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君
用時間換空間 讓校園電視作品有“生命”—三見張洪亮老師
劉子君
在學校工作的十多年里,筆者一直從事與電視制作有關的工作,也一直關注校園電視這類部門的工作。一般來說,一個校園電視作品,想做到吸引人是很難的。因為可以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是有局限的,思路也總是被某些因素所限定的。而張洪亮老師的出現(xiàn),改變了筆者對校園電視制作的看法,并對校園電視作品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更提升了自身在校園電視制作方面的水平。
2012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發(fā)現(xiàn)了第一個對自己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校園電視作品—《你是我的陽光》。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高三女生歐陽晨曦,家境殷實,她毅然選擇到參加農(nóng)村的支教活動。在農(nóng)村的支教過程中,艱苦的生活條件與自家的洋房別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歐陽晨曦與天真、樸實的農(nóng)村孩子們之間發(fā)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離別的時候與孩子依依不舍,很自然的留下了淚水。作品最后對女孩進行采訪,她娓娓道來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這里看不到很多外在的,形形色色的,虛的東西,所以你只可以反過來看自己內(nèi)心的東西,這正是我所需要的……”現(xiàn)如今,一個18歲的孩子能講出這樣的話是多么有意義的事。筆者很自然的融入故事情景之中,感動之處,也落淚了。
因為對這個作品感興趣,筆者搜索了其創(chuàng)作者,他叫張洪亮,是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附設外語學校一名從事電視制作的教師。自此以后,筆者經(jīng)常在校園電視群中關注張老師上傳的作品。受到《你是我的陽光》作品的啟發(fā),在此后的校園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中,筆者也會盡量增加采訪鏡頭,盡力把觀眾帶到一個真實的世界。
2013年11月,筆者參加了在無錫舉辦的全國中小學影視節(jié)活動。該活動設有“金犢獎”,其提名獎分六類,每類只有5個提名,共30件作品,這是在全國千余件作品中挑選出來的,也就是說能入圍“金犢獎”提名就已經(jīng)是很高的榮譽了。在頒獎典禮環(huán)節(jié),每個創(chuàng)作者有5分鐘上臺發(fā)言的機會,可以介紹作品。筆者的作品《放夢》被主委會評選為“金犢獎——最佳導演獎提名獎”,而張洪亮老師的作品則在另一類提名名單中。
圖1 《放夢》拍攝現(xiàn)場
張洪亮老師的入圍作品叫《變形記》,講述的是一個行為習慣不好的城市孩子,通過體驗窮苦的生活,改變了自身的行為習慣。這部紀錄片分上下集,時長有1個小時左右。因為此前對張洪亮老師有所了解,心中非常期待他對作品的介紹,雖然只有短短5分鐘,也可以現(xiàn)場學習一下。張洪亮老師一上臺就說:“大家好,今天請大家不要投我的作品,因為我拿了7個金犢獎了,主委會稱呼我是‘養(yǎng)牛專業(yè)戶’。因此,把這一票投給別人,因為他們比我更需要?!惫P者對張洪亮老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是敬佩張洪亮老師作品的質量與數(shù)量,二是敬佩他的情懷。隨后,張洪亮老師介紹了這個片子的拍攝過程。專家的評價是:“你一個人完成了電視臺一個團隊的工作?!?/p>
圖2 張洪亮老師參加“第五屆全國優(yōu)秀校園電視節(jié)目頒獎會”
2016年4月11日至14日,筆者參加了為期4天的全國校園電視研討會暨南京市校園電視培訓班。本次活動是由中國教育電視協(xié)會中小學校園電視專業(yè)委員會和南京市電化教育館聯(lián)合舉辦。在這次活動中筆者第三次見到張洪亮老師。
活動的第一天,張洪亮老師點評作品《畫夢》。在點評時,告訴我們作品中出現(xiàn)的一些技術問題,并指點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類問題。例如,單機拍改為拍雙機拍時,光線要一致;用音樂渲染氣氛的條件;關鍵的標志道具可以給長特寫,表示有故事要說;鏡頭要干凈,不要拖泥帶水等。他對待作品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無微不至。想到平時自己拍片子的時候,會犯其中的某些毛病,缺的就是這種無微不至的精神,于是下定決心一定要痛改。
活動的第二天,欣賞手機拍攝作品。作品展示的方式很特殊,照片在屏幕上出現(xiàn)時仿佛是被手指一張一張撥動出現(xiàn)的,讓觀眾感覺是用iPad播放的。由此看出,張洪亮老師對手機攝影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不僅僅對攝影本身,還對手機的硬件、軟件都有深刻的體會。這些作品讓筆者體會到:拍攝作品時,要熱愛生活,要用獨特的視角觀察世界。筆者曾經(jīng)和學生說過,當你通過鏡頭觀察世界的時候,你看到的東西應當比別人看到的更美。
活動的第三天,玄武湖實戰(zhàn)拍攝。筆者在南京市鼓樓區(qū)團隊,在前一天討論劇本到凌晨2點,磨出一個劇本《重讀南京——尋找古城墻的故事》。本團隊中的教師責任心都很強,干勁也十足,大家為了拍好片子,把家底都搬來了:高清攝像機2部,航拍2套,5DⅢ2臺。大家各司其職,有主導演、主攝像、航拍攝像、花絮攝像,還有眾多群眾演員,大家用了一個上午拍攝,下午在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剪輯,主攝像與導演也來到剪輯現(xiàn)場。剪輯過程中,很多音樂和圖片素材都由團隊教師從網(wǎng)上陸續(xù)傳過來,我們不斷調動素材,討論如何剪輯更好,大家越做越帶勁,對片子的質量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天一直忙到晚上10點才把片子生成出來,終于完成了實戰(zhàn)作品。
活動的第四天,是作品點評與賞析環(huán)節(jié)。說實話,筆者非常期待校園視頻專家——張洪亮老師對本組影片的點評。張洪亮老師說:“這次的作業(yè)我感到很吃驚,作品的整體質量非常高。以前培訓的時候,到了點評時間,沒有片子,是最讓我頭疼的事?!鄙衔绲狞c評中,看到不少作品,其中有一個作品名叫《約會》,其拍攝手法,構思與場面調度都非常專業(yè),張洪亮老師給予了高度評價。本組作品在下午才被點評到,該作品中有幾個原則性的問題沒有逃掉張洪亮老師的法眼,其中包括越軸、人物位置調度等。
三見張洪亮老師,讓筆者對其心悅誠服。也提高了我校編導校園電視的專業(yè)水平。對“用不一樣的視角看問題”“放大矛盾”“場面調度”等技術和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個好作品,一定要有獨特的視角,這是創(chuàng)意;一個好的鏡頭一定要讓觀眾感到這是一個特定時間、地點拍攝的,這是調度。一個好的劇情,一定要用好標志性的道具,這是標志語言。一個好的紀錄片,一定是要用長時間的跟拍才能獲得有效的素材,用時間換空間,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
劉子君,本科,中教一級。江蘇省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21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