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魯特旗沙錫拉特銀多金屬礦區(qū)屬巴雅爾吐胡碩鎮(zhèn)管轄本區(qū)前中生代地層屬華北地層大區(qū)、內蒙古草原地層區(qū)(V3)、錫林浩特-磐石地層分區(qū)(V32);中、新生代地層屬濱太平洋地層區(qū)、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qū)(51)、烏蘭浩特-赤峰地層小區(qū)(513)。文章對扎魯特旗沙錫拉特銀多金屬礦區(qū)礦體地質及找礦標志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沙錫拉特銀多金屬礦;礦體地質;找礦標志;礦石類型;結構構造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P258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27-014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7.069
1 礦(化)體特征
1.1 查干拉吉南鉛鋅銀多金屬礦帶(Ⅰ礦帶)特征
位于預查區(qū)第Ⅳ工作分區(qū)查干拉吉南,稱第Ⅰ銀鉛鋅礦帶,現(xiàn)主要勘查控制有Ⅰ-1、Ⅰ-2、Ⅰ-3三個礦體。
1.1.1 Ⅰ-1銀礦體。地表有TC1~TC7及TC14等八個探槽揭露,為伴生鉛鋅的銀礦體。
礦體圍巖為下二疊統(tǒng)壽山溝組千枚狀碳質粉砂質板巖,受與千枚狀板巖地層順層或相交的斷裂構造控制,產于沿構造破碎帶賦存的蝕變巖中。主要礦化蝕變有硅化、褐(黃)鐵礦化、碳酸鹽化,普遍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
1.1.2 Ⅰ-2銀礦體。地表由TC8、TC9、TC12、TC13探槽揭露,為伴生鉛鋅的銀礦體。
探槽控制礦體長度250m左右;礦體在走向上不連續(xù),呈分支復合。水平厚度最大8.77m,水平厚度3.92米。平均品位Ag104.03*10-6,Pb 0.23*10-2、Zn*10-2。
1.1.3 Ⅰ-3鉛鋅礦體。由ZK3鉆孔所見,為隱伏伴生銀鉛鋅礦體。
礦體鉛垂厚度22.80m,礦體傾角約35°。礦體分上下兩層,上層自351.00~364.00m,厚度13.00m;下層自367.80~377.60m,厚度9.80m;夾石層厚度3.80m。
1.2 其他礦(化)點特征
1.2.1 第Ⅴ工作分區(qū)TC18銀礦體(Ⅴ-1)。礦體延長100m以上,走向北西,傾向20°左右,傾角50°~60°。
圍巖為粉砂質板巖。硅化、褐(黃)鐵礦化、碳酸鹽化構造蝕變巖帶共有6條,水平厚度1~7m。礦體厚度1.30m;品位Ag148*10-6、Pb0.20*10-2、Zn0.14*10-2。
1.2.2 第Ⅴ工作分區(qū)鉛鋅礦化體(Ⅴ-2)。地表由TC19探槽揭露。
礦體延長100m以上,走向北東東,傾向340°~350°,傾角50°~65°。
圍巖為粉砂質板巖。硅化、褐(黃)鐵礦化、碳酸鹽化構造蝕變巖帶有2條,水平厚度均在8m以上。礦化體含鋅較高,含鋅品位Zn0.30%以上的水平厚度共有10m,其中5m平均達到邊界品位,平均品位為Ag4.75*10-6、Pb0.20*10-2、Zn0.58*10-2。
1.2.3 Ⅱ區(qū)D2027、D2028鉛鋅礦化點(Ⅱ-1)。在Ⅱ區(qū)中北部D2027地質點及外圍,屬AP1化探異常區(qū)。
礦化產于上侏羅統(tǒng)瑪尼吐組安山巖中,為褐(黃)鐵礦化安山巖,走向近東西,礦化蝕變帶寬度約10m。該處化探異常較好,但極化率值在2%~3%之間較低,取揀塊化學樣H2027、H2028、H2054,鋅最高160.7×10-6,鉛最高89.37×10-6,銀最高0.36×10-6。
1.2.4 Ⅱ區(qū)南沙拉北D1064、D1065、D1087、D1088鉛鋅礦化點(Ⅱ-1)。在南沙拉北D1064、D1065、D1087、D1088地質點及外圍。
D1064為硅化褐鐵礦化石英閃長玢巖,走向300°左右,寬度約20m,其兩側為千枚狀粉砂質板巖。
D1065為硅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花崗巖,走向320°左右,寬度5m。
D1087、D1088為硅化褐鐵礦化矽卡巖化蝕變巖,寬約30~50cm,垂直山脊延長大于5m,產狀平緩,可見大量接觸交代形成的粒狀風化石榴石和輝石,其兩側為花崗巖和千枚狀粉砂質板巖。
以上各點撿塊樣化學分析鋅最高5359×10-6,鉛最高510.3×10-6,銀最高0.31×10-6。
在南沙拉東的鎢化探異常區(qū)經化探異常檢查,發(fā)現(xiàn)一褐鐵礦化蝕變凝灰?guī)r,取化學樣,鋅最高196.8×10-6,鉛最高3224×10-6,銀最高0.9×10-6。
2 礦石類型、結構構造、質量
2.1 礦石類型
本區(qū)所見主要礦石種類為蝕變巖型礦石,地表為氧化礦石,深部為硫化礦石。
蝕變巖礦石的原巖一般為中基性火山巖,礦石巖性為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安山巖等。
礦石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自然銀、輝銀礦、少量輝鉬礦等,其他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其次有磁鐵礦、磁黃鐵礦、毒砂等;脈石礦物有:石英、斜長石、鈉長石、方解石、綠泥石、絹云母、綠簾石等。
2.2 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為粒狀結構或變余粒狀結構、斑狀結構或變余斑狀結構。
礦石結構為塊狀構造和角礫狀構造。
粒狀、變余粒狀結構的礦石中,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礦物呈細粒浸染狀分布于巖石中。
斑狀結構或變余斑狀結構的礦石中,斑晶主要由斜長石;金屬礦物和微晶斜長石、透輝石、透閃石、綠簾石等組成基質。
閃鋅礦:含量2%~6%;灰色,不規(guī)則狀,均質,大小<0.4mm,呈聚集體或分散狀分布,在其內部包含有較多黃銅礦包裹體,與其他金屬礦物緊密共生。
方鉛礦:含量1%~3%;白色,他形不規(guī)則狀,粒狀,均質,粒度<0.5mm,交代黃鐵礦或零星分布在脈石中。
黃銅礦:含量0.2%~2%;淡硫黃色,他形不規(guī)則粒狀,大小<0.25mm,零星分布。
黃鐵礦:含量3%~6%;淺黃白色,他形粒狀,均質,粒度0.25~0.01mm,呈分散狀或聚集體分布,局部集中。
磁黃鐵礦:含量3%~5%;淺玫瑰棕色,他形粒狀,非均質,粒度<0.25mm,多為<0.06mm者,呈星散狀分布在巖石中,局部略呈定向集中分布。
輝鉬礦:少量,灰?guī)ё厣?,他形鱗片狀,強非均質性,大小<0.05mm,零星分布。
2.3 礦石質量
Ⅰ-1、Ⅰ-2礦體目前控制程度為含鉛鋅的銀多金屬礦,主要有用組分為銀。礦石銀平均品位Ag180*10-6,最高達1460*10-6;含鉛鋅的平均品位Pb 0.19*10-2、Zn 0.10*10-2,達不到伴生利用指標要求;含銅平均品位Cu0.01*10-2,達不到伴生利用指標要求。
Ⅰ-3礦體目前控制程度為鉛鋅礦,有用組分為鉛鋅。鉛的平均品位Pb1.33*10-2、最高Pb7.47*10-2;鋅的平均品位Zn2.87*10-2、最高Zn14.65*10-2。礦石含銅最高品位Cu0.45%,平均品位Cu0.04%,達不到伴生利用指標要求;含銀最高品位Ag126*10-6,平均品位Ag9.22*10-6,達到伴生利用指標要求。銀含量與鉛鋅品位呈正相關。
另外,光片鑒定發(fā)現(xiàn)微量疑似輝鉬礦,本次未對鉬進行評價。
3 礦床成因與找礦標志
區(qū)內Ⅰ礦帶產于下二疊統(tǒng)壽山溝組千枚狀粉砂質、碳質板巖中,初步認為屬受斷裂構造控制的熱液蝕變礦床。
野外直接找礦標志是硅化、黃(褐)鐵礦化、鉛鋅等硫化物礦化和大面積碳酸鹽化等,尤其火山巖中的礦化蝕變。
4 鉆孔原生暈分析及找礦預測
4.1 鉆孔原生暈分帶序列的計算
利用邵躍計算法,對鉆孔原生暈樣品進行元素分帶序列計算。
4.1.1 對ZK3鉆孔巖芯取原生暈樣品,樣長1m,從上到下分為四個巖段:第一巖段從標高268.9~218.9m,共50m,為上部圍巖段;第二巖段從標高153.5~141m,共12.5m,為礦體上部蝕變圍巖;第三巖段從標高141~111.2m,共29.8m,為礦(化)體段;第四巖段從標高111.2~102.2m,共9m,為礦體下部蝕變圍巖段。
4.1.2 對ZK3鉆孔巖芯取原生暈樣品,樣長1m,從上到下分為三個巖段:第一巖段從標高153.5~141m,共12.5m,為礦體上部蝕變圍巖;第二巖段從標高141~111.2m,共29.8m,為礦(化)體段;第三巖段從標高111.2~102.2m,共9m,為礦體下部蝕變圍巖段。
4.1.3 對ZK3鉆孔巖芯取原生暈樣品,樣長1m,從上到下分為三個礦段:第一礦段從標高141~131m,共10m,為礦體上部;第二礦段從標高131~121.2m,共9.8m,為礦體中部;第三礦段從標高121.2~111.2m,共10m,為礦體下部。
4.2 鉆孔原生暈分帶特征分析
從上述的原生暈計算“1”可以看出,As作為前緣暈元素主要分布在礦體上部130m的范圍之內,其原生暈范圍較寬廣;Hg、Sn主要分布在礦體上部的近礦蝕變圍巖中;Bi、Ag、Zn、Pb主要分布在礦體部位,這與以Ag、Zn、Pb為主的礦體是相吻合的;Cu、Sb、Mo主要分布在礦體下部蝕變圍巖中,而Sb的原生暈主要分布在礦體下部,這與一般礦床的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不吻合,Sb應該作為前緣暈元素分布在礦體上部,由此可以推測下部有新的礦體存在。
從上述的原生暈計算“2”可以看出Hg、Sn、Bi、Ag、Zn、Pb、Cu、Mo作為該礦床的原生暈軸向分帶與一般礦床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相似,但Sb、As成為礦體尾暈,與一般礦床的軸向分帶矛盾,其只有一種解釋就是Sb、As作為該礦體下部新的礦體的前緣暈元素,表明深部仍有隱伏礦(化)體存在。
從上述的原生暈計算“3”可以看出Mo、Cu、Zn在礦體上部相對集中,Ag、Pb在礦體下部相對集中,As、Hg、Sb在礦體中下部相對集中,這種分布模式與一般礦床的軸向分帶模式相反,表明該礦床成礦的多期次性,同時也表明該礦體下部有新的隱伏礦體存在。
參考文獻
[1] 阮大為,王信,王興源.內蒙古達賽脫銀多金屬礦地 質特征與找礦標志分析[J].科技與企業(yè),2015, (13).
作者簡介:寇利民(1969-),男,內蒙古卓資人,內蒙古地質勘查有限責任公司副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礦產地質。
(責任編輯:秦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