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淑梅
[摘 要]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但從目前的語文教學來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高是不爭的事實。在教學中,我們應從閱讀積累、課堂指導、解題技巧三大方面,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閱讀理解 品詞嚼句 掌握技巧 積累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31
在語文能力中,閱讀理解能力是最核心、最關鍵的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梢姡喿x理解能力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是學生應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zhì)。但從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來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高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
一、激趣鼓勵,善讀善思
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文學積淀、語感的培養(yǎng)。俗話說“澆樹澆根”。閱讀理解力,必須從“讀”解決,讓學生多讀書,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愛讀書,這是非常迫切的需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得多了,自然語文底蘊深厚了、視野拓寬了,理解能力也會相應提高。所以,在教學中,我會多角度、多方法,鼓勵學生多讀書,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快樂地學習語文知識。
比如,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引導學生體會童年的蕭紅是那樣的自由、快樂,接著相機補充蕭紅的一生經(jīng)歷,激發(fā)起他們對作者的好奇心。這樣,他們對《呼蘭河傳》產(chǎn)生了向往之情。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去愛上閱讀。
另外,在讀書的同時還要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閱讀理解”,讀為基礎,“思”是精髓??v覽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作品,它們之所以閃耀著思想的光輝,無不是讀書深入思考的結果。李政道博士說:“當閱讀一段之后,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為什么走不出來,別人為什么走通?!遍喿x時,如果只是囫圇吞棗,淺淺而讀,那么思維能力就很難提高。因此,我經(jīng)常告誡學生:讀思結合。只有認真思考,方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精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經(jīng)常在學生讀文后,引導他們思考:文章用詞怎么樣,哪些句子最能打動你,對文中的人物你有什么看法……必要的時候,我會把更多有價值的內(nèi)容,當成課外作業(yè)讓他們寫下來。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大大增強。
二、匠心獨運,品詞嚼句
(一)換換詞
換詞是閱讀感悟中最平常,卻是最有效的方法。換詞即用別的詞語把文中的詞語替換,以此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領略詞語特有的情味,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如,《黃河的主人》一文,有這樣一句:“ 而那艄公卻很沉著,專心致志地撐著篙 ,小心地注視著水勢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說:把“注視”換成“瀏覽”行不行?學生通過思考、辨析、比較,發(fā)現(xiàn)用“注視”更能體現(xiàn)出艄公的責任感,更能讓我們看清艄公從容不迫、既緊張而又高度沉靜機智的內(nèi)心世界。我告訴學生:這樣的詞語更能體現(xiàn)黃河的主人既膽大又小心,不僅有勇氣還有智慧的品質(zhì)。
(二)變變句
變句就是變換句式或語序,再和原句比較,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鑒別理解,讓學生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力度和特點,把思維引向深入。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最后一句: “現(xiàn)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可引導學生將這句話改成陳述句:“現(xiàn)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媽媽?!蓖ㄟ^比較,學生明白這兩種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問句表達的語氣和感情更強烈些。
(三)減重點
減重點就是首先選準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或句子,根據(jù)需要把其中的重要關鍵詞或修飾的成分去掉,然后與原句進行比較,看表達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從而讓學生體會原詞的獨特作用。如,《天鵝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句:“突然,一只個大的天鵝騰空而起……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將“重重”兩字去掉,再來品讀是何感受。這樣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更深入,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智慧的見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理解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四)反復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始終是語文教學法寶,也是應對所有語文問題的最基本的途徑。課文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新詞難句。有的比較含蓄,要使學生領會其中的意境必須加強指導誦讀,如,“西北風呼呼地刮著”一句,有的學生會把“呼呼”“刮”讀得很重。但在反復品讀中,他們理解重音輕讀的方法,將一般作重讀處理的“刮”字讀得輕一些,更能表現(xiàn)出北風的猛烈。長此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能有效提高。
三、實戰(zhàn)技巧,題不離文
(一)反復閱讀選文,奠好做題基礎
古語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我給學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做閱讀題的第一步必須要讀懂、讀透原文。一般情況下,拿到一篇文章至少要讀三遍:粗線條讀、有目標讀、與作者共鳴讀。
第一遍粗線條讀,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的一種方法,包括標題和檢測題在內(nèi)的所有文字資料。通過瀏覽,大體知曉材料的內(nèi)容和命題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有目標讀,即在瀏覽的基礎上帶著檢測題仔細閱讀文章。在此基礎上,要用筆或用手逐字指著讀。這樣的要求使我們班的每個學生都養(yǎng)成了做題細心的好習慣。這樣為他們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寫作思路、表達方法等,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遍與作者共鳴讀,要求學生帶著對材料的理解,首先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事物、人物,走進文章里,與作者共同經(jīng)歷過程;再重點品讀檢測題的題干,揣摩出題者的意圖,在有所思考的基礎上再讀文章,同時對那些答題要求較高的題目做到有的放矢,重點關注。
(二)關注原文重要信息,以文解題
以文解題,即是所有的題目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全,因此,大部分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當然,有些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jù)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重新組織。
1.關注文章的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懂它,文章的大概意思也知曉了三分之一。例如,課外閱讀文章《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是最快樂的》一文,講述的是一個孩子被父母逼著學鋼琴,結果適得其反的故事。有一道思考題:看完這個故事,你想說些什么?回答這個問題,只要扣住標題就可以了。
2.關注文段的點睛句。點睛句即是文章內(nèi)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題目的闡釋和延伸。抓住它,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認識就會更準確。如,《太陽花》一文,第二段開頭的一句是“太陽花真美啊”,接著介紹太陽花如何美。思考題要求學生概括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學生只要抓住這句話,問題便迎刃而解。
3.關注人物品質(zhì)的關鍵詞。這在寫人物的文章上尤為突出。一般寫人物的文章里,我們總會找到關鍵的形容人物特點的詞語。這些詞語往往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人物性格的作用。抓住這類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例如,《黃河的主人》最后一節(jié):“他憑著勇敢、智慧、鎮(zhèn)靜和機敏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睂W生只要抓住“勇敢、智慧、鎮(zhèn)靜和機敏”這幾個抒情亮點,無論題目怎樣變化,學生有了依據(jù)點,做題就會游刃而余。
“萬變不離其宗”。做閱讀理解題,絕不能游離于文章之外而去憑空猜測。緊緊抓住原文,對做題是很有益處的。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教師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善于動腦、敢于鉆研,就能構建一個高效的語文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多讀書、善讀書。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