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巴黎人的“作”可是有名的:明明最愛睡懶覺,卻能為了看一場畫展早上四五點去奧賽美術館排隊;與公司、政府一言不合就罷工游行,跑到廣場上靜坐;在地鐵站碰到樂團表演,跟著音樂就全體歡躍起來,跳了許久才發(fā)現(xiàn)上班遲到了……
最“作”的風景還得去塞納河上看。這條巴黎人的母親河自東向西流去,將城市分為兩個大區(qū):右岸是古老的宮殿群和商場,左岸是文藝的咖啡館和大學城。河上一共36座橋,隨便踏上一座,都能充分見識到巴黎的“作”。一次,我在瑪麗橋右岸橋洞下遇見一位流浪詩人,非要我聽他朗誦波德萊爾的詩。就這樣,我一邊看著對岸圣路易島古老的建筑群和繁忙的車道,一邊聽著充滿頹廢主義的詩句。
巴黎的橋有兩種欣賞方法,第一種是乘船游河。最好的乘船地點是埃菲爾鐵塔碼頭,這里是巴黎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下、地上、水上交通三合一。10歐元就能買到一張船票,每半小時一趟,基本游程為埃菲爾鐵塔至圣路易島河段,途經(jīng)約20座名橋。這種方式走馬觀花,只能算是游客級別的“作”。
真正文藝的賞橋方式,當然得一步一個腳印,沿著塞納河岸緩行。在河岸走一遭,就像看了一幅現(xiàn)代巴黎浮世繪:跑酷少年飛奔在城堡之間,流浪者在岸上搭建帳篷,剛從百貨公司滿載而歸的時尚女郎……邊走邊看,這是巴黎城里人的“玩法”。
后來,亨利四世又在橋拱上復制雕刻了文藝復興大師皮隆的381個面具作品。1607年,長232米、寬22米的大橋建成,成為巴黎第一座沒有房子附建的橋,因此,又被稱為“新橋”。
巴黎人民對新式大橋贊不絕口,街頭藝人、舊書商、流動攤販一齊擁到新橋上,整整兩個世紀,這里一直是巴黎最繁忙的地段。吃喝玩樂也就罷了,巴黎人連拔牙都得在橋上。據(jù)說17、18世紀時,新橋上最時髦的職業(yè)之一,是擺攤做個拔牙人!也許,當患者對著壯麗的盧浮宮時,微風拂面,痛感也就沒那么強烈了。
在新橋的右岸沿河散步,向西走不到10分鐘,就到了下一座名橋——藝術橋。1802年,拿破侖下令效仿英式設計,在右岸盧浮宮與左岸藝術宮(現(xiàn)法蘭西學會)中間建造了這座巴黎最早的金屬建筑物。
對于許多外國游客來說,藝術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愛橋”。這座橋是許多情侶表達愛意之地,方式就是拿一把鎖,鎖在橋上。這種如今在韓劇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橋段,最初來自于塞爾維亞。生性浪漫的巴黎人將這一“行為藝術”發(fā)揚光大。就連我這樣的單身人士也常在藝術橋上被賣鎖的黑人攤販攔住。我問攤販:“單身也能上鎖?”他竟用一副毋庸置疑的口氣回答:“當然,單身才要去鎖住愛情??!”
要說最有“女人味”的橋,就不得不提阿爾瑪橋了。這座橋建成于1856年,是拿破侖三世為了慶祝阿爾瑪戰(zhàn)役勝利而建的,造型簡潔,只在橋墩下用幾個士兵雕像作為點綴。
如今,阿爾瑪橋還有一個新的功能——測量水位。在橋下的雕塑中,有一座名叫“如阿夫”的輕步兵雕像,它是由著名雕像家迪鮑爾制作的,現(xiàn)在成為塞納河水位的標記:當塞納河的水面到達“如阿夫”的腳部時,政府就會關閉河堤的人行通道;當水到達輕步兵雕像的大腿時,河流內便不可通航。前不久,塞納河泛濫,河水一度漲至腰部,淹沒了半座城。巴黎人卻不以為意,反而在橋上拿出手機記錄下“看?!笔⒕?,還不忘用那句國民口頭禪自我安慰: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這就是巴黎人“作”出來的人生。過去他們在橋上看書、拔牙,如今在橋上示愛、“看海”,400年來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城市的文藝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