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書偵
在我的吃飯經(jīng)歷中,最難忘的要屬三十多年前麥?zhǔn)旒竟?jié)吃地頭飯的情景了。
俗話說:“蠶老一時,麥?zhǔn)煲簧??!痹缙鹂粗€發(fā)青的麥,到中午,就黃了。如果不及時收割,晴著天,在太陽的暴曬下,麥子就容易炸芒,麥粒就會從麥殼中脫落,俗稱“落鐮”,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俗話說:“麥?zhǔn)焯?,孩兒臉”。說變天就變天,如果此時趕上降雨,麥子淋雨后就會發(fā)霉,糧食便會被糟蹋了。因此,故有“三搶”之說,其意為;搶收、搶打、搶種,爭分奪秒,也即“三夏”大忙時節(jié)。為了搶收麥子,為割麥子的人贏來寶貴的時間,給他們送地頭飯就成了家家戶戶必須要做的事情。
“麥?zhǔn)焯?,爺兒如焰?!丙準(zhǔn)斓奶鞖猓蔁?,太陽老爺兒就像火球一樣烤著大地。割麥子是件苦差事,因此,要趕在一早一晚天道涼快些的時候動手。有性急的漢子,等不及雞叫就下到了田里,就著月光,甩開膀子,腰一貓,再長的地壟,割不到地頭不直腰,一直割到太陽冒紅兒,肚子早就咕咕叫了,方感覺已經(jīng)餓的前心貼后心了。這時便會直起腰來,向著村子的方向張望,盼望送飯的老娘、媳婦或者孩子的到來。
當(dāng)然,在這爭分奪秒的黃金時間,家中除老人外,凡能夠拿動鐮刀的成員,不論男女,除留下一名做飯的女人外,統(tǒng)統(tǒng)揮鐮上陣。只是他們要等天撲明兒時才下田,比性急的漢子們晚一兩個鐘點出門。
就在割麥的人下田后,留在家里的女人也就開始給他們做飯了。農(nóng)家平日吃的都是粗糧,并且本著“一頓省一口,一年省幾斗”的勤儉持家方針,勉強(qiáng)夠吃就行了。而且輕易不會吃過年時節(jié)省下來的臘肉和開春后母雞下的蛋。割麥子是強(qiáng)度勞動,被冀中農(nóng)人稱為“四大累”之一。因此,女人們此時會大方地把細(xì)糧、臘肉和雞蛋等好吃、抗饑的吃食拿出來,做成地頭飯,送給在大田里吃苦流汗的家人。
就在揮汗如雨的人們感到饑腸轆轆、口干舌燥、體乏無力之際,就會望見田間小路上,有些人影兒在蠕動,便感到一陣欣慰——送飯的人來啦!送飯的人有女人,也有老者和孩童。他們有的挑著飯擔(dān)兒,前邊是柳條編的籃子,里面盛著主食、炒菜以及筷子和碗,后邊則是一個大陶罐,里面大多是降溫敗火的綠豆湯或小米湯。不會挑飯擔(dān)兒的娃子,則用手提著籃子和陶罐,真可謂“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送飯的女人或老者,大都在腰間別著一把鋒利的鐮刀,因為在飯后,他們也要參戰(zhàn)哪!
送飯人來到地頭,沖田里喊一聲:“吃飯咧!”割麥的人便歇下手來,來到地頭的大青樹、杜梨樹或柳樹的陰涼下。“麥?zhǔn)禅B”則藏在濃枝密葉里,一聲聲,一聲聲,叫得人好心癢。如果此時地頭的井臺上有澆瓜園的牛在拉水車,人們便蹲在壟溝邊和井臺上,洗一把沾滿麥莖漿汁和泥土的雙手,然后用雙手捧起清涼的井水洗一把臉,嗽一下幾乎快要冒煙兒的嗓子,坐在井臺上。這時,送飯人早已經(jīng)把飯盛到粗瓷大碗里。他們先喝一碗米湯,然后開始就著炒臘肉和炒雞蛋,大口吞食著油烙餅或白面饅頭。在最累最餓的時候,飽餐只有過年過節(jié)或待稀客時才吃得上的如此美食,該是何等的享受!
樹上鳥在叫,四野風(fēng)在吹,身邊野花搖曳,笑眼看著正在收獲的麥子,心頭的那份喜悅在咕嘟咕嘟往外冒。已經(jīng)不再苦渴的他們,欣賞著身邊的幾只大螞蟻在銜人們吃飯時掉下的米粒和饅頭渣兒。如果你稍稍留意,還會發(fā)現(xiàn)一只嫩小的螳螂正在你脫下的千層底布鞋的鞋口沿兒上,用雙爪兒在做洗臉的動作。
更加讓人感到溫馨的是,幾戶人家同時在地頭吃飯,大家邊吃邊談收成。誰家炒了一盤子新鮮一點的菜,大家都會毫不客氣的夾一筷子嘗一嘗。你喝我家一碗綠豆湯,我喝你家一碗小米粥,你吃我家一塊紅瓤地瓜,我吃你家一塊豌豆黃兒。飯后小憩,點燃旱煙袋,交流著樸素的感情,那份親熱,那份投機(jī),那份歡喜,正是:幾盤菜,幾罐湯,坐在一齊互品嘗,簡簡單單地頭飯,鄉(xiāng)親情誼里面藏。莫道農(nóng)家少雅致,一袋旱煙話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