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摘 要】以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來解讀英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小說中的后殖民文化觀念,認識到其殖民宗主國的文化本位觀念與殖民地生活經(jīng)歷的沖突;人與自然關系的觀念矛盾中所表現(xiàn)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分裂,強調(diào)了吉卜林后期小說與詩歌的轉(zhuǎn)型,表現(xiàn)其后期作品中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與殖民罪行的反思。
【關鍵詞】吉卜林;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強制闡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60-02
在世界文學史上存在爭議的作家吉卜林是英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克·吐溫曾盛贊吉卜林的作品,稱“它們對于我從來不會變得蒼白;它們保持著繽紛的色彩;它們永遠是新鮮的?!钡窃谥袊氖澜缥膶W史研究中,對其評價一直不高。主要是對其作品中的殖民主義思想觀念進行過嚴厲的批判。近年來,國際學者再次將其納入后殖民批評的視域,特別是美國后殖民批評主將賽義德對吉卜林的關注,也必然引起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家的新討論。
一、后殖民“文本批評”:闡釋的循環(huán)
隨著后殖民主義批評的興起與發(fā)展,吉卜林研究再次成為國際學術批評的熱點。國內(nèi)的吉卜林研究也增加了許多,吉卜林的許多重要作品如《基姆》、《叢林故事》、《勇敢的船長們》等都紛紛被翻譯成中文,大大推動了國內(nèi)的吉卜林研究。
美國后殖民主義理論代表人物愛德華·賽義德認為在吉卜林的作品中,藝術的美是一方面,而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是對殖民地進行侵略的隱喻。吉卜林生活的時代思潮、其家庭背景和所受教育影響了他的帝國主義思想?!昂途S多利亞時代晚期的主流思潮一樣,吉卜林也信奉盎格魯——撤克遜民族的優(yōu)越和殖民地土著民族的低劣,認為英國的殖民擴張實際上是在向世界其他地方傳播文明。”
但吉卜林的這種思想其實不同于維多利亞時代晚期英國的政客、商人那樣公開宣揚為了帝國的利益和個人財富而進行殖民擴張和剝削。“他似乎并不關注殖民擴張可能帶來的物質(zhì)利益,而是堅守其理想,強調(diào)英國人艱苦工作來教化‘低劣的種族的責任”。也要看到,吉卜林對印度的異己文化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作為一個生長生活在印度,把印度當成自己第二故鄉(xiāng)的人,吉卜林也客觀地描寫了印度社會生活中腐朽黑暗的一面?!袄杳鲿r空氣清新,喇嘛從容地邁著大步走……整個印度都在田野間忙碌,轆轱打井水的軋軋直響聲,農(nóng)人耕田時在牛后面不斷呼叱,烏鴉呱呱叫?;钒咽址旁隈R鐙皮帶上的時候,連那匹馬都覺得起勁,幾乎要快步跑。”這里吉卜林將印度描繪得生機勃勃。小說《基姆》是吉卜林完成的最后一部以印度生活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的小說,是吉卜林文學藝術的結晶,這部歷時16年完成的小說使吉卜林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吉卜林生長在印度,對印度有一定的情感,但同時吉卜林也接受了英國的教育,這段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使吉卜林還原了印度人形象的真實性,也正是如此,越來越多的讀者重新認識了印度。
T·S.艾略特也注意到吉卜林帝國主義思想的獨特性。他說:“吉卜林的讀者,只要細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吉卜林對英國統(tǒng)治的缺點是了然于胸的。只是他相信大英帝國是個好東西?!?/p>
吉卜林認為印度無法通過國家的自身系統(tǒng)改善,他寄希望于英國殖民者的改造,但又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改造,他希望這些殖民者首先是要熱愛,繼而服務于被他們統(tǒng)治的土地。這些反映在作品中,是吉卜林對文化沖突的一種反思,一種揭露,是扎根于社會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而賽義德的文本批評卻沒有闡釋進展,一直給吉卜林扣上了一個后殖民主義作家的帽子,這也導致后來的研究者對吉卜林作品進行強制闡釋,將他歸入后殖民作家群中。
二、強制闡釋與歷史語境
資產(chǎn)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chǎn)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昂笾趁裎膶W創(chuàng)作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就是其跨文化性,它是一種跨語言、跨國別、跨民族、跨宗教的寫作?!薄昂笾趁褡骷业亩嘣Z言和文化背景使得他們同樣經(jīng)歷著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相互沖突與融合的過程。而這些跨語言文化宗教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理經(jīng)歷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被表現(xiàn)出來,成為這類文學創(chuàng)作的顯著特征?!奔妨值淖髌分畜w現(xiàn)了文化沖突和身份認同的危機,他試圖描繪這些差異,并尋求融合的方法。
張江在他的《強制闡釋論》一文中指出了強制產(chǎn)生的特征之一就是主觀預設“論者主觀意向在前,前置明確立場,無視文本原生含義,強制裁定文本意義和價值”。無疑賽義德就犯了這個錯誤,他沒有看到吉卜林作品的歷史主義價值,而試圖通過他的宗主國成員的身份來確定他就是殖民主義作家。這是一種導引文論偏離文學的方法,賽義德這種研究方法顯然是對吉卜林作品的一種強制闡釋,想好自己要論證什么,就拿文本去給自己的論點做支撐,而不是從文本去闡釋。
三、闡釋的循環(huán)與終結
從文本分析到現(xiàn)實闡釋的過渡,構成了一種批評的循環(huán),在這個循環(huán)中,“歷史本身成了我們的普遍理解和我們的特殊文本闡釋的終極基礎和不可逾越的界限”。吉卜林在英國海外殖民擴張強盛時期,被譽為帝國主義的吹鼓手??删驮谌詹宦涞蹏纳裨捚茰绾?,吉卜林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結合起來,反思殖民行為。就像艾略特說歷史感迫使一個人在寫作時不僅在內(nèi)心深處裝著他自己那一代人,沒有任何藝術家具有單獨的完整的意義。吉卜林就是這樣一個反映其所處歷史階段的作家。
四、后殖民心態(tài)
“人們總是試圖把人分成我們和他們,集團中的和集團外的,我們的文明和那些野蠻人。學者們曾根據(jù)東方和西方、南方和北方、中心和外國來分析世界。”這也反映了一旦“有了我們和他們的區(qū)別,而且時常帶有一定程度的排外主義。文化這時就成為身份的來源,而且火藥味十足”。這使得他者要實現(xiàn)從“我”到“我們”的認同,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就像在《叢林故事》中,一開始狼爸爸不愿收留人類的小孩莫格里,擔心狼群會因為莫格里人的身體外形而不承認其叢林身份。到了故事后面,即使喜歡莫格里的黑豹巴希拉也認為莫格里是人的小娃娃,最后也一定會回到人類中去。這里其實是暗示了巴希拉對莫格里叢林身份的否定。最終,莫格里不得不離開叢林。
這也反映了主流社會排斥他者,“驅(qū)逐任何認定為不純粹和不正常之物,給他們打上恥辱的記號。然而矛盾的是,它還致使差異變得強大,奇異地具有吸引力,這恰恰是由于它被禁止,是禁忌,是對文化秩序的威脅。因而社會上處于邊緣的,通常在符號上是處于中心的”。
吉卜林在身份認同上回歸了自己本來所屬的群體,但又對那片不認同自己的“叢林”依依不舍,在他的作品中沒有刻意去丑化殖民地人民,而是從實際出發(fā)在反映殖民地人民的狀況后提出要去幫助他們的想法。但這種區(qū)分人種優(yōu)劣的高姿態(tài)在后期得到了改善,殖民地也有善良之人。他在觀察了現(xiàn)實生活后提出要讓懂印度文化,真正熱愛印度的人來改造這個國家,而不是要去侵占,他希望通過宗主國的努力,使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得到提高,所以他不同于那些后殖民主義作家,應該適當?shù)卦谡J清這點后將吉卜林從后殖民主義作家的隊伍中拉出來。
“吉卜林對印度事物真正內(nèi)涵的堅實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因此有人甚至認為,這些作品比開掘蘇伊士運河更促進了印度和英國的親密關系?!边@充分肯定了吉卜林小說的現(xiàn)實意義與時代意義,對英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了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江.強制闡釋論[J].文學評論,2014(6).
[2]姚建彬.走向馬克思主義闡釋學:詹姆遜的闡釋學研究[J].北京大學,2013.
[3]宋兆霖主編.諾貝爾文學獎選集(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英]拉迪亞德·吉卜林.基姆[M].李斯等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