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伯芬
江山留與后人愁
鄒伯芬
父親聽說我要去金華,向我說:“李清照的《武陵春》就是客居金華時所作,詞有名,但那段時間,對李清照而言,可不是段好歲月啊。”
我登上李清照避難金華時也曾登過的八詠樓,登樓時她寫下:“千古風(fēng)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钡窃谒脑~作中,更廣為人知的應(yīng)該是:“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眲t是她游雙溪時寫的,也就是父親提起的《武陵春》。雙溪和八詠樓都在金華城內(nèi),南宋之初,李清照遭遇家與國的雙重不幸,先是與她感情極好的丈夫趙明誠去世,后又發(fā)生靖康之變,宋朝不得不遷都臨安,就是今日的杭州,當(dāng)時金華成為南宋士人匯聚的地方之一,李清照便逃難來到金華。
李清照的詞寄情于景,然而實(shí)則使她惆悵的不是金華,是個人的命運(yùn),和時代的動蕩。
當(dāng)年李清照意欲泛舟的雙溪指的是義烏江和武義江,兩江合流后成了婺江,江水會合處堆積出一片三角洲叫燕尾洲。北面的武義江岸如今成了一座公園,公園內(nèi)立有齊梁時期的文壇領(lǐng)袖沈約的雕像。以發(fā)現(xiàn)漢語四聲而聞名的沈約,曾在金華做過太守,后來李清照歌詠的八詠樓便是得名于沈約的八首詩。
義烏江、武義江和婺江合流的三江口另有一座公園,園內(nèi)設(shè)置了黃賓虹藝術(shù)館。公園三面環(huán)水,藝術(shù)館以木雕、磚雕、石雕、瓦雕和壁畫作裝飾,融合徽、浙兩地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色,因?yàn)辄S賓虹祖籍是安徽歙縣,他的名字賓虹就是從家鄉(xiāng)潭渡村的濱虹亭演變來的。父親在金華經(jīng)商,所以黃賓虹出生在金華,他的母親是地道的金華人,娘家就在八詠樓附近的酒坊巷。據(jù)說他從小對書畫感興趣,父親就讓他握著筆涂抹,這一握筆就握了九十年。在西湖邊也曾參觀過黃賓虹故居,印象最深是他寫的:“何物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誘人的美景與迫人的焦慮都因時間而起,這就是人生,時間的流逝,不論販夫走卒還是達(dá)官貴人,都沒法留住。而同樣的風(fēng)景看在不同人的眼中,也完全是兩樣情致。雙溪于李清照是離鄉(xiāng)喪夫的愁,于黃賓虹卻是溫馨歡快的童年,體現(xiàn)在李清照的字里行間是化不開的哀傷,渲染在黃賓虹的畫紙上顯得疏淡清逸。
游過八詠樓、婺江,在步行街逛了一遍,趣味不大,因?yàn)猷徑x烏,如今的金華有許多琳瑯繽紛的小商品店。我們沿八一路,轉(zhuǎn)入五一路附近的小街,先嘗了一道蘭溪小吃雞子粿,面皮中包進(jìn)蔥和肉入油鍋煎,煎至半熟時把朝上的面皮挑破一小口,將一個雞蛋先在碗里加入料酒和生抽打碎,再把雞蛋液倒入小口,繼續(xù)煎至雞子粿兩面金黃出鍋,雖然只是一道尋常點(diǎn)心,吃來確實(shí)味美。較之稍早在浙師大附近吃的永康方餅,各具特色。永康方餅有兩種餡,咸菜加肉和干菜加肉,餅皮筋道,剛出鍋時口感微顯焦脆,涼了就有些韌,內(nèi)餡鮮香富江浙特色。大多數(shù)的餅是圓形,永康方餅卻折成方形,有人說是借方巖之名,因?yàn)榉綆r有胡公大帝,胡公是北宋良官,因奏請減免衢州婺州稅賦,百姓念其恩德,所以建胡公殿,連餅也做成了方的。此說是否屬實(shí),還有待考證,不過人民期待良官良政的心,可見一斑。
胡公是北宋官員,與李清照屬同一個朝代,無奈國勢日弱,生于北宋的李清照,南宋時一路逃難的心情自是倉皇。遭逢喪夫之痛,變幻莫測的局勢中,她不得不帶著與先夫共同收藏的器物書畫南下,每一件都有著他們共同的記憶,她努力想要留住這些收藏,卻因?yàn)榉N種原因,一路失去,所剩無幾。當(dāng)趙明誠生前整理的《金石錄》后來得以出版時,李清照附錄的后序中,寫著她倉皇失措無力守護(hù)的心情。經(jīng)歷與張汝舟痛苦的第二次婚姻,李清照對人生更感絕望,為了離婚,她險些入獄,還好有趙明誠的表哥綦祟禮營救,才幸免于牢獄之災(zāi)。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聲聲慢》是我最早讀過的李清照作品,秋天蕭瑟,也高爽啊,李清照的蒼涼心境,卻是江南的凄楚,年少初讀時,只覺得美,作者心中的悲愴竟渾然不察。
年少時的我不僅不知道李清照曾經(jīng)客居金華,也不知道她那幾闋膾炙人口的詞是經(jīng)歷了人生沉重哀傷后的凝練。當(dāng)我還是個孩子時,金華火腿是我最初知曉與金華有關(guān)的東西,可見名氣之大,用來燉雞湯,的確可以提鮮。在金華城邊走邊逛,除了處處可見出售金華酥餅的小店,還尋到了一條專賣金華火腿的小街。金華火腿選用的是當(dāng)?shù)爻霎a(chǎn)名為兩頭烏的豬,這種豬后腿肥大、肉嫩,制成的火腿香味濃郁。煙花繁華的江南,最初的委婉清麗,如今染上了世間囂塵,在不息的江流淘洗下,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悠長豐富的史頁記載著身世興衰,但看你如何去讀。我對金華的聯(lián)想于是從沾染著飽足食物香氣的潤澤,轉(zhuǎn)化成烽火余生的印跡,推涌著幸存者的愁思。
黃昏時分,江面起了一層薄暈。江南于我曾經(jīng)是一個夢,是李白的煙花三月,是杜牧的落拓江湖,是鄭愁予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即便薄悻也參著浪漫,就是嫌貧愛富,勢利中也混入些許委婉,做派文雅不粗野??途咏虾?,逐漸發(fā)現(xiàn)江南菜甜了點(diǎn),江南酒酸了點(diǎn),江南茶淡了點(diǎn)。這樣的江南,和少年時遙遠(yuǎn)的夢稍有出入,但是南宋的一場政治悲劇,卻促成了人文薈萃的過往,處處可見的文化歷史,處處發(fā)人思古幽情。而這一場人文薈萃,實(shí)則肇始于王朝滅亡后不得已的偏安,于是原本的精致講究中隱隱透出沒法忘懷的屈辱,歷史的唐突與荒謬總在時間的洪流里反復(fù)出現(xiàn)。江南的夢與想象有出入,江南的美在富庶繁華中,也不免偶見凄凄慘慘戚戚的哀傷。
(插圖: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