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對同一個班級,各個任課教師的評價常常會出現(xiàn)巨大差異?!斑@個班的孩子很好溝通”和“這個班的孩子難以管教”兩種迥然不同的評價經常會同時出現(xiàn)。尤其是一些特殊學生,他們可以對某個教師百依百順,也可以對另一個教師愛答不理,甚至出言不遜。
從教師的角度看,一個“不好管理”的班級或者學生都令人氣餒,甚至惱怒。但是,從學生的角度觀察其實不難明白,有些教師的確能夠讓學生信服,而有些教師則差強人意,甚至完全不能讓學生接受。
因此,教師應該也必須成為真正讓學生信服的人。
一、尊重孩子的需求
今年3月,在一次教育研討活動中,上海市某區(qū)教育學院的一位專家列舉過一系列調查數(shù)據(jù)。在“學生最不能接受的教師行為”中,2010年排在前三位的是拖堂、污蔑學生和不公正,2014年排在前三位的是拖堂、污蔑學生和搶占其他學科教師的時間。可見,拖堂一直是學生最不能接受的教師行為。無論怎樣用“認真負責”“兢兢業(yè)業(yè)”這種詞語來美化,學生還是不會信服這樣的教師。經常拖堂的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即使是合理的要求,學生也不愿意很好地配合。
我自己從不拖堂,所有的作業(yè)都安排在課內完成。有時候自己沒把控好時間,題目講了一半下課鈴聲響起,我會二話不說直接下課。而給學生預留寫作業(yè)的時間時,我必然要考慮到班上作業(yè)速度最慢的孩子。作業(yè)時間留得不夠充裕,學困生必然要把作業(yè)留到課后,而且質量會很差。而指望這些孩子在課間主動完成作業(yè),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與此同時,如果遇到我的英語課之前一節(jié)課的教師有拖堂現(xiàn)象,我會私下里與之正面溝通。如果遇到特別“敬業(yè)”的同事,在多次溝通無效后,我就會在英語課之前的那節(jié)課下課鈴響后,立即進入該班教室,微笑著對他說:“下課了,請你讓孩子們休息?!?/p>
現(xiàn)在我校的課間休息已經濃縮為八分鐘——因為每節(jié)課上課之前兩分鐘有預備鈴,學生被要求預備鈴響起之后都進入教室。一些教師還在爭分奪秒地利用這兩分鐘時間,用來做口算、默寫等。而我對這兩分鐘永遠只提一個要求:請大家在桌子上放好英語書,然后休息片刻,最好閉上眼睛,因為你們的視力需要保護。
二、愛護孩子的身心
有一次,科學老師與一校領導帶一名學生參加某項比賽。領導問學生:“你最喜歡哪個老師?”學生答:“沈老師。”領導再問:“為什么呢?”學生答:“因為沈老師經常提醒我們喝水、上廁所?!北荣惤Y束后,科學老師把他們的對話轉述給我,剛參加工作的她很驚奇:一個三年級的孩子,最喜歡的老師居然不是班主任,而理由居然如此簡單。
其實,對于孩子而言,他們根本不在乎老師是否考核優(yōu)秀、是否評上先進、是否是學科骨干教師、是否發(fā)表了多少篇論文,他們忠實于自己的感受。
每一個課間,只要我有空出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我就會一再提醒:
“不口渴也要喝水。當你感到口渴時,你的身體已經嚴重缺水了。時間長了會生病的?!?/p>
“下課要先去上廁所再去玩,省得快上課時來不及上廁所?!?/p>
活動課開始,我一定會根據(jù)外面氣溫,先讓孩子們脫外套,以免因為穿太多而出汗,導致感冒。
午餐的時候,我也會反復叮囑孩子們不要挑食,要多吃蔬菜。遇到不肯吃蔬菜的孩子,我必然要反復動員:“吃了蔬菜個子會長得高,人也會越來越聰明?!?/p>
我一直記得自己學生時代在教室里的遭遇。我的座位比較靠前,冬天輪到坐門口那一周時,經常整節(jié)課挨凍。我做教師后,每年天氣轉冷時,我不僅要在教室門上張貼“請隨手關門”的告示,還要反復向學生解釋這么做的理由,提醒大家體貼坐在門口的同學。
有時候,即便不是冬天,深秋、初春時節(jié)一旦開著北窗,窗口的同學也會感覺寒意襲人。有的教師為了保持教室空氣流通,早上進班就把所有的窗戶打開,這樣鄰近窗口的孩子就容易感冒。有一次,都4月份了,某班上午第二節(jié)課是我的英語課——這個班我不擔任班主任,早上沒有進過這個班。一個坐在窗口的孩子看到我進去,就迫切地問我:“沈老師,能不能把窗戶關上?太冷了!”
我自己帶班會特別注意,除非天氣很暖和,一般情況下上課時候一直會關著北窗。但是課間活動時間、中午去餐廳用餐時間,以及孩子們的體育課、活動課時間,我都會及時去開窗,以保證教室空氣流通。
三、保持自己的童心
幾乎所有年幼的孩子都天然具備甄別年齡的能力,他們喜歡與自己年齡相近的人。一般情況下,孩子喜歡的人都是從哥哥姐姐級開始,然后是叔叔阿姨級,最后才是爺爺奶奶級。但如果再仔細研究一下,孩子不僅具備甄別實際年齡的能力,也具備甄別心理年齡的能力。
年輕教師有天然的年齡優(yōu)勢,孩子們總是更喜歡年輕教師。一個工作1年和一個工作20年的教師站在孩子面前,大家都不說話,只是微笑著看孩子,讓孩子在兩者之間選一個做自己的老師,大多數(shù)孩子會首選年輕教師。但是,如果這兩個教師同時成為孩子的老師,相處一段時間后再讓孩子二選一,這時的選擇,必然不再是因為年齡,而是因為童心。哪個教師更具備童心,孩子就更愿意去親近他。
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教書這么多年,教著教著也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當孩子們?yōu)槭㈤_的花朵驚嘆的時候,我也會驚嘆:“這花好漂亮!”當孩子們在追趕飄飄蕩蕩的柳絮時,我也會嚷嚷:“我也想抓一朵!”當孩子們稱贊今天的蝦味道鮮美的時候,我會及時表達:“我也超級愛吃蝦!”當孩子們喜笑顏開告訴我:“我語文默寫全對!”“我數(shù)學練習是‘優(yōu)秀加‘笑臉!”“我的英語作業(yè)本上一共有20個‘書寫工整章啦!”我總會及時共情:“哇!好了不起!”“太棒了!真為你高興!”活動課,孩子們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我會不聲不響跑過去當排尾……
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年齡一直停留在20歲,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保持童心。保持一顆童心,孩子們會更愿意親近我們,同時為我們建立專業(yè)的師生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美國教育學家桃莉·海頓在其著作《靠近另類學生》中說:我們跟孩子之間當下的關系,是用來改變行為的,而不是作為改變的獎賞或結果。教育的前提是師生關系,當學生愿意為教師改變行為時,教育才有可能真正發(fā)生。而建立這樣的關系,教師必須讓學生真正信服自己。
我堅信,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需求、關心孩子的身心,并且自己也一直保持童心的教師,才可能在具體的、日常的師生接觸中,讓學生由衷地信服。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