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振
“長征加油站”———哈達鋪的紅色印記
·伍振
因為80多年前紅軍部隊的一次短暫停留,作為紅軍長征路上的“加油站”,甘肅哈達鋪因此成為中國革命歷史文化名鎮(zhèn)。當我們慕名而來,走進哈達鋪時,看到這座在歷史上曾有“隴南商貿重鎮(zhèn)”之稱的小鎮(zhèn)已沒有往日的繁華景象,我們眼前更多的是土坯房,感受更深的是寧靜和安詳。置身于哈達鋪,跟著身穿紅軍服裝的紀念館講解員,聆聽紅軍故事,仿佛時光倒流,80年前紅軍長征駐留在哈達鋪的場景一幕幕展現在我的眼前。我們決定在“長征第一街”進行一次紅色導夢之旅。
甘肅是一個具有紅色革命傳統(tǒng)的地方: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就是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為二萬五千里長征畫上了鏗鏘的句號。如果來到甘肅卻不抽空去一趟“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街”——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哈達鋪是宕昌縣的一個小鎮(zhèn),距縣城只有36公里,國道212線(蘭州—重慶)穿鎮(zhèn)而過。起初聽說哈達鋪此名,還以為那是個藏族聚居區(qū),后來才知道這里并沒有藏族,也沒有賣哈達的鋪子,是個漢族、回族混居的小鎮(zhèn)。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個商貿重鎮(zhèn)和軍事要沖。三國時為“陰平古道”,明朝在此設鋪,“哈達鋪”的名字沿用至今。正是這座小鎮(zhèn),被稱之為紅軍長征的里程碑,成為萬里長征的轉折點,紅軍長征的“加油站”。
1935年9月17日拂曉,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后,先頭部隊于9月18日到達哈達鋪,盡管只是甘肅南部一個漢族聚居的小鎮(zhèn),紅軍戰(zhàn)士們卻像是到家了,他們爬雪山,過草地,穿越了陌生的藏族地區(qū),經歷重重艱險,現在終于回到了漢族同胞中間,語言相通的感覺讓他們就像回到了家、見到了親人一樣。在這里,每個戰(zhàn)士都領到了兩塊銀元。毛澤東說,大家都要吃好。按當時當地的物價來算:1毛錢可以買5個雞蛋,5毛錢可以買90多斤蔬菜,1塊錢可以買5只雞,2塊錢可以買1只肥羊,5塊錢可以買1頭重達近100斤的豬,這讓每個紅軍戰(zhàn)士每頓飯都能吃上三葷兩素。想想看,紅軍長征翻雪山、過草地時只能吃野菜、煮皮帶,到了哈達鋪,戰(zhàn)士們疲勞傷病的身體終于能夠好好補充補充。
至今,哈達鋪仍保留著當初長征紅軍曾經住過的那條老街。當時,毛澤東就住在街上“義和昌”藥鋪的后院里。剛剛走出消息閉塞的雪山草地后的紅軍四處搜集報紙。在離“義和昌”藥鋪不到20米的地方,我們見到了當年發(fā)行國民黨報紙的郵政代辦所——一間陳舊灰暗、只有小小幾平方米的木結構老房子。當時全國各地的商人來哈達鋪置業(yè)經商,在此可閱讀到《大公報》《民國日報》《晉陽日報》等五六份報紙。在決定長征終點時,國民黨的報紙出人意料地幫了大忙。
當時毛澤東找到各種舊報紙后,細細翻閱。意外地在《大公報》上看到關于紅軍在陜北的消息。毛澤東才知道,陜北有一支紅軍隊伍,有一片蘇維埃根據地,那就是劉志丹領導的紅二十六軍和徐海東領導的紅二十五軍。關于紅軍長征落腳點的重大問題終于獲得了解決。9月22日上午,毛澤東立即召開了中共中央領導人會議,當日下午,又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決定將紅一方面軍的8000人部隊改編成“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北上,朱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毛澤東在會上曾說,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為我們提供了陜北紅軍比較詳細的消息,那里不僅有劉志丹的紅二十六軍,還有徐海東的紅二十五軍,還有蘇維埃根據地,我們首先要到陜北去。
如今,郵政代辦所舊址的墻上還懸掛著1935年8月1日、28日和9月2日、13日的天津《大公報》復印件。標題有《關中匪情》《徐海東竄甘》等報道在一版赫然可見。據介紹,這份復印件的獲得還頗費周折,是1993年通過甘肅省總工會與香港《大公報》報社聯(lián)系,在報社資料庫里找到了這幾份舊報紙后,復印而得。
今天,我們行走在這個古老小鎮(zhèn)的街巷里,懷念著那段紅色記憶,激動的情緒在心頭油然而生。我們仿佛走進1935年9月16日發(fā)生在天險臘子口的那場戰(zhàn)役,以及1935年9月21日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后來到達哈達鋪的場景。耳畔仿佛聽到響徹天險臘子口的槍聲、吶喊聲,仿佛看到毛澤東在哈達鋪意外發(fā)現國民黨《大公報》上關于陜北劉志丹紅二十六軍的消息時的激動和狂喜,仿佛置身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哈達鋪關帝廟召開紅軍團以上干部會議、對紅軍進行大整編和決定挺進陜北的情景。腦海里回響起肖華將軍的著名詩篇:“紅軍越岷山,哈達大整編。萬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導師指陜北,軍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線,紅星飛滿天?!?/p>
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就坐落在由382家店鋪組成的一條長約1200多米的街道上,這是紅軍在長征途中走過的最長、保留當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條街?!督洕請蟆烦崭笨偩庉嬃_開富在《黨必須指揮槍》一文中稱這條街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是在1935年9月21日抵達哈達鋪的,他同張聞天住在一家叫“義和昌”藥店后院的3間平房里,周恩來與其他領導同司令部一起住在“同善社”內?!傲x和昌”藥鋪地處上街,該藥鋪由3間北房和11間南面臨街鋪面組成,均為平瓦房。院子里面的北房為原有建筑,中間正廳是當時中共中央辦公室。院子里還栽有幾株杏樹,我們進入參觀的時候,正值杏樹結果時節(jié),黃橙橙的杏兒掛滿了枝頭。管理員打開了房門,左間是毛澤東的住室,右間是張聞天的住室,中間是一間堂屋。外面房門中央上方懸掛著中共中央原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哈達鋪紀念館”匾額。
在關帝廟東南約100米一處巷子里面有一個院子,這就是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賀龍、任弼時住過的“張家大院”。院子里面東、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復的3間二層木結構樓房,樓上是賀龍住室,樓下是任弼時、劉伯承、肖克、關向應住室,東廂房是李達住室,西廂房由警衛(wèi)員居住。大門上掛著原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肖克將軍后來于1995年題寫的“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匾額。
小鎮(zhèn)的街巷盡頭,便是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該館籌建于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以來,陸續(xù)對幾處主要舊址按原貌進行了恢復和維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館。1994年12月,哈達鋪長征紀念館被中共甘肅省委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肅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哈達鋪是紅軍在甘肅省長征途中,革命文物陳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故址?,F館內存有文物52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級文物8件,國家三級文物14件。收藏胡耀邦、張震、肖克、楊成武、楊得志、張愛萍等領導以及7位上將、22位中將、77位少將為紀念館題詞手跡116幅,省軍級領導題詞30多件,國內知名人士題詞100多幅,將軍簡歷106篇、照片80多幅,哈達鋪烈士生平簡歷20多篇。
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
無論是毛澤東、張聞天居住過的已經歷經百年的“義和昌藥鋪”,還是周恩來居住過的“同善社”;無論是發(fā)出過“向陜北進軍”命令的關帝廟,還是那間狹小但充滿神秘色彩的毛澤東讀到國民黨《大公報》的鄉(xiāng)郵所;或者是紅二方面軍指揮部所在的張家大院和綿延千里的哈達鋪老街,都在訴說著那段塵封的紅色風云。在紅漆斑駁的門板上,在土磚砌成的墻面上,仍然可以看到“工農紅軍萬歲!”等充滿革命激情的宣傳標語。
當我身處這個小鎮(zhèn)時,驚訝于這里的不變。雖然紅軍的腳步早已遠去,可這里很多地方仍完好保存著當年的原貌。環(huán)顧四周,群山靜默,河水緩流,小鎮(zhèn)還是那樣喧鬧,房屋還是那些低矮的木板黑瓦老屋,已考究不出建筑的年代,像一個個飽經風霜、滿面皺紋的老者守候在街邊,靜觀世間風云當我尋找到當時的鄉(xiāng)郵政代辦所遺址時,那里幾乎沒什么改變,外面沒有柵欄維護墻上也沒有字跡涂抹,這就是鄉(xiāng)親們的保護,這就是鄉(xiāng)親們的懷念。站在舊址前那些并不遙遠的往事在我的心中回蕩時,無不為紅軍長征勇士們那種“樂于吃苦不懼艱難、勇于戰(zhàn)斗、無堅不摧”的長征精神所強烈地撼動,無不為先驅們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開創(chuàng)的沒有戰(zhàn)火的溫馨生活而由衷的感恩。
歷史在前進,哈達鋪也在悄悄地改變,今天的哈達鋪,多了一份現代與繁華的氣息。除了那些古老的革命遺址,哈達鋪街道兩旁有很多鋪面已經改造成為服裝店小百貨店、移動電話亭等現代服務設施;哈達鋪小學的校舍顯然新建不久,校門左側“甘肅省兩基示范點”牌匾在陽光下格外顯眼,它的建成圓了哈達鋪近百名孩子的上學夢,也因此成為哈達鋪最美的房子。
在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稱“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紅軍北上的里程碑”,哈達鋪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載中國革命的史冊。哈達鋪已成為中國革命歷史文化名鎮(zhèn),宕昌紅色旅游最知名的一個品牌。如今人們再走入哈達鋪,走進的是那段令人永遠難忘的紅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