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昱
(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400)
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臨床比較
張 昱
(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400)
目的 進一步對在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方面采取宮腔鏡下不同治療方式的療效進行探究。方法 選取2014年5月~2016月5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在宮腔鏡下所取的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100例。A組宮腔鏡下定位后行息肉鉗夾術,B組在宮腔鏡下直接行電切除術,對比分析兩組宮腔鏡下不同治療手段的療效。結果 B組在術后1年復發(fā)率為6%,1年妊娠率為24%,均明顯優(yōu)于A組的38%和1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宮腔鏡技術對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女性臨床意義重大,尤其是于宮腔鏡下行電切除術的療效更佳,應予重視。
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不孕;電切除術;鉗夾術
在這個發(fā)展迅速、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壓力及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這也使得我國不孕不育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病理研究表明,排卵障礙、輸卵管異常以及子宮內膜息肉等是導致不孕的病因。而其中又以子宮內膜息肉最為多發(fā)、常見。女性月經量過多、雌激素分泌過高、月經周期不規(guī)律以及內分泌紊亂、子宮炎癥等均會誘發(fā)子宮內膜增生過盛,出現息肉。由于該病癥同子宮失調性出血等癥狀誤診,進而耽誤治療[1]。而宮腔鏡技術應用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治療有效避免了因誤診而延誤治療的情況,本文就宮腔鏡下不同治療方式的療效進行更進一步探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6月5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在宮腔鏡下所取的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100例。其中原發(fā)不孕72例、繼發(fā)不孕118例以及流產史人員10例。其中,A組年齡21~41歲,平均年齡(31.4±3.2)歲;平均不孕(3.6±2.4)年。B組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31.6±3.4)歲;平均不孕(3.4±2.5)年。兩組患者年齡、不孕年限、不孕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首先,于術前24 h給予每位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進行軟化宮頸,而后分別對每位女性的陰道、宮頸以及外陰進行嚴格的消毒。消毒完畢后即對患者進行麻醉,然后立即進行擴張宮頸處理,而后置入宮腔鏡,進而確定子宮內膜息肉病灶以及息肉大小和數量[2]。其中,A組行宮腔鏡定位后的鉗夾術進行治療;B組則于宮腔鏡下行電切除術治療,電切除時功率設定70~80 W。兩組均在晚期去除子宮內膜息肉后完成手術。對比分析宮腔鏡下不同治療術式患者的療效,包括妊娠情況和息肉復發(fā)率情況。以1年為隨訪期,并在術后半年后對每位患者均進行B超檢查以分析各自息肉復發(fā)情況[3]。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半年,B組復發(fā)率僅為4%(4/100)略低于A組的7%(7/1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隨訪,A、B兩組患者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率分別為38%(38/100)、6%(6/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1年妊娠率達24%(24/100),明顯高于A組的15%(15/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死亡率、插管率比較 [n(%)]
臨床上根據子宮內膜息肉致病機理的不同,多將其分為功能型、腺瘤型、增生型以及萎縮型四大類。一直以來,對于該病癥的治療多以刮宮法和鉗夾術為主,但大量臨床資料及研究表明,刮宮法與鉗夾術不僅對術者的能力與經驗要求較高,而且漏刮、清除不凈等情況多有發(fā)生,加之進行刮宮法或是鉗夾術的患者術后不僅復發(fā)率高,而且妊娠率低[4]。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宮腔鏡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研究表明,采用宮腔鏡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能夠在直視條件下完成息肉去除手術,而且創(chuàng)傷小、用時短,患者恢復快,加之在宮腔鏡下進行治療還能有效防止對患者子宮內膜組織的破壞,進而大大降低了息肉復發(fā)情況。由韓婷等人的研究可知[5],宮腔鏡下不同治療術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臨床效果也大不相同。本文就宮腔鏡下定位后行鉗夾術與宮腔鏡下行電切除術兩種治療方式進行研究也發(fā)現,較之宮腔鏡下鉗夾術,宮腔鏡下電切除術的B組患者不僅1年內復發(fā)率更低,僅為6%,而且一年妊娠率也明顯高于A組,其1年妊娠率達24%,而A組1年妊娠率僅為1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宮腔鏡技術對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臨床價值顯著,尤其是宮腔鏡下電切除術,能夠大大降低患者的復發(fā)率,并提高其妊娠率,值得推廣應用。
[1]吳珍妹.宮腔鏡手術聯(lián)合孕激素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護理體會[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2012,10(7):436.
[2]趙慧萍.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5,23(2):180-181.
[3]姜金華,楊 朋.米非司酮治療 54例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6):94-95.
[4]周建斌,廖海紅.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03(1):1054.
[5]韓 婷.宮腔鏡下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28):40-41.
本文編輯:孫春宇
R711.6;R711.74
B
ISSN.2095-8803.2016.14.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