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愷, 郭世貞, 吳雪艷, 傅孝忠
(1. 裝備學院 研究生管理大隊, 北京 101416; 2. 裝備學院 裝備指揮系, 北京 101416;3. 軍械工程學院 彈藥工程系, 河北 石家莊 050003)
?
基于扎根理論的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研究
姚愷1,3,郭世貞2,吳雪艷3,傅孝忠3
(1. 裝備學院 研究生管理大隊, 北京 101416;2. 裝備學院 裝備指揮系, 北京 101416;3. 軍械工程學院 彈藥工程系, 河北 石家莊 050003)
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是彈藥保障能力相關問題研究的基礎。闡述了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研究的現(xiàn)狀,討論了能力需求研究的常用方法和適用環(huán)境,分析了扎根理論研究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的可行性及優(yōu)勢。借助扎根理論開展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定性研究,按文獻檢索和調研座談2類方式進行抽樣,經(jīng)過編碼分析與飽和度驗證,得出了信息化戰(zhàn)爭條件下彈藥保障能力包含由2個核心能力、1個非核心能力組成的業(yè)務能力和4個整體能力構成的基本描述,具體體現(xiàn)在彈藥籌措能力等16項子項能力及相關要求中。最后,對扎根理論運用情況和能力需求論證研究中存在的差異性和不確定性進行了分析討論。
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扎根理論;信息化戰(zhàn)爭
彈藥保障能力,是平時做好彈藥保障工作、戰(zhàn)時完成彈藥保障任務的基礎,作為裝備保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軍隊戰(zhàn)斗力生成和釋能的有效保證。當前,隨著戰(zhàn)爭形態(tài)由機械化戰(zhàn)爭逐步向信息化戰(zhàn)爭轉變,彈藥保障能力的要素內涵正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軍隊建設與轉型。開展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研究,分析、把握當前新的使命任務及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對彈藥保障能力的各種要求,已經(jīng)成為推進軍事斗爭準備、加強我軍戰(zhàn)斗力、保障力建設的迫切需要和關鍵問題。
需求問題是一切軍事問題的邏輯起點,能力建設更是未來軍隊建設的核心。隨著當前我軍調整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作戰(zhàn)力量和保障力量正在逐步形成,新的作戰(zhàn)樣式和保障模式也逐步轉變。為此,新時期、新形勢下積極開展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研究,尤其是信息化戰(zhàn)爭條件下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彈藥保障能力需求可以認為是根據(jù)作戰(zhàn)和保障的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對彈藥保障能力提出的各種要求。從文獻資料看,以往彈藥保障能力研究基本上是從自身業(yè)務工作出發(fā),論證彈藥保障能力的組成、關系和要求[1-2],這些學術研究成果雖然論證了一定業(yè)務范疇、一定層次的彈藥保障能力,但受到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限制,存在研究成果相對局限、相對靜態(tài)、相對分散等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研究必須把握以下3個方面。首先,應明確彈藥保障能力并非業(yè)務能力,作為典型保障能力,論證研究必須在一定背景下圍繞作戰(zhàn)和保障而展開,能力需求內涵更為廣泛。其次,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的結構層次與需求描述,與彈藥保障這一特殊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它既可以是業(yè)務活動、業(yè)務流程、系統(tǒng)功能要求、系統(tǒng)非功能性要求等某些具體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體系的宏觀描述、發(fā)展目標和未來概念。最后,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表現(xiàn)形式反映了當前彈藥保障能力與未來或特殊情景下彈藥保障能力要求上的差距,實質可以理解為理想情況下彈藥保障能力構建與發(fā)展的目標,雖然彈藥保障能力需求可以用數(shù)學表達式進行描述,但由于自身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難以精確地進行定量解析,其本質仍然是進行定性解釋和呈現(xiàn)。
作為軍事需求研究,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研究可以運用的方法很多[3],如基于威脅的需求確定方法[4]、基于任務的需求確定方法、基于評估的需求確定方法[5-6]、基于模型的需求確定方法[7]等。但是,當彈藥保障能力需求作為宏觀和中觀層次的軍事需求開展論證研究時,難以采取建模、評估等定量分析方法,加之對未來作戰(zhàn)任務和軍事威脅的預測存在不確定性、復雜性,同時考慮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實質上是對未來能力需求的一種預測研究,應該運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需求論證。扎根理論是由芝加哥大學的Barney Glaser和哥倫比亞大學的Anselm Strauss兩位學者共同提出并發(fā)展的定性研究方法。如圖1所示,它采用系統(tǒng)化的程序和過程,針對某一現(xiàn)象把所搜集到的原始資料縮減、轉化、抽象化,使之成為概念并最終歸納式地引導出扎根理論,克服理論研究與經(jīng)驗探索之間始終存在的矛盾和隔閡,在經(jīng)驗資料基礎上建立與創(chuàng)新理論,已經(jīng)成為一種定性研究范式。
圖1 扎根理論研究的基本程序與步驟
運用扎根理論進行彈藥保障能力需求問題論證研究,有2方面原因。
首先,運用扎根理論對彈藥保障能力需求進行分析論證,能夠發(fā)揮典型定性研究的優(yōu)勢特點。既能以理解作為認識論的原則,強調整體主義和情境主義,便于在現(xiàn)實和自然情境下從整體的高度對彈藥保障能力深度探究和詮釋;也能強調彈藥保障能力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同步開展多面的、反復的復雜推理過程;同時,需求論證既重視參與者的個別經(jīng)驗,又具有反思性,使得整個過程更加嚴謹。
其次,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能夠充分發(fā)揮扎根理論“在資料中構建理論”的優(yōu)勢特點。與一般軍事需求一致,彈藥保障能力需求是基于對未來的某種預測,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在彈藥保障能力需求全部論證過程中,既沒有完全準確合理的前提假設,也缺少體系完善的理論依據(jù)。但借助扎根理論,將整個論證研究植根于所收集的現(xiàn)實資料,以及資料與分析的持續(xù)互動,強調經(jīng)過對原始經(jīng)驗材料的反復歸納、演繹,發(fā)現(xiàn)及建構彈藥保障能力需求體系,降低了對預測的依賴性和可靠性要求。
3.1基本研究問題的確定
研究背景:信息化戰(zhàn)爭條件下彈藥保障;
研究目的:獲取和構建信息化戰(zhàn)爭彈藥保障能力需求;
研究內容:彈藥保障能力的需求;
研究對象:彈藥保障系統(tǒng)(涉及彈藥保障系統(tǒng)的各環(huán)節(jié)、全要素、全領域、全壽命);
研究具體問題:彈藥保障及相關能力;
研究理論基礎:定性研究、扎根理論。
3.2理論抽樣與資料獲取
3.2.1選取關鍵詞檢索學術文獻資料
20世紀90年代后的局部戰(zhàn)爭已初具信息化戰(zhàn)爭形態(tài)和特征,彈藥保障能力隨之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與實踐,國內外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研究。選取特定關鍵詞檢索學術文獻資料,作為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研究的原始資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為了縮短時間、提高效益,并確保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的科學性、合理性,擬分別以“信息化戰(zhàn)爭”和“彈藥保障”“裝備保障”“后勤保障”4個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將3個保障的關鍵詞與“信息化戰(zhàn)爭”檢索出相同的文獻作為核心原始資料,其他文獻作為飽和度分析備選材料。
按照上述抽樣方案,利用軍網(wǎng)和民網(wǎng)對國防大學、軍械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學院等軍事院校圖書館,以及CNKI、萬方等各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檢索的類型包括:書籍著作、學位論文、研究報告、期刊文獻,資料檢索情況如表1所示(檢索截止時間為2015年6月5日)。對資料的相關性進行初步審查,排除非相關資料后編號存檔。
表1 基于扎根理論質性研究資料檢索情況匯總 篇
3.2.2選擇專業(yè)人員問卷座談獲取資料
選擇一定人群進行專項的問卷調查或座談調研,是扎根理論研究中獲取原始資料的一種主要方法[8]。
為滿足采樣要求,選取軍區(qū)助理員、研究學者、部隊彈藥助理員、部隊高級工程師、倉庫主任5類共25名人員進行問卷和座談。問卷調查主要針對未來戰(zhàn)爭彈藥保障的整體構想、信息化戰(zhàn)爭彈藥保障能力需求、彈藥保障能力體系建設3個主題,為了體現(xiàn)思維的嚴謹性、表述的準確性和語義的邏輯性,要求被訪者以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的形式整理個人的理解、想法和觀點,避免出現(xiàn)關鍵詞的“串燒”。深度訪談針對彈藥保障能力的現(xiàn)狀、未來戰(zhàn)爭彈藥保障需求、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與建設3個主題展開討論與交流,采用一對一形式,時間約30 min,座談過程進行文字記錄,完畢整理存檔。
3.3編碼
編碼過程也稱范疇化[9],如圖2所示。開放式編碼,針對大量資料的模糊性、廣泛性、間接性和片斷化問題,逐字逐句發(fā)掘標識,產(chǎn)生569個概念,再次對比、篩選、分類、融合后,共獲得497個初步范疇;關聯(lián)式編碼,針對初步范疇離散問題,結合彈藥保障各環(huán)節(jié)及能力的內涵和相互關系,通過類聚分析,不斷建立聯(lián)系,形成主范疇和次范疇;選擇式編碼,以彈藥保障的全域過程為故事線,建立概念、范疇的邏輯關系,最終聚合形成信息化戰(zhàn)爭條件下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的理論概念,如表2所示。
圖2 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論證編碼過程
在編碼過程中,需要在不同的階段,保持不同的原則。開放式編碼時,為盡可能完全地、準確地從資料中獲取概念,避免語義主觀判斷的干擾和影響,編碼過程要始終堅持“敏感性”。而在關聯(lián)式編碼中,由于同時存在相似、對等、相異、相反等概念和范疇,為建立有效聯(lián)系,避免混亂和交叉,編碼過程要始終堅持“邏輯性”,并不斷地、反復地梳理關聯(lián)。最后在選擇式編碼時,要挖掘核心范疇、闡述基本理論,需要不斷聚合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而始終堅持“系統(tǒng)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表2 彈藥保障能力需求范疇關系與基本描述
3.4飽和度分析
理論飽和程度是確定數(shù)據(jù)分析是否結束、基本理論是否形成的判斷標準。在需求論證研究的過程中,通常以抽樣對象已基本窮盡和概念已相當密集作為判斷理論是否飽和的依據(jù)。
針對抽樣對象,截至2016年全球內已發(fā)生的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zhàn)爭未呈現(xiàn)新特征,理論研究或學術成果的基本認識穩(wěn)定,抽樣未發(fā)現(xiàn)新的有效資料。針對彈藥領域相關崗位人員進行調查問卷時,包含了各類人員,2015年下半年借全軍彈藥倉庫主任、部隊彈藥助理員和倉庫助理員3個培訓班次選取5人再次問卷時,表述內容未見新的概念與理論。最后,選取經(jīng)典裝備、后勤保障理論和相關研究成果對照分析,除彈藥保障的特殊性外,共性能力需求概念全部包含,初步概念重復率較高。
針對編碼過程,主要以次范疇重復出現(xiàn)次數(shù)、在相關文獻中出現(xiàn)的頻度,以及圍繞次范疇所包含的相關概念、范疇所占的稠密程度等要素來反映飽和度,統(tǒng)計分析如表3所示。除維穩(wěn)處突彈藥保障能力、維和行動彈藥保障能力、彈藥保障訓練能力等重復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小于10以外,其余能力范疇覆蓋率均大于10%(即至少有12份文獻中有相關概念出現(xiàn));在497個初步范疇中,圍繞彈藥供應能力次范疇的相關初步范疇約占27%,彈藥保障評估能力的相關初步范疇最小,但也占2.4%。
表3 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編碼過程飽和度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論證研究已達飽和。
3.5結論
根據(jù)上述論證過程,得出的信息化戰(zhàn)爭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結論如下:
在信息化戰(zhàn)爭一體化聯(lián)合裝備保障的背景下,彈藥保障主體必須形成3類業(yè)務能力和4類整體能力,業(yè)務能力由彈藥調配保障能力、彈藥技術保障能力2種核心能力和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彈藥保障能力1種非核心能力構成;整體能力由彈藥信息化保障能力、彈藥保障運用能力、彈藥保障建設能力和彈藥保障評估能力4種能力構成,具體體現(xiàn)在彈藥籌措能力等16項子項能力中,并在信息化戰(zhàn)爭中努力達到快速、精確、靈活、可靠、綜合、立體、自適應、一體化及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等保障要求。
借助扎根理論對信息化戰(zhàn)爭彈藥保障能力需求開展論證研究,能夠較好地體現(xiàn)當前彈藥保障領域對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的共性認識,也較好地反映和兼容了在彈藥保障領域內關于彈藥保障能力需求的個性認識。值得說明的是,雖然運用扎根理論研究彈藥保障能力需求已經(jīng)具有相當?shù)陌菪裕芯拷Y論仍可能存在理論與現(xiàn)實、當前與未來、彈藥保障與裝備保障、后勤保障等各個方面未必完全一致的情況,原因可能來自以下3個方面。
一是依據(jù)未來的安全威脅和特定作戰(zhàn)環(huán)境發(fā)展的相關能力,在有些情況下并非是軍事戰(zhàn)略最終目標的必然選擇;二是彈藥保障能力的發(fā)展目標往往遠大于應對當前的威脅和作戰(zhàn)對象,也即預計或期望遠大于可能;三是未來安全威脅和作戰(zhàn)對象存在不確定性,導致需求論證未必牽引相關能力建設和發(fā)展。因此,綜合彈藥保障的現(xiàn)實情況與特殊規(guī)律,適當修正需求結論也是必要的、合理的。
References)
[1]韓安媛,宋麗.定性仿真在彈藥補充能力概念建模中的應用[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07,21(1):30-36.
[2]黃峰,戴革林,鐘新輝.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航空兵場站彈藥保障能力分析[J].徐州空軍學院學報,2007,18(3):31-36.
[3]張維明,陳洪輝,余濱,等.軍事信息系統(tǒng)需求工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1:74-80.
[4]王劍飛,郭嘉誠,周云富.聯(lián)合作戰(zhàn)能力需求分析方法研究[J].軍事運籌與系統(tǒng)工程,2009,23(2):30-34.
[5]鄧鵬華,畢義明,劉順成.基于能力的軍事需求開發(fā)方法研究[J].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學報,2010,24(1):74-77.
[6]顧偉.美軍軍事能力體系構建探究[J].軍事歷史研究,2012(4):47-53.
[7]邵靜,于輝,徐沛.基于博弈推演模型的作戰(zhàn)能力需求分析方法[J].指揮信息系統(tǒng)與技術,2013,4(5):1-50.
[8]耿梅娟,石金濤.軍事后備人才勝任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研究方法[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11(5):93-95.
[9]徐光.組織即興誘發(fā)機理研究:一個基于舞臺創(chuàng)意過程的理論框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53-57.
(編輯:李江濤)
Requirement Demonstration of Ammunition Support Capabilit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YAO Kai1,3,GUO Shizhen2,WU Xueyan3,F(xiàn)U Xiaozhong3
(1.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2.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3. Department of Ammunition Engineering,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3, China)
Ammunition support capability demand demonstra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related to ammunition support capabilit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of study and demonstrations on the demand of the ammunition support capability, discusses the common approaches and applic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capacity demand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 of study with grounded theory on ammunition support capacity. By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demand of ammunition support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paper samples with two methods including literature search and research symposia; after encoding analysis and saturation verification, the paper makes basic description that the ammunition support in information-based war conditions is composed of two core capacities, one non-core capability and four overall capacities, specifically reflected on the 16 capacity and relevant requirements like ammunition gathering capacity.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on the differences and uncertainties existing in the demonstration and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ounded theory and capacity demand demonstration.
ammunition support capability; requirement demonstration; grounded theory; information warfare
2016-03-25
部委級資助項目
姚愷(1978-),男,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彈藥保障。
E075
2095-3828(2016)05-0024-05
A DOI10.3783/j.issn.2095-3828.2016.05.006
郭世貞,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