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楠
記者:石主任,您好!值此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到來之際,我們欣喜地看到您的新著《紅軍長征熱點面對面》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這無疑為這次紀念活動獻上了一份厚重禮物。那么,能否請您談一談今天我們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重大意義?
石仲泉:長征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造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是黨的90多年波瀾壯闊歷史中最驚心動魄、最精彩感人的篇章。今天紀念長征的意義很重大。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前往寧夏西吉將臺堡,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并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他指出:我們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長征要持續(xù)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這實際上概括了紀念紅軍長征的重大意義。
記者:以往我們常說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指的是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的長征里程。我們注意到您提出了一個“3+1”長征概念。那么,能否展開談談這個“3+1”的具體內涵?
石仲泉:紅軍長征最初叫“戰(zhàn)略轉移”“西征”“遠征”。使用“長征”一詞,最早是在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的2月下旬中央紅軍二渡赤水發(fā)布的《告工農(nóng)勞苦群眾書》中。紅軍長征到陜北,這不是預先設定的。進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并沒有打算走很遠。長征的路線和目的地是根據(jù)軍事形勢和作戰(zhàn)情況而不斷變化的,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據(jù)我初步統(tǒng)計,紅軍長征目的地,僅中央紅軍就先后有八個設想:(1)在瑞金出發(fā)時是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發(fā)展復興后再回來;(2)黎平會議決定到黔北的遵義地區(qū)建立新根據(jù)地;(3)遵義會議決定過長江到川西建立根據(jù)地;(4)會理會議決定到川西北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去建立根據(jù)地;(5)兩河口會議決定去川陜甘一帶開辟新的根據(jù)地;(6)毛兒蓋會議進一步明確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創(chuàng)建新根據(jù)地;(7)俄界會議決定到與蘇聯(lián)接近的地方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將來向東發(fā)展;(8)在哈達鋪初步?jīng)Q定到陜北去,隨后的榜羅鎮(zhèn)會議正式?jīng)Q定陜北為長征的最后落腳點。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zhèn)后,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批準了榜羅鎮(zhèn)政治局常委會議的決定,宣告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隨后,中共中央將“紅都”設在瓦窯堡,這樣陜北就成為中國革命大本營。
今天我們說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這個長征是指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長征,即是“3+1”的長征。紅軍長征就最后到達陜北這個歷史的主線而言,毫無疑問以中央紅軍的長征為歷史起點。但是,整個紅軍長征是“3+1”的長征,即紅一(中央紅軍)、二(最初稱紅二、六軍團)、四方面軍的長征,再加紅二十五軍的長征。紅軍長征開始的時間,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qū)算起;長征結束以三大主力紅軍(紅二十五軍于1935年11月并入紅一方面軍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和今屬寧夏的將臺堡會師為標志。紅軍長征歷時兩個寒暑,縱橫14個省(四川省分出重慶市,按現(xiàn)在地域說為15個省市),進行了600多次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渡過了近百條江河,越過了約40座高山險峰,經(jīng)過了10多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其歷時之久,規(guī)模之大,行程之遠,沿途自然環(huán)境之惡劣,敵我兵力較量之懸殊,在人類戰(zhàn)爭史上不說絕無僅有,也極其罕見。
關于紅軍長征的里程,過去比較多的是講二萬五千里,這講的是中央紅軍走的長征路?,F(xiàn)在,既然明確了整個紅軍長征是“3+1”的長征,那么僅僅講二萬五千里就不全面了。據(jù)軍史資料統(tǒng)計,紅二方面軍的長征歷時11個月,轉戰(zhàn)8省,行程兩萬余里。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歷時19個月,轉戰(zhàn)6省,有的三過雪山草地,行程1萬多里。紅二十五軍的長征歷時10個月,轉戰(zhàn)4省,行程約1萬里。將上述四支紅軍的長征路,歷經(jīng)14個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長征的實際總里程為6.5萬多里。因此,除了繼續(xù)肯定中央紅軍的長征里程兩萬五千里外,還應當廣泛宣傳整個紅軍長征的里程為六萬五千里,要強化這個概念。這樣比較完整。
記者:您對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造的長征這段英雄史詩的基本內涵有何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石仲泉:紅軍長征的內涵很豐富,它不簡單的是突圍、轉戰(zhàn)、打仗等,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嚴峻斗爭:
第一,是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光明與黑暗兩種命運的大搏斗。中央紅軍以湘江戰(zhàn)役、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最為驚心動魄。紅四方面軍以嘉陵江戰(zhàn)役、名山百丈關戰(zhàn)役和甘南的“岷(縣)、臨(潭)、舟(曲)戰(zhàn)役”最為激烈。紅二方面軍的戰(zhàn)斗以在云貴高原轉戰(zhàn)烏蒙山的大迂回作戰(zhàn)和在隴南的“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zhàn)役”最為著名。紅二十五軍以在河南方城獨樹鎮(zhèn)和甘肅涇川王母宮塬的血戰(zhàn)最為艱險。
第二,是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搏擊中中國共產(chǎn)黨內部的指導思想和政治路線有尖銳斗爭。這方面的黨內斗爭包括兩個內容,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兩個系列會議上:一是與博古、李德的“左”傾教條主義的斗爭。這以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和遵義會議最為關鍵。二是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兩河口會議開始,直到俄界會議,由以毛澤東為實際核心的黨中央同張國燾的直接斗爭;另一方面在紅軍總部隨紅四方面軍長征后在阿壩會議和卓木碉會議上,由以朱德為代表的紅軍領導人進行的反對張國燾分裂黨中央的尖銳斗爭。
第三,是同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的生死搏斗,以過雪山草地最為艱難。紅一方面軍以翻越四川寶興夾金山,紅四方面軍以翻越四川丹巴至道孚的黨嶺山,紅二方面軍以翻越從云南中甸至四川鄉(xiāng)城的系列雪山,犧牲的指戰(zhàn)員為最多。過草地是長征途中遭遇的最大的艱難險阻。三個方面軍都經(jīng)過了“水草地獄”,犧牲者更多。
這三方面的斗爭和博弈,構成了紅軍長征的基本內涵。
記者:從您以上的介紹中可知,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多,對于這段歷史具體該怎么把握?
石仲泉:按照中央紅軍出發(fā)的日期作為長征的歷史起點、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為長征的歷史終點,我把長征歷程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至1935年1月遵義會議前。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其間,博古主導的黨中央堅持錯誤軍事路線,使紅軍在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封鎖線時,在湘江戰(zhàn)役中遭到慘重損失。它教育了廣大紅軍將士,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實踐基礎。
第二階段:從1935年1月遵義會議至1935年6月兩河口會議。遵義會議批判了以博古、李德為代表的錯誤軍事路線,改組中央領導,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實際領導地位。此后,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中央紅軍四過赤水河,強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初步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在小金(懋功)達維實現(xiàn)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兩大主力會師。這5個月,中央紅軍長征盡管比較艱苦,但完全改變了此前的被動局面,是紅軍牽著蔣介石鼻子走而非常主動和順心的一段。
第三階段:從1935年6月兩河口會議至9月中央紅軍到達哈達鋪。在紅軍兩大主力會師后,張國燾自恃人多槍多,野心逐漸膨脹,一方面不同意中央的北上方針,另一方面又伸手要權,直至另立“中央”,同以毛澤東為實際核心的中央分庭抗禮。從兩河口會議始,以毛澤東為實際核心的中央對張國燾做了仁至義盡的規(guī)勸和爭取工作,同他的分裂主義行徑進行了反復斗爭,最后堅持北上路線,克服了過草地的極端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到哈達鋪之后,明確了陜北為長征落腳點。
第四階段:中央紅軍從1935年9月到哈達鋪至12月瓦窯堡會議。中央紅軍在通渭榜羅鎮(zhèn)會議整編為陜甘支隊后,行動更為便捷,進軍打仗更為順利,于10月下旬到達吳起鎮(zhèn),11月下旬取得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的勝利,為中共中央將西北作為全國革命新的大本營舉行了奠基禮。12月召開瓦窯堡會議,根據(jù)國內形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黨的政治路線做了重大調整,為迎接歷史轉折的新階段做了重要準備。
第五階段:從1935年12月中央瓦窯堡會議后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陜甘寧會師。這一年,中央紅軍先后進行東征和西征,為鞏固和擴大陜甘寧根據(jù)地做了很大努力。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南下9個月后破產(chǎn)。在中共中央和在紅四方面軍工作堅持正確主張的領導干部以及紅二、六軍團負責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張國燾最終同意北上。紅四方面軍先是與紅二、六軍團于1936年6月在四川甘孜實現(xiàn)會師;最后,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寧夏將臺堡地區(qū)實現(xiàn)大會師。中國工農(nóng)紅軍走完了長征路。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
記者: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里,因為張國燾分裂黨、成立“第二中央”是在四方面軍長征途中發(fā)生的,這影響了對紅四方面軍在長征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那么從歷史上看,四方面軍在長征中做出了哪些貢獻?
石仲泉:張國燾的錯誤對四方面軍的長征無疑有很大影響,但不能因此就淡化乃至否定四方面軍長征的貢獻。我將四方面軍在長征中的貢獻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中央紅軍北進川西發(fā)揮了重要策應作用。紅四方面軍在1932年底開辟的川陜蘇區(qū),將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zhàn)爭由東南引向西北,并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qū)域。中央紅軍的長征,在遵義會議前幾乎陷入絕境。為盡快改變這個局面,遵義會議后不久,中央發(fā)電紅四方面軍派兵南進,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紅四方面軍對揮師策應做了多方努力,于1935年3月集中主力西渡嘉陵江,開始了漫漫的長征路。那時,中央紅軍正在四渡赤水、轉戰(zhàn)黔滇,被國民黨軍前堵后追。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牽制國民黨軍,對中央紅軍擺脫困境起了有力的緩解作用。紅四方面軍在獲悉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轉入川西建立蘇區(qū)的來電后,即向川西松潘一帶前進,策應中央紅軍北上,實現(xiàn)了兩大主力紅軍會師。
第二,對中央紅軍克服物資匱乏、補充兵員起了巨大支援作用。紅四方面軍在進入松潘、理縣、茂縣地區(qū)時,中央紅軍已經(jīng)過冕寧,正向大渡河挺進。紅四方面軍領導層將迎接中央紅軍作為首要任務。6月,兩軍先頭部隊在達維會師后,四方面軍通過絡繹不絕的馬隊、牦牛隊,把大批慰勞品送至中央紅軍駐地。這包括數(shù)十萬斤糧食,上千件衣服套裝、皮衣、棉大衣、毛毯、鞋子等。后來,還給中央領導同志每人送了一套粗呢制服。中央紅軍也捐了不少錢給四方面軍。中央紅軍長途跋涉,減員不少,出現(xiàn)官多兵少狀況。經(jīng)中央批準,四方面軍調撥了3個團,近4000人,充實中央紅軍。
第三,在所經(jīng)過地區(qū)發(fā)揮了強大的“宣傳隊”作用。紅四方面軍有一個由20名石匠組成的鉆字隊,在砂石巖上將標語口號鐫刻成大字。這就是有名的“紅軍石刻”。川陜根據(jù)地保留下來的紅軍石刻標語曾有4000多條,這在其他蘇區(qū)罕見,目前已成為珍貴的文化景觀。在長征途中,宣傳隊繼續(xù)鐫刻大字標語。僅蒼溪就保存有1000余幅石刻標語和群眾送親人參加紅軍的生動圖畫。這些紅軍石刻標語,已成為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教材。屬于原川陜蘇區(qū)的平昌縣已建立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石刻標語園,收集了1600余幅以石刻為主體的標語,成為研究紅軍文化、弘揚紅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
第四,在所經(jīng)過地區(qū)發(fā)揮了“播種機”作用。紅四方面軍所到之處,包括后來南下到一些地區(qū),仍然宣傳黨的政策,堅持地方群眾工作。張國燾搞分裂是在黨內軍內,并沒有在廣大群眾中公開打旗幟。即使另立中央,也是打著馬列旗號,蠱惑人心,進行蒙騙。廣大指戰(zhàn)員對黨是忠誠的,對長征是堅定的,對群眾工作是積極的。紅四方面軍三次進出藏區(qū)黑水縣,駐扎150多天,多次派人與黑水各地頭人會談,宣傳民族政策;幫助藏胞建立了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權,還分別建立有游擊隊武裝組織。在寶興活動四五個月,不僅成立了縣委,還成立了縣、區(qū)、鄉(xiāng)和村蘇維埃,赤化了全縣。紅四方面軍在這些地區(qū)播下的革命火種,對于團結藏族人民投入抗日戰(zhàn)爭、進行反對國民黨當局的斗爭,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第五,壯大了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力量。紅四方面軍在達維同中央紅軍會師時為8萬多人。這以后由于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南下時犧牲1萬多人;在甘孜整編時為4萬余人;重新北上,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時為3.7萬多人。隨后,紅四方面軍一部奉命西渡黃河組成西路軍,血戰(zhàn)河西走廊,失散和犧牲2萬余人。紅四方面軍另一部分到達陜北。結果在延安統(tǒng)計各方面軍實有人數(shù)時,仍以紅四方面軍的人居多。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基本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又基本構成第二野戰(zhàn)軍的主力。新中國成立后授銜的將軍,也以原紅四方面軍為最多。我國的三個將軍縣,其中兩個縣(湖北紅安縣和安徽金寨縣)多為紅四方面軍的將軍。紅四方面軍的軍史、戰(zhàn)史,以光輝的實踐證明:它們是黨領導的能征善戰(zhàn)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革命軍隊。
記者:近年來,黨中央一直重視宣傳紅軍長征精神,并不斷對它的內涵進行概括。1996年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將長征精神概括為: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那么,如何深入理解長征精神的這些內涵?
石仲泉:每個人對這個內涵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里,我根據(jù)走長征路的體驗和采訪一些老紅軍的認識,對長征精神做些解讀。
第一,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和對黨的堅定信念,是紅軍長征精神的根本要義。紅軍長征,既要同圍追堵截的幾十萬國民黨軍浴血奮戰(zhàn),又要與黨內的錯誤思想展開斗爭,還要克服無數(shù)道大川高山天然屏障的阻隔困扼,特別是爬雪山過草地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那種世所罕見的艱難困苦。廣大紅軍將士靠什么來戰(zhàn)勝敵人、克服險阻、度過艱難?首要的一條就是對革命事業(yè)的無比忠誠和對黨能夠領導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2013年五四青年節(jié)時,習近平同志參加“實現(xiàn)中國夢、青春勇?lián)敗敝黝}團日活動,講“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這一論斷正是根植于對中國革命經(jīng)驗的認識。中國革命能取得勝利,從思想意識層面上講,理想信念起了決定性作用,因為它是一切精神動力之源。
第二,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是紅軍長征偉大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這是紅軍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鑄成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有了這種精神狀態(tài),在正確思想路線的指導下,長征就能取得勝利。沒有這種精神狀態(tài),長征不可能取得勝利,西路軍的悲壯歷程就不可能那樣感天動地,也就沒有整個長征精神。各路紅軍都遭受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與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進行過生死決戰(zhàn),盡管有巨大犧牲,但最后都擺脫了敵人的圍堵。紅一、二、四方面軍都過了雪山草地,特別是紅四方面軍和編入其序列的原紅一方面軍部分指戰(zhàn)員,有的是三次走雪山草地,每次都有不少同志長眠在那里,但幸存者都勝利地到了陜北。我問過一些老紅軍:你們在與敵人作戰(zhàn)時,在過雪山草地時,想沒有想過生死問題?他們回答說:在那種特殊環(huán)境下,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我們參加紅軍,最初是為了找條活路,以后受教育才懂得革命道理。我們現(xiàn)在吃苦,是為了子孫后代不再吃苦。我們犧牲了,是為了解放天下窮苦人,這種犧牲值得。因此,打仗個個奮勇爭先,不怕死。毛澤東講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當時就是這么做的。我們長征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進行曲。
第三,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紅軍長征精神得以發(fā)揮的正確指南。對革命的忠誠和對黨的堅信,不怕艱難困苦和流血犧牲的這種精神,是紅軍將士作為革命軍人的基本素質。僅有這種精神,并不能使革命取得勝利。在錯誤路線指導下,紅軍將士并不知道其錯誤,也能發(fā)揮這種精神,并譜寫出天驚地撼的英雄史詩,如湘江之戰(zhàn),但其結局是異常慘烈的。只有在正確的路線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指導下,上述那種精神才能結出燦爛之果,引導革命取得勝利。因此,這是紅軍長征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紅軍長征能夠勝利會師陜北,找到開辟新局面的落腳點,要歸功于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實際核心領導地位,從而紅軍長征才有了一套正確的思想路線、軍事路線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使紅軍最終擺脫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前堵后追,變被動為主動,指戰(zhàn)員的戰(zhàn)斗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仗打得虎虎有生氣,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第四,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互助友愛的高尚品德,是紅軍長征精神轉化成凝聚力、戰(zhàn)斗力的一個重要條件。紅軍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領導的革命軍隊。這支軍隊與其他軍隊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它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性,能夠顧全大局,服從整體利益,緊密團結,互助友愛。因而它具有其他軍隊所沒有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長征是四支軍隊先后進行的。這幾支軍隊怎樣互相接應、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在整個長征途中的始發(fā)階段和最后會師階段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沒有這一點,就不可能取得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當然,其間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由于張國燾的分裂主義,致使紅四方面軍一度南下,不僅影響了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而且紅四方面軍本身也受到很大損失。但是,由于以毛澤東為實際核心的黨中央正確地把握了黨內斗爭原則,還有其他方面的努力,張國燾不得不回師北上,最后實現(xiàn)了三個方面紅軍的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再則,從廣大紅軍將士來看,在整個長征途中,特別是在遇到艱難險阻,比如過雪山草地的過程中,這種團結互助、為了援救同志寧可犧牲自己的崇高品德,也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
第五,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援與幫助,是紅軍長征精神形成的重要外部條件。 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紅軍脫離了人民就無法生存,紅軍進行長征也是如此。沒有糧食,沒有必要的物資,任何精神力量都難以發(fā)揮。紅軍在離開中央蘇區(qū)踏上長征旅途時,蘇區(qū)人民給予紅軍巨大的支援。紅軍經(jīng)過雪山草地,很好地執(zhí)行了民族政策和軍隊紀律,得到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支持,從而得以征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因此,將“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作為長征精神的一個內容,是完全必要的。
■ 責任編輯: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