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生+王怡然
【摘 要】憑借七月暑期檔票房黑馬《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煎餅俠》、《捉妖記》的熱映,國產(chǎn)電影獲得了超出想象的口碑、票房雙豐收,其中尤以《捉妖記》為代表。這部真人加動畫的特效電影給炎炎夏日的影迷帶來了絲絲涼風,影片中的小妖王胡巴靈動可愛、調(diào)皮純真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本文從多重快感角度對該片進行分析,以分析影片在設定之初,帶給觀眾的多重快感刺激。
【關鍵詞】文本快感;捉妖記;快感生產(chǎn)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161-01
一、情節(jié)快感
電影《捉妖記》取材自《山海經(jīng)》與《聊齋志異》等中國傳統(tǒng)志怪傳奇,展現(xiàn)出奇幻豐富的妖世界和人與妖之間相互融合、相互爭斗的奇異景象?!读凝S志異·宅妖》的主旨里,有著“萬物有靈且美”的說法,雖然表面是鬼怪,但說到底都是情的東西。《捉妖記》中,人妖和諧共處的主題、肉感十足、萌態(tài)十足的動畫小妖以及紅色剪紙的紙片小人形象、從地里冒出來的眾小妖群舞的場面無不受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啟迪,但像《聊齋志異》這樣的小說讀者并未喜歡電影,所以在改編過程中《捉妖記》沒有對志怪小說進行照搬,而是重新詮釋,為更多的受眾群體定制。
二、身體快感——儀式化的人物編碼
(一)妖怪身體快感。形似蘿卜的小妖王“胡巴”刀槍不入、乖巧可愛,一心想吃“胡巴”而變身葛千戶身披五層人皮的妖王渾身長滿蘑菇、欲救“胡巴”的竹高和胖瑩、“胡巴”的女妖母親以及永寧村的眾妖們。許誠毅沒有依照中國傳統(tǒng)的妖魔形象,而是獨辟蹊徑,推出了全新形象。
他的動漫形象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意味,如“胡巴”的形象設計,特別是其六只腳的設計參照了《山海經(jīng)》的故事,《山海經(jīng)》里刻畫的神鳥混沌和尚負都是六足怪獸。其次,該片中的動漫形象在保留了上述基本的中國化概念的同時,刻意繞開了青龍、麒麟、白澤等經(jīng)典鬼怪形象,同時也遠離了成精的動物、異化的美女、不清不楚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等經(jīng)典中國鬼怪形象。
(二)男性/女性身體快感。瘸子男和女漢子的人物設定將傳統(tǒng)夫妻關系進行了對調(diào),尤其是宋天蔭替妖生子的代孕情節(jié),讓奶爸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咿呀學語的小胡巴雖是新一代的妖王,但是影片中小胡巴扮演的是一個沒有性別的孩子、天使角色。就這樣,女主外、男主內(nèi)和沒有性別的胡巴構成了《捉妖記》永寧村中理想的中性家庭。
三、錯位和顛覆——話語快感
《捉妖記》與時下流行的《小時代》、《爸爸去哪了》、《奔跑吧兄弟》大電影的轉(zhuǎn)換模式不同,并非直接由其他媒介衍生而出。在改編過程中,影片重點突出書中內(nèi)容與當下年輕觀眾的相通性,努力迎合他們的觀影習慣,為他們而定制。于是乎,影片在構建“妖”的世界時,在吸收傳統(tǒng)精髓的基礎上,立足于西方萬物平等的普世自然觀。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下,影片設立了人與妖和諧相處的主題,努力表現(xiàn)人與妖本就為這世間共生共存的物種,不存在正邪,只是在進化過程中有了技能高低的區(qū)別。這種不同于傳統(tǒng)的妖世界,以及其所詮釋的萬物平等的普世精神,無疑和當下觀眾的口味是一致的,也體現(xiàn)出了對主體觀眾的定制性。
四、剩余快感——剩余欲望與代理快感
宋天蔭用自己的鮮血哺育胡巴,與胡巴有著血肉關系,希望用自己血肉之軀的痛來馴化胡巴不殺生。在影片的結尾,我們也確實欣喜地看到了胡巴棄兔吃棗的成長,開始期待一代新妖王從此改變。剩余的就是對影片開頭背景交待的剩余欲望。四錢天師與竹高和胖瑩的微妙關系在“捉-逃-捉-救”的過程中達成了相互感化,由捉妖變?yōu)樽o妖的羅鋼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使命,人養(yǎng)妖-妖被感化,妖救人-人被感化??v觀國內(nèi)外動畫,塑造一個非常萌的角色形象幾乎是標配?!冻荜憫?zhàn)隊》中的充氣機器人大白、《神偷奶爸》中的小黃人都是這兩年來大受追捧的對象。同檔期的《大圣歸來》中的江流兒同樣是一個萌孩的形象,這種形象往往在造型設計上是大眼睛、五官柔和,沒有攻擊性的,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認同。
五、視覺快感——窺視的快感和奇觀快感
“胡巴”以一種“代孕”的方式出現(xiàn),一開始就被包裹在生育關系當中。失父、喪父的宋天蔭和霍曉嵐在捉妖的過程中意外地獲得了一種新的父子、母子關系,在這段關系中,他們迅速地由子輩成長為長輩,不可逆轉(zhuǎn)的喪父之痛通過“代孕”胡巴的方式得到些許補償,人妖在異類中的排斥在親情關系當中得到溶解,捉妖轉(zhuǎn)化為養(yǎng)妖、訓妖,通過扮演父母保護兒子的角色來重新體驗父親出走時的心路歷程,通過演繹父親而理解、原諒父親,并卻最終將自己從孤兒的身份和心態(tài)中解脫出來。
參考文獻:
[1]趙衛(wèi)防.《捉妖記》互聯(lián)網(wǎng)新思維與影響新元素[J].當代電影,2015,(08):30-32.
[2]陳琰嬌.《捉妖記》一部保守的理想主義喜劇[J].電影藝術,2015,(09):31-33.
[3]張呈敏.《捉妖記》中胡巴形象的多重主題解析[J].戲劇之家,2015,(08):93-94.
[4]葉珽.《捉妖記》中的虛擬現(xiàn)實與文化觀照[J].戲劇之家,2015,(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