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
坐公交車時,遇到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小男孩兒乘車。買票時,媽媽只買了兩個大人的。售票員說孩子應該超1.3米了,也要買票。最后媽媽極不情愿地花1塊錢買了半價票,小聲叨叨:“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上車時弓著點腰,非充大個,這下白花錢了吧,你說你傻不傻啊……”孩子一臉蒙圈,他一定不清楚,平日里給自己帶來夸贊的身高,怎么乘車時就變得“十惡不赦”了呢?我多想告訴孩子:長得高不是你的錯,錯的是你媽那顆占便宜的心!
俞敏洪說: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經過日積月累,這位媽媽表面上省了幾十或幾百塊的門票車票錢,卻給孩子種下一顆“投機取巧”“不守規(guī)矩”的種子。
參加工作第二年,部門來了個實習生,各方面都很不錯,最后卻沒過試用期。后來和別的同事聊起她,才知道被辭退的原因竟然因為一箱可樂:招待客戶時剩了兩大桶可樂,她沒帶回公司,直接拿宿舍自己喝了。在她眼里,兩桶可樂也就十幾塊錢,但在領導眼里的解讀就變成:可樂的便宜你都占,還有什么底限?
格局,是一個人精神上的基本架構,它昭示著一個人的胸襟氣度,也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直接反映。有大格局的人擁有敞開式的胸懷:別人比我強,我會分析你為什么強,然后去學習,而不是嗤之以鼻:“這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過運氣好吧了”!那些有大格局的人,總把自己經營的很好,走到哪里,都是發(fā)光體。洪荒少女傅園慧,被大家如此喜愛,追極究底,是愛上了她寵辱不驚,笑對一切的豁達格局。
去公園散步,經??吹嚼先藥е⒆?,肆無忌憚地把免費廁紙拿回家去用;去宜家,免費續(xù)杯的飲料,經??吹揭患胰诤嫌靡粋€杯子,美其名曰不喝白不喝。去飯店吃飯,總有人因為上菜太慢指著服務員破口大罵,他們爽了口舌,卻失了風度與包容。和朋友聚餐,一到埋單就假裝接電話或上衛(wèi)生間的“機靈鬼”,朋友注定越來越少……公共場所,自己家孩子打了別人覺得無所謂,自己家孩子被打不依不饒的家長,總有一天會為這種利己主義付出代價……
老話說“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格局大小,和金錢沒有必然聯系,一個小地方出來的人,如果引導得當,遇到適合的土壤,就會飛速成長;而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如果故步自封,一樣蜷縮在自我的世界。
(《中國新聞周刊》)
靜養(yǎng)心當了一輩子讀書人的賢公公,到老了,眼睛也花了,只好靠聽戲來消遣。每天清早耍完太極吃完早餐,就打開電視,然后坐到搖椅上,面朝陽臺上的綠色,椅子一搖一搖,賢公公就開始閉上眼睛,細細聽戲。手指還在把手上隨著樂聲輕輕扣動。
每回聽戲都要叫孫女守在茶爐邊,仔仔細細地泡茶。這孫女是家中最暴躁無耐心的一個,卻在賢公公的“強迫”下,愣是磨出了品戲品茶的好心思。賢公公不說教,卻自有御人之道。
常養(yǎng)禮賢公公渾身帶著一絲他們那個年代的遺氣,就是既包容又獨斷、既隨和又要講禮。他不喜講人是非,但不阻止妻女講,唯獨教訓孫輩們不可論人長短;吃飯也總是要等到做飯人都坐下來了才起筷,與孫輩同臺時,總教育他們長者不起筷孩子就不能起筷。
敬養(yǎng)德賢公公這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當了個校長,而是他對女性的尊重。他尊重賢婆婆,連那些嘮叨也一并尊重了,順順從從地聽著,然后和和氣氣地回應。他還不允許孩子不尊重自己的母親,這決不僅是言語間不尊重,還有對其付出的尊重。
讓讓是賢公公的孫子,讀書的時候常常突然帶同學回家吃飯,有天吃完了飯,賢公公把讓讓拉到一邊,他也不說讓讓給媽媽添麻煩了,而是說,“以后帶朋友回來呢應該先跟媽媽說一聲,萬一那天媽媽沒有做那么多飯,你的同學來到了,該多失禮人家???”
賢公公不懂養(yǎng)生,他只是覺得自己應該健健康康地活著,不給家人添麻煩;他只注重養(yǎng)性,打太極都是為了養(yǎng)性。還不只關注自己的性情是否尚佳,更關注子孫后代?!梆B(yǎng)生是為了什么?長壽嗎?我們總說的禍害遺千年就是遭人恨的,所以還不如養(yǎng)養(yǎng)情志,給后代講德禮之義。給他們多一些能夠受益一生的道理,比活著看他們胡來還是要好的。”賢公公笑說。
(《健康養(yǎng)生周刊》)
英國:老人只做育兒參謀“我們很知趣,不要去搶奪孩子的母愛和父愛。我們也不做保姆,只能算個育兒參謀。我們這樣做,是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在英國,很多老人秉承著這樣的教育觀與孫兒、孫女們享受天倫之樂。
英國老人更主張年輕的父母必須自己帶孩子。這就是為什么女人結婚之后,一般都要辭去工作,在家做全職母親,直到孩子都長大(超過12歲)才重新工作。
日本:老人不給帶孩子在日本,帶孩子的任務主要由孩子的父母承擔。日本老人和年輕夫婦一般分居。即使住在同一幢房子里,樓層、廁所、廚房、電話甚至進出的大門,都是各用各的,以免距離過近引起摩擦。當年輕夫婦有了孩子以后,不到不得已,是不會請老人幫助照顧孩子的,他們覺得這是給父母添麻煩。
日本的老人比年輕人有錢、有閑,但既不給要結婚的孩子買房子,也不管照顧孩子的孩子,看起來只顧著忙自己的小資生活。
澳大利亞:不靠老人照顧孩子澳大利亞人成年后,獨立意識非常強。因此,年輕人靠老人照顧孩子的情況并不多。
每天都由祖輩照顧孩子的情況非常少見,大部分情況僅僅是在周末或者是假期。因為年輕人要去度假,而讓祖父母短暫地照顧孩子。
在澳大利亞,祖輩會充分尊重年輕人的育兒觀念,不會強加自己的觀念。
(《今日文摘》)
結婚前,女人總對男人說:“我嫁給你,是因為喜歡你現在的樣子,希望你永遠不要變,我們的愛也不要變。”結婚后,女人總在抱怨:“為什么結婚這么多年,你還是原來的死樣子?飯不會做,衣服不會洗,孩子也不管。我就想不明白了,當初怎么就嫁給了你?”
作為一名婚戀顧問,我不知道已經聽過多少遍這樣的怨言。女人20歲時需要的伴侶肯定與30歲、40歲、50歲和年齡更大時需要的不同,男人必須適時改變才能滿足她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
我們剛剛結婚的時候,妻子需要的是一個風趣、潛力十足的丈夫。我們帶給彼此歡樂,使對方充滿自信,對未來滿懷希望。到了三十多歲,我的妻子需要我腳踏實地地工作,肩負起做丈夫的重任。之后,我們有了孩子,她需要的丈夫與她當初嫁的那個男人幾乎是迥然不同的兩種人。這位新丈夫謙遜平和,非常有耐心,心甘情愿給孩子換尿布,陪孩子看動畫片,和別人反復探討使用吸奶器的好處。隨著我們的兒子一天天長大,我的變化也越來越大,最后,我?guī)缀踝兞藗€樣兒。
隨著我們的婚姻和家庭不斷登上新臺階,妻子變得越來越自信、有魄力,不再像從前那樣需要一個寬厚的肩膀,而是需要一位脆弱敏感的丈夫,這位丈夫有時會倚賴她,不把她視為需要保護的對象,而是把她看作關系平等的伴侶。
這時候,我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以前許多很吸引她的獨特之處竟然慢慢變成了她最不以為然的地方。在我們剛剛相識的時候,每當我說了句妙趣橫生的話或者做了個引得她發(fā)笑的動作,她就會含情脈脈地望著我。但結婚幾年之后,每當我和她的父母或祖父母聯系時,或向她證明自己多么在乎她的感受時,她就會向我動情地微笑。有了孩子以后,每當我陪孩子們玩?;蛘呓o他們換尿布的時候,她就會深情地凝望著我。最后,我發(fā)現只有這一切才能喚起她心底的柔情蜜意,而不再是我刻意耍的小把戲。
所謂婚姻就是兩個人結為連理后,為建立起長久而穩(wěn)定的關系,不斷適應彼此的情感需要。我的妻子很快又會需要一位截然不同的丈夫,我愉快地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每個女人都需要有的六個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