(tài)系統(tǒng)概念圖
概念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運用恰當?shù)姆椒ㄟM行概念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概念學習不是簡單的理解,體會、內(nèi)化并運用概念才是概念教學的宗旨。
[1]王愉鑫,石建.初中生物學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吳光遠.受益一生的44種思維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