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何潞申
第九章為影像加入風格
調色一直都是后期圖像處理軟件核心的技術,不論是平面還是視頻。簡單說,將特定的色調加以改變,形成不同視覺感受,創(chuàng)造出另外一種色調就是調色。但在實際操作實踐中,調色卻一直困擾著從事視覺藝術的每個創(chuàng)作者。在基努里維斯導演的紀錄片《side By side》中,盧卡斯、斯科塞斯等大導演就“痛訴”了膠片時代對影像色調控制的無奈以及對數(shù)字影像擁有巨大潛能的期待。從忠實記錄還原本真的自然,到追求情感、情緒上的藝術真實,調色藝術已經發(fā)生了根本的嬗變。
在色彩處理技術突飛猛進的數(shù)字影像時代,調色藝術正朝著兩個方向并駕齊驅。一個是對“記憶色”的量化分析和精確還原;另一個是根據創(chuàng)作的需要,挑戰(zhàn)客觀再現(xiàn),為影像制造風格,豐富我們對客觀世界的感受,達到更高層面的真實。從膠片的傳統(tǒng)沖洗配光工藝到數(shù)字影像調色,一線豐富的實踐創(chuàng)造出了大量的風格化效果,本章嘗試匯總常見的幾種形式,并探討其在DaVinciResolve中的實現(xiàn)方法。
9.1正片負沖效果(也稱作“反轉負沖”、Cross—process)
在第三章經典風格曲線一節(jié)我們簡單討論過正片負沖曲線,這里我們詳細分析一下這種效果的特色。正片負沖的效果,是指膠片正片使用了負片的》中洗工藝而得到的效果。對比常規(guī)正常>中洗工藝,這種膠片產生了一種很怪異的色彩,暗部嚴重偏向藍、綠色調,而中間部分色飽和度很高。這種效果其實是在失誤中得到的,因為操作者誤將正片當負片沖洗,以至出現(xiàn)了這樣的效果。后來創(chuàng)作人員巧妙的利用膠片的這一特性,創(chuàng)造特殊的視覺風格,如今正片負>中已經成為電影、HV為追求特殊效果而采用的一種常見的方法。
正片在負片工藝中沖洗同樣能成為負片,但色彩飽-和度很高,反差也很高,其夸張、濃烈的色彩是一種不錯的藝術風格。用后期調色軟件模擬實現(xiàn)這種效果,關鍵是要把握正片負>中核心的風格化特征,即顏色鮮艷濃郁,對比度偏高。下面來看一下用DaVinci Res01ve中的調色頁面曲線工具是如何實現(xiàn)這種效果的。
在DaVinci Resolve中運用曲線調整工具,創(chuàng)造的正片負>中效果,重點在亮度和紅色分量曲線S形,綠色和藍色分量曲線反S形。
在曲線調整前先取消各分量曲線之間的關聯(lián),然后對照正片負沖色彩夸張的特點,給圖像亮部增加金色的高光,暗部增加藍青色。也可以用兩個節(jié)點來實現(xiàn)。建立兩個通道,分離高光和暗部,分別施加金黃色和青藍色。高光變暖,暗部則傾向于青藍色。
9.2彩色光暈效果
DaVinci Resolve基于節(jié)點的調色處理,為影像的后期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富的可能。精巧的節(jié)點結構能制造彩色的光暈效果,其中需要使用層混合節(jié)點和二級調色工具。
圖9.5是節(jié)點的結構,節(jié)點4是關鍵節(jié)點,在這個節(jié)點上要拉開影像的反差,保留需要光暈的高光局部,改變色調、增強飽和度并力DKBlur。
在圖層混合器節(jié)點屬性菜單選擇[合成模式]一[添加],添加光暈效果。
9.3模擬移軸效果
DaVinci Res0]ve不僅能管理色彩和反差,模糊(Blurpalette)面板還提供模糊、銳化、霧化整個圖像或局部的功能,和其他的調色工具配合使用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圖9.7即是用這些工具制造的模擬移軸效果。
移軸攝影,即移軸鏡攝影(Tilt—shiftphotograpny),泛指利用移軸鏡頭創(chuàng)作的作品,所拍攝的影像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仰拍建筑物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后來卻被廣泛用來創(chuàng)作變化景深及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要用DaVinci Resolve模擬這種效果,首先要分解其影像特點。移軸攝影鏡頭是一種能達到調整所攝影像透視關系或聚焦目標的攝影鏡頭。最主要的特點是,可在攝影機機身和感光單元平面位置保持不變的前提下,使整個攝影鏡頭的主光軸平移、傾斜或旋轉。它的基準清晰像場大得多,這是為了確保在攝影鏡頭主光軸平移、傾斜或旋轉后仍能獲得清晰的影像。這也是移軸攝影鏡頭又被稱為“TS”鏡頭、“斜拍鏡頭”、“移位鏡頭”的原因。用Resolve模擬移軸效果就是要徹底改變常規(guī)鏡頭拍攝景深縱向變化的特點,在橫向或傾斜的角度上制造景深效果。在節(jié)點1上應用矩形Powerwindow,建立外部節(jié)點2并應用Blur產生虛焦效果。(圖9.8)
9.4柔光濾鏡效果
柔焦攝影是用柔焦鏡頭(Soft Focus)或者專業(yè)柔光濾色鏡(Pro-Mist Optical filters)創(chuàng)造柔光效果的一種拍攝手法,用這種鏡頭拍攝出來的圖像與攝影機移動或調焦不實的效果大不相同,它利用鏡頭刻意設計的球面像差,使被攝景物既焦點清晰又柔和漂亮。在大量MV作品中經常使用這種效果來制造浪漫氣氛。
柔焦鏡頭最主要的特點是,在鏡頭的透視光路中設置了一個與主光軸垂直的多孔金屬片,當光線進入鏡頭會通過金屬片上的小孔產生擴散現(xiàn)象,最終在膠片上的成像會呈現(xiàn)為柔光效果。ResolVe中的模糊(Blur)可以單純用高斯模糊制造柔化效果,但是作用有限,調整過度反而會影響畫面清晰度。非常有趣的是合并使用模糊和銳化(B1ur和Sharpen),反而能獲得驚艷的效果。
打開調色工作間中的“模糊”調色面板,在“霧化”模式下降低“半徑”(Radius)滑塊銳化圖像,同時降低“縮放比例”(Scaling)滑塊對畫面進行柔化,交替調整這兩個參數(shù)以創(chuàng)造滿意的效果,同時要注意調整“混合”(mix)的數(shù)值以便取得理想的結果。
9.5暗角效果(Vignette)
Vignette是攝影中的“暗角效果”,畫面中間部分較亮,周邊尤其是畫面的四個邊角較暗,而且從中間到四個邊角有逐漸虛化的效果。這種效果源自于早期攝影機光學鏡頭的缺陷,因為鏡頭是圓的,而成像面積是矩形的。不管是固定焦距鏡頭還是變焦距鏡頭,中心成像都比邊緣好,邊緣的光線經過高的折射率,會有畸變失真、色散干擾以及分辨率和亮度的損失。隨著光學技術的進步,優(yōu)秀的鏡頭通過結構設計、鏡片材料、鏡片設計及研磨、鍍膜等,改善了這些缺陷。
長期的審美實踐,暗角效果逐漸和“老影像”產生了有機的聯(lián)系。加上暗角能突出畫面中心的被拍攝主體,影調層次富于變化,這種鏡頭的“缺陷”卻成功的保留下來,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畫面風格。像RAW格式的數(shù)碼照片,在Photoshop的調整選項中就有暗角的調整。
用DaVinci Resolve實現(xiàn)暗角效果非常容易,而且可以通過Power W1ndows豐富暗角的變化。
具體做法是加大畫面的對比度、色彩飽和度,創(chuàng)建Powerwindow,對暗角處畫面進行羽化,模擬景深效果并降低其亮度。為了強調顏色對比,可以選擇畫面主體色彩的補色作為暗角的色調加以調整。
9.6漂白效果(Bleach Bypass Looks)
漂白效果要追溯到上個世界80年代,在膠片洗印過程中頗為流行,被廣泛使用,比如《熟食店》《拯救大兵瑞恩》。在沖洗過程中,漂白是指跳過漂白過程從而保留更多的銀鹽顆粒。所有銀保留過程的本質是對圖像灰度的重復疊加,負片密度的增加帶來的效果是:反差增大、顆粒感增強和飽和度下降。
了解了漂白效果的特性,在DaVinci Resolve中可以設計相應的處理方案:主要包括控制反差、強化陰影、改變飽和度、加強高光。
有多種實現(xiàn)漂白效果的方法,結果有微妙的差異。DaVinci Resolve可以單獨處理Y/亮度信道,而不會影響到R/G/B色度信道。簡單的拉開陰影和高光就可以實現(xiàn)簡單漂白,但是總感覺只是反差增大、飽和度下降的簡單相加。如果巧妙的結合Qualifier按照亮度信息把畫面分解成多個層次,效果將大為改觀。
方法
分量控制+Oua]ifier制造漂白效果
銀鹽顆粒在漂白時并非均勻等量的被保留下來,而是隨密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高光、中間調和陰影應該分別調整以達到更為接近的效果,看圖9.12的節(jié)點結構。
1.第一個節(jié)點對鏡頭進行初步的校正,切換到Lift/Gamma/Gain控制面板,抬高陰影并壓縮高光。這個控制面板的特點是綁定YRGB一起調整,畫面的反差得到壓縮。這一步可以叫做“以退為進”:
2.增加第二個節(jié)點,切換到分量控制面板,只調整Y亮度信道,拉低陰影并提升高光,擴大反差。此時反差已經比鏡頭原有的反差還要大,飽和度受到亮度的影響而下降;
3.增加第三個節(jié)點,在它上面做二級調色,用Qualifier的亮度選區(qū)工具隔離中間調,提高飽和度。
4.在第三個節(jié)點后建立一個Outside外部節(jié)點,選區(qū)自動傳遞給這個節(jié)點。與上一步的相反,第四個節(jié)點的通道變成了高光和陰影的組合,在這個節(jié)點降低飽和度。這一步是為了強化陰影的表現(xiàn)力,同時使高光更加“漂白”。
總結:漂白效果不等于簡單的高反差+低飽和度,“漂白”的確洗掉了某些色彩,但并不意味著所有色彩都受到了漂白,選擇在漂白處理中跳過哪些色彩才是調色師個人創(chuàng)造力的著力點。調色師可以針對某個色調進行去飽和,從而為影像增添獨特的風格。
方法二:層混合節(jié)點制造漂白效果
思路是飽和度50以上的畫面和飽和度0的黑白畫面以Add的合成模式疊加在一起,所以層混合節(jié)點成為必然的選擇,以下是節(jié)點結構。
在這個節(jié)點結構中存在兩組關鍵變量,第組變量附屬于節(jié)點2,包括飽和度參數(shù)和輸出的值;第二組變量附屬于節(jié)點4,包括反差和輸出的值。節(jié)點4在去飽和的基礎上把陰影拉低提升發(fā)差,高光保持不變。兩個層節(jié)點的輸出值比例要能相互調和。
合成模式選擇[添加](Add)。[濾色](Screen)混合模式也可以達到類似效果。
為了便于比較不同效果的差異,可以建立多個Version,然后用Ctrl+Alt+W快捷鍵切換到多畫面模式。圖9.20是四個Version的比較,從左一、左二、右一、右二依次是分量控制+Oualiffer制造漂白效果、層混合節(jié)點、直接調整Y亮度信道和原始畫面。
9.7雙色調和三色調
9.7.1用色彩平衡創(chuàng)造泛黃雙色調
泛黃雙色調是一種比較懷舊的風格化調色模式,如果非要追溯它的歷史,應該從老照片說起。相紙放置長時間后,其中的銀鹽顆粒會和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老照片對比度減弱,清晰度下降,影調泛黃。長期以來積淀的這種視覺心理對影視創(chuàng)作也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泛黃的調性已經成為了一種視覺符號和懷舊、溫暖、美好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運用色彩平衡我們可以輕松的創(chuàng)造出這種“懷舊”風格。
圖9.21中的原始素材表現(xiàn)的是清晨體校學生訓練的場景,導演想要表達的氛圍在實際拍攝時表現(xiàn)的并不充分,需要借助調色軟件改變反差和色調。
調色的思路是第一步處理反差,第二步分別對高光(Highlight)和暗部(Shadow)進行著色。高光偏調黃色系,我們選取金色。暗部用黃綠在增加反差的同時保持整體色調的和諧。
9.7_2用亮度限定器(LUM QuaIifier)創(chuàng)造三色調
雙色調并不需要復雜的節(jié)點結構,在兩個節(jié)點上就能完成。三色調在兩個節(jié)點上操作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缺少控制,用平行節(jié)點結構才是最理想的選擇。
暗部、中間調和高光用亮度限定器(LUM Qualifier)分離出來,分別賦予藍、綠和橙黃色調,最后在平行節(jié)點(parallel)上合成。
三段亮度區(qū)段的限選要根據實際畫面的反差靈活處理,平均三等分的做法并不適用。同時還要考慮到三區(qū)段的過度,否則會出現(xiàn)色調分離。
如果關閉第二個黑白節(jié)點,最后合成的效果會產生非常微妙的變化。一種是偏色后混合的效果,另一種是著色后混合的效果。究竟哪種更為理想,還要看劇情的要求。
光影和色彩一直被稱作影視語言的靈魂,是影視創(chuàng)作者賴以表情達意、制造意境、渲染氣氛的重要手段,對光影色彩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成就了許多導演作品的獨特風格。雖然在業(yè)內一直存在影調的控制應該重點放在前期還是后期的爭論,但無論如何,后期的校色調色工藝已經極大地拓展了傳統(tǒng)電影配光的應用,使數(shù)字調色成為影視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
正如邁克爾·沃爾,大衛(wèi)·格羅斯所說:“數(shù)字調色技術帶給藝術家操控影像色彩前所未有的能力,諸如對影像元素的再次創(chuàng)作,對情緒或視覺的引導和強化,使調色不再只是一個修正色彩和保持連貫性的工作,而是一項激發(fā)原創(chuàng)力、拓展無限可能、并且令人著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