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事件是公眾安全焦慮的集體共振
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19日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倳浺箢I導干部多到網上看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要重視網絡民意。在雷洋事件中,最大的民意不僅是老百姓對一個人命運與尊嚴的關心,更是對自身安全的焦慮。
在社會轉型、人生漂泊、升降起伏、命運不定以及已經進入風險社會的今天,生活不穩(wěn)定、明天不確定,前途難以預期、命運風云難測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信任成為稀缺產品,而人與人之間、公民對政府的猜疑愈發(fā)普遍,不安全感與焦慮感成為無法否認的集體情緒,政府和執(zhí)法部門就應該注意到這種社會心理,并在執(zhí)法過程中適應這種社會心理。
雷洋事件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道德難題。我們不希望也不愿意相信警方在執(zhí)法中違規(guī)甚至違法犯罪,進而增強我們在不確定時代的不安全感;我們也不希望一個初為人父的有為青年在結婚紀念日“嫖娼”并“突發(fā)心臟病”死亡。但在兩難之間,我們仍然必須追尋真相。
如果警方是清白的,真相是最好的澄清,也是對涉事民警的保護,對于警方甚至整個政府的形象,都至關重要。
如果涉事者是無辜的,通過對真相的追尋以及相應問責機制的啟動,我們也可以看到正義的矯正,政府和執(zhí)法部門自我凈化的決心以及對公民權利保護的真誠與行動,從而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秩序,消除公眾的唇亡齒寒、兔死狐悲的不安全與焦慮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huán)球法律評論》雜志副主編支振鋒
民事訴權濫用的危害
在司法實踐中,民事訴權濫用行為雖然較為隱蔽、不易察覺,但其社會危害性卻不能被忽視。濫用訴權的行為一旦導致司法程序啟動,其危害即已產生,此種行為侵害的權利小到特定自然人個體,大到社會公共利益甚至國家利益。主要有以下危害:
一、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當事人之所以費盡心機地濫用民事訴權,無非想攫取非法利益,一旦這種濫用民事訴權的行為得到法院判決的合法保護,他人的利益也將受到損害。二、違背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當事人濫用民事訴權的行為,明顯與民事訴訟保護合法權利的目的不符。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不僅在于保護權利、解決糾紛,也在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民事訴訟的各項功能,維護和實現(xiàn)正常的社會秩序。訴權濫用使得民事訴訟功能發(fā)生異化,訴訟淪為了一種可利用的工具,參與其中的主體可以通過它達到獲取非正當利益的目的。在此情況下,正常的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也就背離了民事訴訟的目的。三、浪費司法資源,破壞司法秩序,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民事訴權的濫用使法院本就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極大地浪費了司法資源。濫用民事訴權者在其濫用訴權時存有損人利己之惡意,往往通過虛假或偽造事實證據(jù)的方式來欺騙裁判者,一旦裁判者上當受騙,此時司法權的行使沒有體現(xiàn)公平和正義,反而成為民事訴權濫用者巧取豪奪的工具,那么司法的公正和權威必將蕩然無存。
——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鄒鋼
將執(zhí)法暴力關進法律的籠子
近年來,暴力執(zhí)法事件層出不窮,其中發(fā)生最多的應是城管打人事件。在現(xiàn)代社會,即使在法律的框架下,基于合法的理由,暴力也是受到嚴格限制的。眾所周知,肉體性的懲罰在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被廢除。而死刑作為針對社會上存在的極其嚴重的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的一種應對措施,依然被一些國家所保留。但從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已經或逐步廢除死刑的潮流看,其正當性和道義基礎至少已經動搖。實際上,在法治國家,合法暴力一般只存在于執(zhí)法程序中,作為針對暴力抗法行為的一種臨時處置措施,且受到嚴格的法律標準和程序條件的約束。違法使用暴力,不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益,而且侵害了他人的人格尊嚴,是一種最為嚴重的侵犯人權的行為。
政府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者,當然必須有權威。這種權威既來自政府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法律和道義基礎,也來}{其具有一定的強制手段,包括某種暴力的使用,但是這種暴力必須限制在正當和必要的限度內。
——國家檢察官學院教授沈海平
需要制定兩岸關系法
在兩岸關系撲朔迷離之際,為了及時穩(wěn)固既有政治成果及維護兩岸和平統(tǒng)一進程,需要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關系法》,正面建構并提升兩岸關系法制基礎。大陸目前的對臺法律基礎主要是憲法、反分裂國家法以及大量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憲法僅具有原則宣示功能,反分裂國家法主要是一部從否定意義上建構兩岸關系的緊急狀態(tài)法,大量的政策性文件則具有零散碎亂、規(guī)范化程度與權威性不足的缺陷。與臺灣的條例相比,大陸缺乏一部在統(tǒng)一前較為全面地調整兩岸關系的基本法律。從立法的現(xiàn)實基礎來看,大陸已有的大量政策性文件以及大陸積極推動的近20項兩岸關系協(xié)議可以作為實踐基礎,大陸關于兩岸關系的相關政策及法律理論可以作為指導思想。這部新法律既可以與反分裂國家法形成互補與配套,又可以倒逼臺灣蔡英文當局從整體上回應兩岸關系新格局的建構問題,遏止“去中國化”思潮與沖動。同時向國際社會展示大陸以法治與和平方式處理兩岸關系的正面姿態(tài),還可給廣大臺商及臺灣同胞以穩(wěn)定可預期的法治保障,一舉而數(shù)得。
——北航高研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臺灣法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田飛龍
民主與法制2016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