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閱豐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北院 感染科, 上海, 200030)
?
微信平臺互動對慢性乙肝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的影響
胡閱豐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北院 感染科, 上海, 200030)
目的探討微信平臺互動對慢性乙肝患者健康知識的影響。方法將80例慢性乙肝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常規(guī)健康教育基礎上采用微信平臺互動干預,比較2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用藥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行為。結(jié)果觀察組在乙肝臨床表現(xiàn)、飲食、心理、預防、傳播途徑等健康知識得分方面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用藥依從性好于對照組,在癥狀管理實踐、與醫(yī)生溝通、運動鍛煉方面的管理行為好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微信平臺互動能夠增強慢性乙肝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行為,值得推廣。
微信平臺; 互動; 慢性乙肝; 健康知識; 自我管理
中國是乙肝的高發(fā)地區(qū),乙肝病毒攜帶者較多[1]。乙肝的發(fā)展具有不可預測性,不僅危害患者自身的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由于該病具有很高的傳染性,可通過血液途徑、胎源途徑以及性途徑傳播,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影響,已經(jīng)成為突出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健康教育是乙肝綜合防治規(guī)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各項防治措施順利開展的基礎。近年來,隨著網(wǎng)絡通訊的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作為新的信息載體微信給生活和工作帶來方便,在護理干預和醫(yī)院管理中的應用越來越越廣泛。本院2015年8—12月對慢性乙肝患者結(jié)合微信平臺進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80例慢性乙肝患者,納入標準:均符合201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診斷標準;均經(jīng)腹部B超、肝腎功能與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確診;年齡≥18歲;采用抗病毒治療,自愿參與研究;均無精神疾病史或意識障礙病史;擁有智能手機或通訊網(wǎng)絡,能夠使用微信。排除標準:全身生化代謝紊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非感染性發(fā)熱及原因不明發(fā)熱者;甲、丙、丁、戊型等肝炎;精神障礙,嚴重的心理疾病;各種惡性腫瘤者;不能堅持、主動退出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20~73歲,平均(45.5±15.2)歲;病程1~9年,平均(3.5±1.5)年;受教育年限5~14年,平均(8.5±2.4)年。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2~75歲,平均(46.2±14.8)歲;病程1~8年,平均(3.8±1.7)年;受教育年限6~17年,平均(9.2±2.6)年。2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常規(guī)健康教育: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住院期間結(jié)合宣傳資料向患者口頭講解乙肝的常規(guī)知識,包括乙肝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藥物的服用方法、治療原理、不良反應、飲食注意事項、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學的運動、乙肝各項檢查的內(nèi)容及意義、心理疏導等,出院后不進行干預。
1.2.2微信平臺互動: ① 微信圈的建立:通過手機能夠使用網(wǎng)絡及時通訊平臺的功能。沒有微信號的患者幫助其下載微信客戶端,申請微信號,由微信使用較熟練的護士對患者培訓微信的使用功能,包括文字信息、語音信息、圖片信息、視頻信息的接收,確保每一位患者均能熟練掌握微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2]。40名患者共同建立微信群并命名為“天使在行動”。要求每一位患者加入微信圈中,群聊的時候囑患者積極參與。秉承平等責任、自由決策、共享管理、自我管理、繼續(xù)教育等管理理念。同時建立患者的微信管理檔案,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聯(lián)系電話、家庭地址、個性特征、病情等內(nèi)容。② 成立微信管理小組:設置一名高年資護士為微信群群長,推送相關疾病宣教,環(huán)境介紹,醫(yī)生門診時間介紹等。另設置一名高年資護士為輔導員,負責微信群動態(tài)管理,如微信信息傳導的有效性和回復率、微信內(nèi)容的正確性、及時性、避免負面事件的發(fā)生,對發(fā)布與乙肝健康教育內(nèi)容及與患者自身無關內(nèi)容者予以善意提醒等。2位高年資護士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協(xié)調(diào)和表達能力,從事乙肝護理工作>5年,掌握牢固的乙肝知識,能夠熟練掌握微信的使用,每天在線時間>1h。③ 微信知識的編寫與發(fā)送:由科室1名主治醫(yī)師、1名護士長、2名微信高年資管理人員共同編寫乙肝微信平臺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編寫完畢并審核、檢查后在朋友圈以及微信群內(nèi)發(fā)放。微信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配圖片和視頻或語音,力求通俗接近實際?;颊叱鲈汉竺吭露〞r發(fā)放2~3次。微信教育的內(nèi)容涉及乙肝的疾病基礎知識、臨床表現(xiàn)、飲食、心理、預防、傳播途徑、用藥、運動和定期復查[2],全部內(nèi)容發(fā)送完,循環(huán)發(fā)送,反復強化。同時利用微信平自動回復功能,患者根據(jù)需要制定關鍵字,主動向公眾號提取相關信息,滿足需求。微信群群長定期登陸微信查看患者的提問,通過群內(nèi)回復或單獨與患者交流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指導。積極鼓勵患者參與群內(nèi)的討論,讓患者多方位、全面的掌握肝病知識,根據(jù)患者需要制定個體化隨訪日程。
1.3觀察指標
干預3個月后調(diào)查慢性乙肝的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結(jié)合相關文獻[3],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8個方面:臨床表現(xiàn)、飲食、心理、預防、傳播途徑、用藥、運動和定期復查,由經(jīng)過培訓調(diào)查人員指導患者填寫,每個方面包含若干個條目,答對得1分,答錯不得分,最后將每個方面的得分均轉(zhuǎn)換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該方面的健康知識的掌握的情況越好。
用藥依從性:參考Morisky-Green(MG)標準衡量服藥依從性問卷,共包括5個問題,每個問題4個選項,分別為完全做到4分,基本做到3分,偶爾做到2分,根本做不到1分,總分5~20分,得分越高,用藥依從性越好。>16分為用藥一次性佳。
自我管理行為:采用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3個部分,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6個條目)、運動鍛煉(6個條目)、與醫(yī)生溝通(3個條目),共15個條目,總分0~69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行為越好,分數(shù)<42分表明自我管理行為差。
見表1、2。
表1 2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2組患者用藥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行為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健康教育是乙肝防治的基石,對乙肝患者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有效切斷傳染途徑,對于促進其早期康復,改善自身生活質(zhì)量和減少傳染至關重要[4]。在大數(shù)據(jù)的發(fā)展下,微信已經(jīng)成為目前社會應用最廣泛的手段之一,滲透到各行各業(yè)。微信可充分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手段,通過創(chuàng)建微信群與好友進行聯(lián)系,而且具有方便、快捷、不受時間和地點控制的特點[5]。近年來,微信也被應用到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
本研究對40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微信平臺互動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使用微信平臺的患者,乙肝各方面的健康知識掌握好,而且用藥依從性高,自我管理行為好,與傳統(tǒng)健康教育模式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微信平臺集合了圖、文、音、視頻等幾乎所有的受眾接受信息方式,其將一些健康信息制作成flash 動畫形式等,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健康教育文字枯燥難懂、護士水平差異造成講解不清或遺漏等缺點[5],提高了患者的興趣,保證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微信平臺也有效克服了地域、時間的限制,患者只要手機聯(lián)網(wǎng),打開平臺,就能隨時收到信息,使健康教育變得更加直觀和便捷[6]。而且微信平臺兼具互動特性,能夠?qū)崿F(xiàn)消息覆蓋面與效果最大化。通過微信傳送健康知識,患者可以反復瀏覽和學習,學習積極性較強,提高了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李金玲等[7]研究發(fā)現(xiàn),微信平臺干預通過正確詳盡的信息引導和實施監(jiān)督控制,提高了慢性乙肝出院患者的疾病認知,能夠約束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研究[8]報道,慢性乙肝的治療和保健是一個漫長的及必須堅持的過程,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一方面是由于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用藥監(jiān)督。通過使用微信平臺進行健康教育互動,通過群長反復向患者推送、詳細減少乙肝抗病毒和護肝藥物的具體服用方法,強調(diào)不遵醫(yī)囑治療的嚴重患者,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用藥知識,也讓提高了其對用藥的重視性,做到不隨意停藥、不減藥,提高了用藥的依從性[9]。而且微信平臺互動打破了護患之間的隔閡,使得患者之間、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能夠形成良好的關系,患者在抗病治療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專業(yè)人員以及同伴之間的支持和鼓勵,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克服患者心理抑郁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1]申婷, 游晶, 范晶華, 等.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4, 30(3): 339-341.
[2]馬艷霞, 史宇暉, 郭娜娜, 等. 河北省邯鄲市社區(qū)居民乙肝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 中國健康教育, 2011, 27(5): 347-348.
[3]于清, 蔡浩東, 王桂爽, 等. 慢性乙肝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健康教育需求調(diào)查[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2, 18(20): 2400-2404.
[4]劉青, 陳燕. 思維導圖在慢性乙肝患者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5, 6(27): 188-190.
[5]尹麗萍. “微信公眾平臺”在骨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30(4): 372-373.
[6]崔丹. 微信群發(fā)平臺輔助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 中國臨床護理, 2014, 6(4): 338-339.
[7]李金玲, 王莉, 王淑琴, 等. 微信平臺干預護理對慢性肝炎出院病人服藥依從性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 全科護理, 2015, 13(34): 3440-3442.
[8]陳志芹. 56例乙肝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 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 2014, 33(1): 108.
[9]王華芬, 馬燕, 呂敏芳, 等. 網(wǎng)絡互動式健康教育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 2013, 48(2): 163‐165.
The effect of WeChat interactive platform on health knowledg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HU Yuefeng
(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HuashanHospitalAffiliatedtoFudan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eChat interactive platform on health knowledg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A total of 80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WeChat interactive platform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health knowledge mastering,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self management behavior were compared. ResultsHealth knowledge score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et, psychology, preven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Medication compli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nagement behavior in symptom management practic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octor, exercise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WeChat platform interaction can enhance the health knowledg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mprove the patient's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it is worth promoting.
WeChat platform; interaction; chronic hepatitis B; health knowledge; self management
2016-04-10
R 472.1
A
1672-2353(2016)18-080-03DOI: 10.7619/jcmp.20161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