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龍
摘要:在《三國演義》眾多文臣武將中,諸葛亮可謂獨具特色的一位。雖然他在這部宏大作品中所占篇幅不多,生卒短暫。然而卻以他曲折經(jīng)歷、獨特個性、奇絕才智和輝煌人生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無窮的感受。
關(guān)鍵詞:獨特的個性;奇絕的才智;輝煌的人生
劉備落魄潦倒,無奈下只得依附劉表。天意之中竟遇到諸葛亮,不出其室而知天下;以一己之力力促孫劉聯(lián)合,大敗曹操;詐取荊洲,力奪東西二川;輔佐阿斗,平南伐北。以此四者,便完全超乎徐庶的評價;考慮到對手的強大和己方的不足,做到此地步,可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但他還是犯下了三大敗筆,此三筆冥冥中注定了劉備集團的最終失敗。
一、一失:華容道放走曹操
赤壁之戰(zhàn)的諸葛亮就是神,以一己之力舌戰(zhàn)群儒,了然局勢,先見先知,而呼風(fēng)喚雨,計壓周瑜,又欲知未來,巧施計于功成后瀟灑身退。赤壁之戰(zhàn)以諸葛亮有心讓關(guān)羽 放走曹操告終。
可是,諸葛亮應(yīng)不應(yīng)該放過曹操呢?
假設(shè)諸葛亮活捉曹操,可以和曹操達成協(xié)議。第一,將荊州歸還劉琦和劉備;第二,如果東吳攻打荊州,則曹操和劉備連手共討之;第三,讓曹操保證有生之年或N年不攻打(或主動攻擊)劉備;第四,在三年或N年以后禮送曹操回境;第五,曹操回境之后,需要請獻帝移駕荊州,讓劉備以盡君臣之道。
這些條件不愁曹操不答應(yīng),畢竟投鼠忌器,不甘心數(shù)十年的努力因一時之氣而毀于一旦,而且加上劉備恩禮并加,讓曹操稍減被軟禁的屈辱,有了臺階,不怕曹操不答應(yīng)。
這樣,三國的走勢大體不變,只是孫權(quán)最弱,不得不依附劉備了;對劉備來說,還有比這更完美的結(jié)局嗎?
這樣的結(jié)局也不違背諸葛亮的天象之論,由此可見,諸葛亮實放了一個天大的機會;考慮到放走曹操后,連周瑜都時刻想算計劉備,形勢危險之極,便知道諸葛亮犯了多大的錯誤了。
二、二失:坐看劉備喪送七十五萬
一切都朝著諸葛亮廬中的規(guī)劃進展,劉備占荊州,取兩川,又使關(guān)羽進攻樊城,水淹七軍,迫得曹操急欲遷都,至此,劉備的實力已到達頂峰,已遙遙欲先于曹操和孫權(quán)。
但就是此時,實力對比的變化導(dǎo)致三國心態(tài)上的變化,劉備實力爆長,關(guān)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曹操改取守勢,接連孫權(quán);孫權(quán)從畏曹到畏劉,又有荊州切膚之痛,加上關(guān)羽拒婚欺人太甚,終于讓曹操和孫權(quán)走在了一起,三國走勢再變,荊州易手,關(guān)羽送命。
劉備不從眾愿,棄魏伐吳。從局勢上看,曹操集團先前累敗,已元氣大傷,孫權(quán)雖然不弱,但實力并未提升太多,相對曹氏、劉備,毫無優(yōu)勢,而且不像曹劉之兵長于戰(zhàn)事,故而相對經(jīng)驗缺乏。
劉備報仇心切,一意孤行.這次伐吳最糟糕的莫過于由剛即帝位的劉備領(lǐng)銜。劉備到底有多少斤兩,諸葛亮不知道嗎?劉備曾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義于天下,吾不忍也?!币宰尣懿僬紦?jù)天時,孫權(quán)占據(jù)地利,自己則可收獲人和,以和曹孫并爭天下。劉備曹操的不同也在于此,曹操即尊才任用,自己又長于謀劃,故許多光輝戰(zhàn)役的決定性計策也出自自己的智慧;而劉備長于相人,不精于謀略,自己獨立作戰(zhàn)時,除對黃巾的烏合之眾大發(fā)神威外,其它則鮮有勝績;以至于相繼投靠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和孫權(quán)。其軍事才能至此,諸葛亮怎又可以拿七十五萬人的生命開玩笑呢?
坐看七十五萬人喪命,諸葛亮難辭其咎,尤其劉備這樣從頭錯到尾的自殺行為,就算明知不可阻擋,也應(yīng)早思挽救之計。至此,劉備實力再居三國之末,諸葛亮也不得不和東吳求和了。
三、三失:姜維重軍事輕政治
姜維師承諸葛亮,諸葛亮的遺志對姜維來說猶若圣旨,這出兵北伐統(tǒng)一三國的遺愿使姜維一生不棄軍事,北伐竟達九次;出征路線、戰(zhàn)敗自貶、甚至困司馬、斗方陣都如出一轍。 還是開始的那句兵法: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魏兵一鼓作氣,滅亡蜀國。聯(lián)系到先前西蜀還在數(shù)次北伐中取得輝煌的勝利,則國家的滅亡之快則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順著這條路線,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蜀國亡國的原因不在于魏國的強大和姜維的無能,而在于劉禪的昏庸; 以諸葛亮和姜維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諸葛亮的思想是蔣費二人處理政治,姜維處理軍事??墒侵T葛亮卻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那就是蔣費二人沒有能力約束劉禪,而且早有先例;況且蔣費二人年紀已大,他二人一死,劉禪身邊便更沒有能規(guī)勸他的人了。諸葛亮卻沒有留下相應(yīng)的約束之法,或者為劉禪訂立嚴格的底線,告戒其一旦觸及,便令百官將其廢黜。更糟糕的是,諸葛亮用的人都繼承了他愚忠的思想,姜維更是因諸葛亮對劉禪死心塌地,讓劉禪一步步將國家推向滅亡的邊緣。
國家滅亡的主因,在于劉禪的昏庸;劉禪的昏庸,源于群臣的愚忠;可是群臣的愚忠,根于諸葛亮種下的種子;可以毫不客氣的斷言,國家之亡,始于諸葛亮愚忠的表率!
愚忠,是諸葛亮做夢也不會想到的亡國主因。可是,既然已經(jīng)做下,亡國的一部分責(zé)任,是諸葛亮推也推不掉的。
諸葛亮有此三失,讓人感慨不矣。禁不住說一句,成也諸葛,敗也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