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靈愛
摘要:介紹了幼林地套種旱稻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基地選擇、適期播種、生長期管理、病蟲害預防、適時收獲等內容,為發(fā)展幼林地套種旱稻生產(chǎn)者作參考。
關鍵詞:幼林地;套種;旱稻;栽培技術
松陽縣地處浙西南山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縣“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地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的調整,特別是茶葉主導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全縣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合理開發(fā)利用林地資源,發(fā)展旱稻生產(chǎn)是彌補水稻播種面積不足,增加糧食產(chǎn)量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5年,松陽縣在水南踏步頭、三都水竹、四都塘后、安民大毛峴背等四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幼林地套種旱稻試驗示范,共套種面積758畝,經(jīng)測產(chǎn)驗收,平均畝產(chǎn)158.2 kg,最高畝產(chǎn)達216.4 kg。按照每千克40元計算,畝產(chǎn)值6328元,基地經(jīng)濟林投產(chǎn)前套種旱稻取得的經(jīng)濟收入為管理苗木提供經(jīng)費,起到了以短養(yǎng)長的作用,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 2016年,全縣幼林地套種山稻面積將達到2000余畝。
一、品種選擇
百靈谷5號:粳型,米色白,抗旱性強,喜石質壤土,耐貧瘠,稈高0.8-1.0 m,生長期130天左右。
百靈谷18號:糯型,米色白,抗旱性好,喜石質壤土,中等喜肥,稈高1.3-1.5 m,生長期150天左右。
二、基地選擇
選擇在海拔500-1000 m陽光充足、土質較好的已筑水平帶,近年栽植油茶、香榧、茶葉、水果等多年生經(jīng)濟林木的基地套種。在海拔500 m以下的基地套種,土質要好,有防旱設施(滴、噴灌)。不宜在風口、山頂、過濕難排水基地套種。
三、適期播種
1、整地
清除水平帶地面及帶墈雜柴草,當年新造基地套種可免耕,在第二、三年基地套種盡可能全面翻耕。
2、挖穴
播前挖好穴,穴距30 cm,挖穴要略深,松土堆在一邊備用。穴離主作物樹冠約60 cm,不與主作物爭光爭肥,影響主作物生長。
3、施基肥
分撒施和穴施兩種方法。撒施:結合全面整地進行,一次施腐熟的農家肥1000 kg/畝,或油(菜)茶籽粕150-250 kg。穴施:挖穴后點施商品有機肥或油茶籽粕各50%的餅肥100 kg左右。
4、播種期
海拔500 m的基地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播種,海拔低推遲播,海拔高提前播;東南向基地略推遲播,西北向要提前播。
5、播種量
每穴播8-10粒,播種量1.5-2.0 kg/畝左右,并在土壤疏松地育苗補缺備用。
6、播種
晴天播種,谷子在穴內要分散不要集中。
7、覆土
播種后要用細土覆蓋,土層盡量要薄,以不見種子即可。如穴內施有機肥的,肥料與種子盡量保持分離;大雨后檢查發(fā)現(xiàn)露子補蓋泥土,要防鼠、雀等為害。
8、注意事項
山稻要一邊播種一邊整地;山稻播種前要進行曬種,利用太陽滅菌;播種時要考慮林地水分狀況,播種前土壤濕潤或播種后一周內有自然降水,即可滿足山稻種子的發(fā)芽;防鼠害。
四、生長期管理
1、及時清除雜草
整地施肥后立即下種,大約十天左右,種子萌芽。在山稻三葉期、分蘗期后,視雜草滋長情況人工除草,人工除草堅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
2、勻密補苗
出苗后檢查,勻密穴,補空穴、稀穴,在陰雨天進行移密補稀。
3、施追肥
山稻3-4葉期(大約在山稻發(fā)芽后的一個月),視長勢追施一次有機肥。分蘗肥在5-6葉期施,做到施用量略高、氮磷鉀全面、速效遲效搭配,施在稻苗外,不可在高溫、雨后和有露水葉片濕時施以防傷苗。穗肥在孕穗期看苗長相施。
五、病蟲害預防
熟地種植,注意防止地下害蟲的危害;用太陽能光敏型紅燈籠零星掛在稻田四周,恐嚇、驅趕野豬;低山丘陵地區(qū),尤其是周邊無水稻種植的地方,要加強對鳥害的預防。
六、適時收獲
80%穗頭成熟可收割,脫粒后曬→堆→曬干,充分后熟。由于山稻的脫粒性較差,有利于收獲期的延長。根據(jù)山地條件,或可采用割穗脫粒,然后劈稻稈返地的方法。
七、結語
山稻屬于完全依靠天然降水的旱作生態(tài)型作物,無需水層,耐旱耐瘠性強,病蟲害少,不需要施用農藥,山稻生長周期長、米質好,是純天然的綠色產(chǎn)品。幼林地通過種植山稻,既能改善作物的生長環(huán)境,又能減少表流徑,起到固土保墑的作用;而且通過“稻草還田”還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暨保障了糧食安全,又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促進山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林農增收的一個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夏炎. 旱稻套種玉米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10:72+74.
[2] 張 真,黃海叁,厲桂綢,等. 旱稻套種效益及其主要栽培技術[J]. 中國稻米,2005,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