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大連麗苑春出租汽車有限公司
的哥發(fā)明家的猜想二《淺論船舶的設計缺陷》
張輝
大連麗苑春出租汽車有限公司
在地球的引力范圍內,一些物質也會隨溫度的變化而“運動”。當物質受熱即會澎漲,而冷卻時則會收縮。物質的“運動”速度和范圍,與其密度相關。遇稀則“運動”快,范圍廣。遇密則“運動”慢,“運動”范圍也越小。在自然生態(tài)中,空氣最為稀薄,它的物理變化也最為明顯。其次就是水,空氣和水的物理特性相近,它們的溫度感覺靈敏,受熱快,冷卻也容易。在加熱和冷卻中都會生成“大范圍”運動。在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中,由于太陽和地心熱源的存在,它們會對空氣和水持續(xù)的加熱。由于引力的作用,物質遇熱澎漲時,比重輕,便向上移動形成熱流。而太陽照射地表位置的不斷變化,使加熱氣體開始冷卻收縮,比重增加,下行而形成寒流。由于流體的互補和連續(xù)性,使氣體形成了規(guī)則的定向移動。也由于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太陽的幅射會產生氣壓梯度,致使空氣移動,再由于地球自轉會產生偏向流,加之地面的阻隔作用,從而使氣體形成橫向移動。雖然水的密度大于空氣,但因加熱產生的密度流,因風產生的吹風流,因海面傾斜產生的傾斜流,以及月球引力的潮汐流和流體的補償流等,共同作用影響了水的移動。使海洋相對活躍,尤如空氣,暖流寒流構建了全方位的海水流動。
綜上所述,地球上“風”和“水流”的產生,其根本根源來自于“宇宙”??諝夂退苿由傻牧Γ怯捎钪嬷械臒崮苻D換而獲得的??梢哉f∶是“上帝”(宇宙)造就了氣流,也是“上帝”(宇宙)造就了水的流動。這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宇宙間每個物質的產生,每種行為的發(fā)生,實際上都是“上帝”(宇宙)精心設計的。無論是在浩瀚而博大的宇宙中,還是具體的星球里,物物、事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都有著某種聯(lián)帶關系。是一個循環(huán)成就著另一個循環(huán)。事物無論如何發(fā)展,最終總會達成平衡。凡存在的,都有著因果關系,你的存在、你的服務,就是他人的需要,都是一種延續(xù),也正所謂是∶一物降一物。而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超級生態(tài)平衡圈。
即然“上帝”(宇宙)給了我們風(氣流)和水流,那一定是有作為的。
我們人類的大腦雖錯終復雜,但還遠不及“上帝”(宇宙)靈魂的深奧。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對現(xiàn)象的認識,都有著許多的欠缺。還需要大量的探索以及獲得更多的宇宙靈感。宇宙中存在的,都是連續(xù)的。就氣流和水流而言,這就是“上帝”(宇宙)安排在地球上的循環(huán)載體,我們了解了多少?又如何運用的呢?氣流在空氣中可以載云、搬水,可以播撒、擴散生命。風能還能被人類進一步提煉、、、、、。水流在水中也有風的行為能力。在空中和水中,應怎樣綠色的合理借用“風力”和“水力”?因為時間是繁衍、循環(huán)、進化堆積起來的,是后浪推動的前浪,為后面進化的生靈更勝一籌,“上帝”(宇宙)也都造就了生命活體即∶天上的鳥和水中的魚它們作為標體樣本,使后來者學有所鑒,并實現(xiàn)超越。
隨著自然界的發(fā)展和變化,我們人類不僅可以站立行走、使用工具,還可以突破地球引力,登陸其它星球。這其間,也是經歷了很長的進化發(fā)展過程。我們雖然可以創(chuàng)造生活,但也必須要遵循“順其自然”。這是宇宙間平衡的存在原則。但人類的弱點是私欲和貪心。容易急功近利。
自從發(fā)現(xiàn)了能源可以作替代品后,大家就更加瘋狂。一味的追求速度快、更快,一味的追求載重大、更大,己至過度的砍伐、過度的采礦、過度的鉆油俞演俞烈,只用了短短百十年時間,就已經消耗了半個地球幾億年來的能源儲備。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報告所稱∶人類目前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消耗著大自然的資源,到2050年,人類即使有兩個地球的自然資源也可能不夠花。對能源的一味依賴,以及消費的泛濫,不僅抑制了可持性發(fā)展,而且耗能所排放的廢棄物嚴重污染了環(huán)境。WWF的“生命地球指數(shù)”顯示,人類的行為,己使地球上從魚類到哺乳類的脊椎物種種群銳減了三分之一。環(huán)境的破壞,生物鏈的失調,都為日后即將承受的災難和痛苦埋下了伏筆。就象兒時的我們做了錯亊,會承受父母的體罰,人類所犯下的錯誤,終會遭到“上帝”(宇宙)的懲罰。
痛定思痛,如今,我們雖然己經有了能源替代品的“門牌號”一E=MCC,但我們還沒有拿到“鑰匙”,也只能另辟途徑,回到產品的設計起點,“關機,重新啟動”。比如,在應用氣流和水流移動我們的生活時,也應該在活體的鳥和魚身上獲取靈感。細致地研究它們的構造組合,特別是它們與氣流和水流的機緣巧合,它們都沒有機械作功,而是運用生態(tài)的自然力量,悠哉駕馭著氣體和液體。地球上,鳥和魚己經生活了上億年,它們飛南飛北,游東游西卻從來沒有吸取地球“血液”,也從來沒有任何的污染,因此,才保證了后來人類的繁衍生長。
那么,我們人類在產品的設計制造上,是否具有靈性?是否能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互動”?。都有待我們更多的思考與探索。在運載工具上,我們特別注重速度和承載力,原生態(tài)運動的完整性和持續(xù)性就有不足。前面說到,“上帝”(宇宙)即然己設計了氣流和水流,那一定是為下一環(huán)節(jié)而服務的,生命體和非生命體都可以運用它來作移動的。人類在實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后,也不能以沒有靈性的機械運動,完全替代生物運動。我們在設計運動產品時,完全可以在飛行體和浮游生物上獲得靈感。鳥在空中的飛行,不是一直在作機械功,絕大多數(shù)的行程,是依靠了氣流實現(xiàn)滑動的。并沒有消耗自己的能量。而我們的飛機,基本上全程都在作功,時時刻刻在燃燒著攜帶的油料。如果換作是鳥,早就累死而掉下來了。在物理特性類同的水中,魚的移動也類于此。本文就魚的結構涉及船(艇)的設計缺陷。簡單而論,從空中的鳥到水中的魚,它們不僅有一定速度、一定的承載力,而且還可以非常靈活的作大規(guī)模團隊的滾動移動。讓人看的眼花潦亂。但我們卻從未感覺到它們設定了區(qū)域或“空中管制”,也從未看到它們發(fā)生了“刮碰”和“追尾”。這不能簡單的歸結大腦的中樞系統(tǒng),從結構上,也能看出端倪。
人類從遠古時期的一葉小舟,到三千年前的造木船,再到現(xiàn)在的水上水下、高速度、大噸位超級大船的全方位發(fā)展,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聰明才智。由于地球表面70%被水覆蓋,走水路,也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特別是,還可以以水為掩體,實現(xiàn)軍事目的。如此而為,為不同需要,人們便大量制造船舶(艇),有深度,有寬度駛向了各個角落。船舶也因此而越來越密集,不僅耗用了更多能源,污染了更多水域,而且常有碰撞事故,直接導致了生命和財產的損失。人類造船,不僅沒有象魚那樣“零排放”,也沒有象魚那樣的自由靈活,這源于目前我們人類得到還沒有“上帝”(宇宙)賦予的靈性。證明了人類在船舶(艇)設計制造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
除了造船的材料還不具備生物特性外,在結構上,就存在了差異。如圖∶
在圖中,我們明顯的看到,魚有鰭,船(艇)沒有鰭。魚類在水中生存己超過億年,無論是其為何種形態(tài),卻都有鰭。從進化的角度,就完全地肯定了魚鰭存在的必要性。經研究,魚鰭是魚類生存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我們知道,魚鰭的直接作用是∶平衡穩(wěn)定、調整方向、剎車減速。而這恰是魚在水中能游紉有余,且又動作靈活、躲閃快的必要條件。也是因為有了魚鰭,魚才沒有發(fā)生“交通事故”。而人類,從老祖宗開始,在船舶(艇)的設計制造上,一直致立于怎樣克服阻力、增加動能而提高船(艇)速,怎樣擴大體積、增加運能而多載貨。當船(艇)密集時,當船(艇)動能足、速度快產生巨大貫性,難以控制時,極易發(fā)生“交通事故”。我們的解決辦法,是用位置確定雙方、采用“導航”,當無法預知或一方未知時,“泰坦尼克號”就會撞冰山,“杜納巴茲號”就會撞船,“歲月號”就會失穩(wěn)……。觸目驚心。一樁樁、一件件事故的發(fā)生,都表明了船舶的掌控能力不足,穩(wěn)定性不好,靈活性差。無可奈何而為之的根源,就是設計家的指導思想忽略了安全因素,忽略了汲取生物運動的靈性,致船舶的結構設計不完善、存在著設計上的缺陷。
為能彌補船舶(艇)的設計不足,提升船舶(艇)的穩(wěn)定性,并能靈活的掌控船(艇),特別是順應宇宙規(guī)律,在生活中正確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本人設計發(fā)明了“水帆”(中國專利號∶ZL201520471474.4)。希望能對日后造船(艇)的健康發(fā)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水帆的設計(圖1,圖2)。
水帆包括轉動支撐在船體1上的底盤2,底盤2的外圓周設有齒圈,與齒圈相嚙合的設置有轉動驅動齒3,轉動驅動齒3位于固定設置在船體1內的轉動電機4的工作端上,與底盤2相鉸接的設置有與底盤2的橫斷面相配的帆體5,在帆體5的幾何中心處還設置有通孔6,在通孔6內設置有單向閥,與帆體5相配的還設置有翻轉驅動裝置。
所述的翻轉驅動裝置為兩個對稱設置的伸縮缸7,伸縮缸7的底端與底盤2鉸接,伸縮缸7的工作端與帆體5的內側相鉸接。
所述的翻轉驅動裝置包括位于船體1內的翻轉電機,翻轉電機的工作端上設置有翻轉驅動齒8,與翻轉驅動齒8相嚙合的翻轉被動齒9位于帆體5的底部,在帆體5和底盤2之間還設置有拉拽索10,在拉拽索10與底盤2的連接處還設置有通過扭簧控制的收索軸11。
本種結構形式的水帆,其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布局合理,它創(chuàng)造性地首次設計出利用海洋或湖泊中水流作為驅動源的結構,將自然界中不利于船舶航行的因素轉化為有助于航行的因素;安裝了本種水帆的船舶或潛艇,能夠充分利用水流作為動力,輔助傳統(tǒng)動力驅動船體航行,還可以完全依靠水流作為動力;它的出現(xiàn),讓利用水流驅動船舶航行成為可能,有效地利用了自然界中綠色無污染的自然能源。同時它的制作工藝簡單,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說它具備了多種優(yōu)點,特別適合于在本領域中推廣應用,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它包括轉動支撐在船體1上的底盤2,在底盤2的外圓周處設置有齒圈,與這個齒圈相嚙合的設置有轉動驅動齒3,而這個轉動驅動齒3位于轉動電機4的工作端上,所述轉動電機固定設置在船體1內;與底盤2相鉸接的設置有帆體5,并且帆體5的形狀與底盤2的橫斷面相吻合,在帆體5的幾何中心處開設有通孔6,在這個通孔6內設置有單向閥,與帆體5還相配的設置有翻轉驅動裝置,它能夠驅動帆體5相對于底盤2做翻轉動作;
所述的翻轉驅動裝置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的翻轉驅動裝置為兩個對稱設置的伸縮缸7,伸縮缸7的底端與底盤2相鉸接,而伸縮缸7的工作端則與帆體5的內側相鉸接;
第二種形式的翻轉驅動裝置包括位于船體1內的翻轉電機,這個翻轉電機的工作端上設置有翻轉驅動齒8,與翻轉驅動齒8向嚙合的設置有翻轉被動齒9,翻轉被動齒9則位于帆體5的底部,這樣當翻轉驅動齒8轉動時,就能夠通過翻轉被動齒9帶動帆體5轉動,在帆體5和底盤2之間還設置有拉拽索11,在拉拽索11與底盤2的連接處設置有收索軸12,這個收索軸12通過扭簧控制。
上述實施例的水帆的工作過程如下:將本裝置設置在船體底部的吃水線以下,或者設置在潛水艇的艇身外圍,具體設置的數(shù)量、位置等參數(shù)可由使用者根據(jù)需要進行選擇和設計;在不需要本裝置工作時,帆體5并攏在底盤2上,船舶或潛艇可通過其他的驅動方式航行;需要利用水流提供動力航行時,通過翻轉驅動裝置控制帆體5翻轉一定角度,讓水流沖擊在帆體5上,產生的推力便能夠驅動船舶航行,通過轉動電機4來改變底盤2的旋轉角度,也就改變了帆體5在船體1上的角度,來更好的迎合水流,以獲得更大的推動力;在水流沖擊到帆體5上時,一部分水流會通過帆體5中心處的通孔6排出,這種結構設計能夠保證帆體5受力均勻和船體1的順利行進;而在通孔6處設置的單向閥的作用下,當帆體5處于閉合狀態(tài)時,外界的水體無法通過通孔6進入本裝置的內腔中,能夠防止在船舶航行過程中因通孔6處的水流對船體造成的阻力的產生。
在實施例一中,需要帆體5打開時,兩個伸縮缸7同步伸出,帶動帆體5轉動至一定角度后停止,通過帆體5承受水流產生的推力驅動船舶航行;需要回收帆體5時,伸縮缸7同步回收,帶動帆體5重新并攏在底盤2上,不會為船舶的航行提供阻力。
在實施例二中,需要帆體5打開時,翻轉電機工作,通過翻轉驅動齒8帶動翻轉被動齒9轉動,進而帶動帆體5轉動至一定角度后停止,在帆體5轉動的過程中,纏繞在收索軸12上的拉拽索11被拉伸,拉拽索11能夠始終為帆體5提供一個拉緊力,防止其在水流的作用下過度翻轉;需要回收帆體5時,翻轉電機帶動翻轉驅動齒8反向轉動,進而帶動帆體5并攏在底盤2上,不會為船舶的航行提供阻力;在帆體5回收的過程中,在扭簧的作用下,收索軸12會讓拉拽索11重新纏繞在其上。
本種結構設計的水帆,實則是類魚鰭結構,可謂“船鰭”。除了上述表明的可以借助不同方向水的流動能量來驅動船舶(艇)有方向的移動外,它還具有魚鰭的其它功能,驅動電機4,將底盤2轉動到同船(艇)水平相同的位置,打開帆體5,則起到穩(wěn)定船(艇)的平衡鰭作用,以此類推,再度換角度,則可起到“剎車制動”效果。打開一側,關閉另一側,則可起到輔助轉向的作用。水帆的應用,使船舶(艇)的無內燃力航行(零排放),安全掌控航行(靈活性)成為了現(xiàn)實。
我們人類的大腦,雖自認很聰明,但絕非達到了“上帝”(宇宙)靈魂。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的未知和不解。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上帝”(宇宙)造人,也絕不會是讓人類來破壞地球環(huán)境、消耗地球資源、破壞生物鏈的。一定會有“金鑰匙”能開啟生態(tài)循環(huán)的綠色之門。我們要用更多的靈感,科學利用自然資源,就一定會實現(xiàn)理想的生活。因此,我們思變,也應遵守生物法責,在生態(tài)環(huán)境里健康∶快樂、持續(xù)性的和諧共處。
張輝(1958-),男,遼寧大連人,大專,研究方向: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