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湘臣
蒙古族同胞的飲食與草原有密切關(guān)系,突出“肉食”與“奶食”。肥美的草原和樹木稀少的沙漠,以及半沙漠地理環(huán)境所特有的形態(tài),決定其畜牧經(jīng)濟類型與之相適應(yīng)的飲食模式。在食物的烹飪上,蒙古族同胞多采用“煮食”和“烤食”,從現(xiàn)代科學(xué)觀點看來,“煮食”比較多保留了原汁原味,成為獨特性的飲食文化習(xí)俗。
蒙古族同胞的菜肴特色是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為主要菜點原料;烹調(diào)方法較簡單,以烤最為見長。著名菜點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扒肉等,其食材歸納起來離不開一個“羊”。
一、忽必烈與涮羊肉的故事
“涮羊肉”,傳說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帥大軍南下遠征,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斗,已人困馬乏,饑腸轆轆。忽必烈猛地想起家鄉(xiāng)(內(nèi)蒙古)的菜肴——“清燉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dāng)火夫宰羊割肉時,探馬突然氣喘吁吁地飛奔進帳,稟告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離此僅有十里路。但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當(dāng)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來讓主帥吃,怎么辦呢?這時只見主帥大步向火灶走來,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上細(xì)鹽、蔥花和姜末,雙手捧給剛來到灶旁的大帥。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進口中,接連幾碗之后,他揮手?jǐn)S碗,翻身上馬,英勇地率軍迎敵,結(jié)果旗開得勝,生擒敵將。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戰(zhàn)前吃的那道羊肉片。這回廚師精選了優(yōu)質(zhì)綿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腦”嫩肉,切成均勻的薄片,再配上麻醬、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種佐料,涮后鮮嫩可口,將帥們吃后贊不絕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顏開。廚師忙上前說道:“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焙霰亓乙贿呬讨蛉馄?,一邊笑著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眾位將軍以為如何?”從此,涮羊肉成了宮廷佳肴。
二、羊背子
“羊背子”,蒙古族語稱“烏茶宴”或“秀斯”,即吃全羊的宴會。是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蒙古族牧民婚娶,節(jié)日招待親友時的傳統(tǒng)美食。據(jù)《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定天下,大宴功臣,設(shè)全羊名五烏查之宴”。
“烏查之宴”是蒙古族牧民最講究、最美味的盛宴,其盛況常常通宵達旦,熱鬧非凡。如果能在草原上被請吃上“烏查宴”,便是享受最高禮儀的象征。
“烏查宴”的制作,把全羊卸為“七大件”(除去胸叉),由羊脊上第七根肋骨至尾部制為一段,四肢,頭頸,胛等各為一件,然后放入開水鍋中,加鹽,煮熟而食之。
“烏查宴”的禮儀十分隆重。首先諸位客人要按照蒙古民族的禮俗,從貴賓、長輩開始依次入席。這時,主人用“扎瑪拉”(一種特制的四方形木制方盤)端來一只煮熟切成七大塊并按一定規(guī)矩擺好的全羊,放在眾客當(dāng)中的紅漆方桌上。全羊四條腿盤著,臥在盤里,羊頭放在肉上,朝著客人。
此刻,主人舉起銀碗,向各位客人敬獻潔白的鮮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潔、吉祥的食品,歡迎客人。客人們依次接過鮮奶,用右手無名指醮少許奶汁,莊重地向天“彈”一次,向地“彈”一次,最后自己嘗一點,以示對天、地、神靈及主人的尊崇。緊接著主人以明朗、清晰的聲調(diào)吟唱傳統(tǒng)的敬獻“全羊”祝詞。
尊敬的客人在上,請允許我把肥嫩的整羊奉獻。
它那寬闊的脊背,就像廣袤的宇宙;
它那肥大的四肢,就像四大部洲;
它那高昂的頭顱,就像森布爾山(須彌山)全羊;
它那挺拔的長骨,擺放在親朋貴客正中;
把那醇香的美酒,斟滿閃光的銀杯中;
有祿有福的客人們,請把它享用。
祝詞完畢,主賓將木盆調(diào)轉(zhuǎn),使羊頭面向主人。主人從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許,放在小杯中,向天潑散,意為將圣潔的食品先敬上蒼和大地。然后把羊肉極熟練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塊,擺放好再將羊頭放在其上,再調(diào)轉(zhuǎn)木盤,把刀柄遞到客人手里。主賓將羊頭取下,把全羊薦骨部兩側(cè)各切下三條肉,左右交換放下,然后讓大家用餐。
豐盛的全羊,濃郁的氣味,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民族獨特的生活習(xí)俗之中。(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