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華
(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南 濮陽 457001)
戴勝群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100)
王坤,李滌淑,胡列俠
(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南 濮陽 457001)
?
窄河道砂體精細描述與挖潛技術
——以文南油田沙二下亞段為例
毛立華
(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南 濮陽 457001)
戴勝群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100)
王坤,李滌淑,胡列俠
(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南 濮陽 457001)
針對文南油田沙二下亞段砂體變化快、微相類型多、河道寬度窄等地質特點,以區(qū)域沉積環(huán)境、沉積相研究為基礎,沉積模式為指導,通過細分研究單元到單砂體,深化沉積微相研究,精細刻畫窄河道砂體,建立窄河道砂體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相對應的合理挖潛模式,形成一套窄河道砂體精細刻畫及剩余油評價技術,掌握油藏儲量動用程度。
沉積微相;窄河道描述;剩余油模式
2.1沉積背景
2.2沉積微相劃分
三角洲前緣亞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外側的向湖方向,處于湖水平面以下,為湖水和河流劇烈交鋒帶,沉積作用活躍,是三角洲砂體的主體??蛇M一步劃分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次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側翼、遠砂壩等沉積微相類型。
2.3沉積微相空間展布及演變規(guī)律
水下分流河道多呈條帶狀、鳥足狀分布,寬度為50~350m(平均100m),長度為400~800m;水下分流次河道多呈不規(guī)則條帶狀、指狀分布,寬度為50~100m,長度為200~500m;水下分流河道側翼多呈裙邊狀圍繞水道砂體分布,寬度為40~350m;遠砂壩多呈片狀分布,面積較大,寬度為150~500m。
利用地質統(tǒng)計學方法,通過對研究區(qū)河道砂體的寬厚比、長寬比、河道主流線及隔夾層等研究,建立連片型河道、孤立型河道寬度、長度與河道砂厚度的關系,指導河道砂精細刻畫。
3.1河道組合模式
根據(jù)淺水三角洲前緣沉積模式,結合現(xiàn)代沉積、野外露頭等資料,確定水下分流河道寬度、厚度等定量參數(shù),建立模式庫,以此為依據(jù),約束同期砂體側向疊置解剖,描述河道砂平面空間展布規(guī)律。研究區(qū)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根據(jù)平面形態(tài)可分為條帶狀、分叉狀、連片狀共3種沉積模式。單一水下分流河道構型分析的對象是連片狀的水下分流河道[1]。
連片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往往由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側向遷移擺動、拼合、切割而成。研究區(qū)為淺水三角洲沉積,水下分流河道多為垂向加積,切割能力和側向遷移擺動能力相對較弱,以多條河道砂體側向拼合接觸為主。根據(jù)側向拼合方式,可將連片狀水下分流河道分為側向拼接和側向疊置2種類型。側向拼接型是由多條水下分流河道拼接形成,側向疊置型則由不同期的河道砂體后期側向切割前期沉積形成[2]。
3.2河道寬厚比
圖1 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寬度和厚度交會圖
為了識別、組合單一水下分流河道邊界,可結合物源方向、砂體厚度趨勢等,確定區(qū)域河道規(guī)模,并通過確定或預測的河道邊界進行相控井位部署以及為措施優(yōu)選提供依據(jù)[3]。筆者主要采用密井區(qū)解剖提取法和河流工程參數(shù)計算法進行單一水下分流河道規(guī)模計算。
河道寬厚比呈現(xiàn)明顯的2種趨勢(如圖1)。一種是寬厚比較大,淺而寬的水下分流河道,稱之為連片性河道,河道砂體厚度為1.2~3.8m,河道寬度為75~270m,寬厚比為62~71;另一種寬厚比較小,相對較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厚度主要為2.0~6.0m,河道寬度為65~180m,寬厚比為30~32(見表1)。
3.3河道長寬比趨勢
隨著砂體厚度的增加,長寬比呈現(xiàn)變大趨勢。其中砂厚為2.0~4.0m,長寬比在2.5~5.3的砂體占儲量基數(shù)的比例較大,為50.4%(見表2)。
3.4河道主流線
利用河道主流線相態(tài),刻畫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展布。平行河道主流線方向砂體厚度一般在4~5m之間,河道邊部砂體厚度在2~3m之間;垂直主河道方向,相帶變化快,河道寬度在100~250m之間,側翼相帶寬度在30~150m之間。
表1 河道砂體參數(shù)表
3.5河道砂體隔夾層
隔夾層類型主要有泥質、鈣質、物性共3類。泥質隔層主要分布在河道側翼、支流間灣,厚度較大,多為0.2~1m,分布穩(wěn)定,阻擋滲流。 物性隔層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疊切部位,表征單砂體內部的韻律層界面,厚度較小,多為0.2~0.5m,延緩滲流速度、改變滲流方向。鈣質隔層主要分布在沉降速度較快的河口壩砂體中,厚度較小(0.2~0.9m),阻滯滲流[4]。
4.1窄河道砂體控制下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
4.1.1水淹特征
窄河道砂體注水方向單一、見效小層少,其水淹特征與常規(guī)水淹特征有較大差別,注水流線主要有常規(guī)紡錘體型和窄砂體指狀流線型2種。
1)常規(guī)紡錘體型當水泡子的波及范圍沒有超出徑向流界線時,其形狀是圓形,一般認為徑向流半徑為30~40m。當水泡子波及范圍超出徑向流界線后,注入水朝著對應油井方向產(chǎn)生指進現(xiàn)象,注入水前緣處于油、水井連線上,水淹形態(tài)呈紡錘體型。
2)窄砂體指狀流線型由于河道砂體窄,注入水沿河道方向向油井方向驅替,產(chǎn)生指進現(xiàn)象,當注水前緣超過油水井連線中點后,至注水前緣突破時,指進現(xiàn)象逐漸加劇,因此,水流線邊緣區(qū)域水淹程度較弱,剩余油富集。
4.1.2剩余油分布特征
平面上,驅替水體從河道中間地帶向邊緣地帶推進。在河道側翼區(qū)域,是相帶轉換的過渡區(qū),砂體被切割,物性由好變差,水驅受效逐漸減弱,容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區(qū),因此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網(wǎng)未控制的窄河道砂體末端、側翼及河道砂體結合處相變部位[5]。
河道砂體橫向井間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砂體的結合部及河道邊緣相對較薄的部位。河道砂體縱向由于多期疊置,頻繁變動,導致砂體內部非均質性強,水驅后層內剩余油分布不均。河道上部往往是水驅難以達到或者弱水洗區(qū),其剩余油儲量豐度往往較可觀;河道中部夾層內含油砂體中原油難以被驅替導致了剩余油的富集;河道底部沖刷構造與泥質沉積體的耦合作用也容易形成剩余油分散區(qū),原因是在儲層微細孔喉中充填的泥質沉積體阻礙或者弱化了水體的驅替作用。
4.2挖潛對策
通過精細地質建模和油藏數(shù)值模擬,結合相控剩余油研究結果,總結出剩余油分布類型模式主要有2類共5種。
4.2.1儲量未動用型
通過窄河道的精細描述,該類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無井控制的窄河道和水驅未達到的窄河道末端部位,剩余油類型為井間未控制主河道剩余油和河道末端剩余油。
1)井間未控制主河道剩余油盡管井網(wǎng)密度較大,但由于河道狹窄,仍有主河道砂體儲量未被控制,該類剩余油挖潛對策主要通過新鉆井提高儲量控制程度,并進行完善注采井網(wǎng)來挖掘剩余油。
2)河道末端剩余油砂體呈孤立條帶狀的單層,井網(wǎng)控制程度較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無井控的孤立砂體、砂體分叉部位、砂體末端尖滅處。挖潛對策主要通過側鉆井提高儲量控制程度,并通過補孔等措施完善注采井網(wǎng),挖掘剩余油。
4.2.2水驅動用程度低型
該類剩余油主要是水驅后形成的剩余油,也是窄河道砂體平面、層內非均質性導致的剩余油,主要為多期河道疊置型、河道水驅流線邊緣型和河道間相變型。
1)多期河道疊置型研究區(qū)厚油層多被若干套隔夾層分隔,形成數(shù)套相互獨立或局部連通的滲流單元。根據(jù)厚層內部隔夾層對儲層分隔的作用程度,將厚油層儲層垂向連通狀況分為完全分隔型、半分隔型和連通型3種。完全分隔型將上下流體完全分隔開,形成相互獨立的滲流單元;半分隔型上下流體存在竄流通道,影響局部流體運動;連通型則是由于隔夾層分布不穩(wěn)定,未形成穩(wěn)定分隔作用,上下儲層形成連通體[6]。
在3種隔夾層發(fā)育模式下,流體運動及剩余油富集狀況有明顯差異。完全分隔型儲層各滲流單元之間互不影響,剩余油富集程度受控于層間干擾程度;半分隔型儲層在上、下滲流單元連通處頂部剩余油相對富集,底部一般不能形成剩余油富集,在隔夾層分隔處則可能形成底部滲流單元剩余油富集;連通型儲層由于隔夾層基本以夾層形式存在,厚層整體為一個滲流單元,故剩余油受控于厚層層內韻律性,一般在厚層頂部相對富集。
挖潛方式主要有利用夾層進行選擇性射孔;利用較穩(wěn)定的夾層,局部細分層系,減弱層內干擾;利用夾層封堵高含水層,解放中低滲透段潛力;實施調驅措施。在無夾層的厚油層中,特高含水期實施調堵措施可有利于提高動用程度,即通過降低注水井高滲透部位吸水量、減少采油井高滲透部位產(chǎn)液量的方式來達到啟動低滲部位的目的,現(xiàn)場通常是注水井調剖(驅)、油井化學堵水,調、堵措施一起配套實施效果更好。針對該類厚油層不僅要強化層內細分監(jiān)測,同時還要強化微觀剩余油研究,探索有效調驅和化學堵水技術,進一步提高縱向波及厚度和驅油效率。
2) 河道水驅流線邊緣型砂體連片分布的單層、井網(wǎng)控制程度的區(qū)域,剩余油受油藏非均質性影響大,主要富集在砂體邊部、主流線之外的邊緣部位,斷層遮擋區(qū)、連片砂體向外延伸的條帶狀砂體區(qū)、局部構造高部位、物性較差沉積相帶。主要對策是通過細分層段縮小層間級差,通過注采調整改變注水主流線方向來挖潛。
3) 河道間相變型對于河道儲層,主流線部位物性好,易形成優(yōu)勢通道,水淹程度高,河道間為注水波及較弱區(qū)域,也是壓力場較低區(qū)域,剩余油富集于河道間物性較差相帶。該類剩余油挖潛主要利用老井側鉆、壓裂引效、補孔,在井網(wǎng)部署上盡量采用河道注側翼采。
在淺水三角洲現(xiàn)代沉積模式指導下,利用窄河道砂體的特征參數(shù)(寬厚比、長寬比、主流線等)精細相控窄河道砂體刻畫,是窄河道砂體描述的技術基礎,基于窄河道砂體展布特征建立了5種剩余油挖潛模式,為同類型油藏挖潛提供參考,并展示出廣闊的前景。
[1]孫廷彬,林承焰,田敏.窄薄砂體儲層構型特征及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J]. 礦物巖石, 2013, 33(2):94~101.
[2]印森林,陳恭洋,戴春明.河口壩內部儲層構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大港油田棗南斷塊長軸緩坡辮狀河三角洲為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5,36(4):630~639.
[3]孫廷彬,國殿斌,李中超,等.鄱陽湖淺水三角洲分支河道分布特征[J] .巖性油氣藏,2015,27(5):144~148.
[4]毛立華,趙良金,李中超,等.濮城油田沙河街組辮狀河三角洲儲層隔夾層研究[J] .斷塊油氣田,2008,15(6):21~24.
[5]王連雨.曲流河砂體內部構形識別和剩余油預測技術[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0,29 (3):64~67.
[6]林承焰,余成林,董春梅,等.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J].石油學報,2011,32(5):829~835.
[編輯]鄧磊
2016-02-10
毛立華(1962-),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油田開發(fā)方面的研究工作,maolihua168@sina.com。
TE121.3
A
1673-1409(2016)29-0009-04
[引著格式]毛立華,戴勝群,王坤,等.窄河道砂體精細描述與挖潛技術[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2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