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祁連山北緣老君廟沖斷帶構造幾何學特征及演化

      2016-10-25 08:05:32肖毓祥杜文博張波張進江侯秀林王巍何欣李曉軍陰從元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年5期
      關鍵詞:逆沖祁連山褶皺

      肖毓祥杜文博張波張進江侯秀林王巍何欣李曉軍陰從元

      ?

      祁連山北緣老君廟沖斷帶構造幾何學特征及演化

      肖毓祥1,2杜文博1張波3,?張進江3侯秀林2王巍1何欣2李曉軍1陰從元3

      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玉門油田分公司, 酒泉735019; 2.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北京100083; 3.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北京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geozhangbo@pku.edu.cn

      基于老君廟構造帶三維地震資料, 結合以往研究成果, 分析祁連山北緣西段老君廟帶的構造幾何特征及構造演化。得到以下認識: 老君廟沖斷帶具有雙層結構, 包括淺部的三角剪切型褶皺-沖斷構造以及沖斷帶層下盤隱伏的逆沖構造楔體; 該沖斷帶自東向西與北東-南西走向的 134 斷裂鏈接, 形成統(tǒng)一的“134-老君廟彎曲斷裂”體系, 其后緣為134走滑兼逆沖性質的調節(jié)斷裂, 前鋒為廟北三角剪切型褶皺-沖斷系; “134-老君廟-青頭山”斷裂圍限的上盤逆沖巖片向前陸方向擴張, 導致平行沖斷帶近東西向的擠壓調節(jié)變形, 引起淺部新生代地層發(fā)生近南北走向的褶皺變形。

      祁連山北緣沖斷帶; 老君廟背斜; 三角剪切型褶皺; 沖斷; 構造楔體; 斷裂鏈接

      前陸褶皺?逆沖帶構造樣式及其油氣富集規(guī)律是當前國內外聚焦的研究熱點。我國西部地區(qū)前陸逆沖帶油氣勘探已取得重大進展, 如在庫車坳陷的天山山前沖斷帶發(fā)現(xiàn)克拉2大氣田、迪那 1 和迪那2 氣田, 在祁連山山前逆沖帶酒西盆地青西坳陷中發(fā)現(xiàn)青西油田, 在上揚子北緣地區(qū)山前沖斷帶中發(fā)現(xiàn)孝泉-合興場等十幾個氣田等, 顯示前陸逆沖構造系統(tǒng)具有廣闊的油氣勘探前景。

      祁連山北緣沖斷帶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 是新生代高原生長的重要邊界和記錄。祁連山北緣發(fā)育北西-南東走向的河西走廊前陸盆地群, 其中酒西盆地位于沖斷系西段北側, 向西終止于阿爾金走滑斷裂帶。祁連山北緣沖斷體系的逆沖變形進入酒西盆地內部, 導致盆地新生代地層卷入變形, 形成盆地內部北西-南東走向的褶皺?沖斷體系——老君廟、石油溝、石油河構造帶, 是祁連山北緣沖斷帶西段重要的油氣富集區(qū)[1-3]。

      對祁連山北緣沖斷帶西段老君廟構造帶的構造樣式及其構造演化爭議很大。該區(qū)域早白堊世發(fā)生強烈的伸展斷陷, 新生代經歷坳陷沉積, 晚新生代以來遭受祁連山北緣逆沖體系北東向的逆沖推覆作用, 進入陸內前陸盆地演化階段[4-6]。本研究聚焦于酒西盆地老君廟構造, 通過對新三維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 揭示老君廟構造帶主控斷裂的三維幾何特征、斷層屬性、沖斷巖席橫向構造變形分布特征及構造演化。

      1 祁連山北緣構造特征

      祁連山北緣沖斷帶(山前)是北祁連造山帶新生代向河西走廊盆地群逆沖推覆構造體系, 北界為龍首山斷裂, 東界為同心?固原斷裂與華北板塊相隔, 西緣以阿爾金走滑斷裂與塔里木板塊相連[4,7-9], 著名的老君廟構造及石油溝構造就位于祁連山北緣沖斷帶[2-3]。新近的深部大地電磁測深結構解釋認為, 北祁連山逆沖體系總體上呈 NWW 向展布, 向南以沖斷帶根部斷層為界深入北祁連山內部, 向北以沖斷帶前鋒逆沖到酒西盆地腹部, 東西長 1000 km, 南北寬 15~80 km, 大地電磁測深結構剖面也顯示, 北祁連斷裂自深部向淺部逆沖在河西走廊中?新生代沉積物之上[10], 北祁連山根深度超過 50 km, 且河西走廊盆地群之下存在低導電率區(qū)域。

      王洪潛[11]基于地震資料, 認為祁連山之下至少隱伏 15 km 左右的中新生代地層。黃華芳等[12]通過對酒西坳陷南緣推覆構造的地質構造特征、古地磁特征、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征分析, 推測北祁連山向北推覆開始于二疊紀, 至今向北的推覆距離達200 km, 其中侏羅紀后的推覆距離為100 km左右, 并指出推覆構造對酒西坳陷的盆地范圍、基底形態(tài)、沉積物類型、有機質演化及油氣賦存條件等均有明顯控制作用。馮益民[13]則認為大規(guī)模推覆體的形成不可能早于三疊紀末期, 推覆變形持續(xù)到侏羅紀末, 向北的推覆距離最大為50 km。

      最近的研究及我們初步的野外勘查工作表明, 北祁連沖斷帶向河西走廊盆地群的逆沖擠壓變形主要發(fā)生在晚新生代, 這一變形時間和事件與青藏高原北緣地區(qū)新生代隆升、擠壓變形的時間基本上吻合[2,3,6,14]。趙賢正等[15]和陸潔民等[16]通過對酒西地區(qū)古流向分析和重礦物分析, 認為北祁連山在白楊河組(E3b)沉積時期開始隆升變形,且北祁連山在新近紀開始由南向北沖斷。Liu 等[17]和方小敏等[5]通過對祁連山北緣老君廟背斜新生代的磁性地層年齡、構造不整合面和逆沖斷裂發(fā)育分析, 推斷酒泉盆地南緣與祁連山沖斷有關的背斜開始形成時間略微早于8.3 Ma, 大致為9.0 Ma, 北祁連山即在該時期(或至少不晚于該時期)開始向北沖斷變形。陳柏林等[18]認為祁連山沖斷以“前展式”向北擴張, 變形年代向北變新, 并持續(xù)到第四紀??梢? 北祁連沖斷帶晚新生代以來經歷了強烈的構造擠壓, 這些擠壓變形在盆地內發(fā)生普遍的逆沖推覆和疊瓦構造, 導致新生代沉積物卷入變形。

      根據沖斷帶理論模式, 程曉敢[19]和楊樹鋒等[3]提出祁連山北緣沖斷帶存在原地沖斷系統(tǒng)、近距離沖斷系統(tǒng)和遠距離沖斷系統(tǒng), 其中原地沖斷系統(tǒng)又可劃分為原地隱伏沖斷系統(tǒng)和原地顯露沖斷系統(tǒng)。酒泉盆地南緣的沖斷帶己證實至少存在 3 個滑脫面, 由南而北產生收縮變形的薄皮沖斷系統(tǒng), 沖斷體系北東向的沖斷推覆距離超過 50 km, 沖斷帶表現(xiàn)為“前展式”變形特征[3], 后續(xù)的多期活動一直持續(xù)至第四紀, 甚至至今尚處于活動期[2,5-6,18,20]。一些研究也表明, 北祁連逆沖系統(tǒng)和酒西前陸沖斷帶垂向分層, 橫向構造特征主要為拆離滑脫、斷層傳播褶皺和斷層突破[2-3,21-23]。

      2 老君廟構造帶結構特征

      老君廟構造帶位于祁連山北緣逆沖斷裂的北東前陸盆地區(qū)內, 總體上呈北西-南東走向, 西緣與北東走向的 134 隱伏走滑斷裂鏈接, 向北東逐漸過渡為北西-南東走向, 南側以祁連山北緣逆沖推覆斷層為界, 東端被 NNE-SSW 走向的青頭山走滑斷層截切, 向東可能至嘉峪關隆起南緣(圖 1)?;诘乇沓雎缎螒B(tài)、三維地震剖面解釋及鉆井揭示的地層對比, 老君廟構造帶整體構造樣式為三角剪切型斷層傳播褶皺, 并遭受晚期(第四紀以來)沖斷改造。

      為了確定老君廟沖斷帶剖面結構的空間變化, 分別選擇老君廟沖斷帶東、中、西 3 個地段的代表性三維地震剖面, 對其構造變形進行分析和解釋。

      2.1 沖斷帶中段

      沖斷帶中段主要位于弓形山地區(qū), 在三維地震剖面上可以清晰地觀測到上下結構的顯著差異: 深部表現(xiàn)為一個明顯的低幅背形結構(圖 2(a)), 背形內部楔體結構明顯(圖 2(b)~(d))。上構造層也存在兩種結構差異, 即強烈不對稱背斜區(qū)和強烈變形區(qū), 強烈構造變形區(qū)內存在地層倒轉和向斜構造, 強烈構造帶內地層的倒轉導致地震信號模糊(圖 2(a)~ (c))。在橫跨老君廟構造帶中部位置的所有地震剖面上, 均可見到類似的剖面結構特征, 指示老君廟構造帶中部具有斷層傳播褶皺特點。斷層前緣變形地層存在倒轉、向斜等構造, 表明斷層傳播前緣經歷過三角剪切變形(圖 2(d)), 最終應變積累發(fā)生斷層突破與沖斷[24], 在三角變形帶內形成與褶皺變形有關的 3 組沖斷層(圖 2(b)~(c))。沖斷帶上盤白楊河組地層及以上年輕沉積地層基本上響應上盤不對稱背斜構造, 沖斷層下盤北東側沉積地層(白楊河組至現(xiàn)今地層)亦形成微弱的向斜結構, 表明中部沖斷層構造形成時代非常年輕。

      沖斷層下盤深部的“背形結構”總體上呈現(xiàn)向北東前陸方向的構造楔體形態(tài)(圖 2(b)~(d)), 楔體內地層發(fā)生重復和加厚, 導致頂部形成低緩背斜(圖2(d))。該構造楔體底板滑動面幾乎與地層平行, 可能為古生界內部石炭系?二疊系的滑脫層面, 楊樹鋒等[3]推測該滑脫層為石炭系太原組的黑色頁巖和煤系, 或二疊系大黃溝組的灰綠色頁巖。

      在老君廟構造帶中段, 上構造層為沖斷結構, 引起地層垂向抬升; 下構造層表現(xiàn)為局部地層重復與滑脫。上部三角剪切型斷層傳播褶皺結構與深部逆沖構造楔體共同構成老君廟構造帶中段的典型樣式(圖 2(d)), 沖斷層與構造楔體共同起源于深部石炭系?二疊系頁巖滑脫層面。

      2.2 沖斷帶東段

      老君廟構造帶東段上下結構差異依然明顯。下部構造層總體結構為低緩背斜形態(tài), 內部存在地層的有限重復, 呈典型的構造楔, 并引起上部地層低緩褶皺。上構造層為沖斷構造, 且沖斷帶上盤背斜頂面平緩, 變形主要集中于三角剪切變形帶內, 我們認為存在 2 或 3 條沖斷層, 使得三角變形帶遭受破壞, 夾持在沖斷層之間的斷夾塊內地震波信息模糊, 局部仍可識別出陡變的地層, 表明地層在該處強烈倒轉或呈陡立狀態(tài), 隱約可識別出斷夾塊內部存在向斜構造(圖 3)。在東端 L1096 地震剖面中, 上構造層可識別出 3 條沖斷層, 且后緣沖斷層存在向上分支現(xiàn)象, 深部為構造楔形體(圖3(a))。

      2.3 沖斷帶西段

      老君廟構造帶的西段位于134斷裂與廟北斷裂過渡區(qū)域(圖 1), 在北東-南西向的地震剖面上, 構造帶內的斷裂結構為陡立或完全直立, 斷裂面平行或分支向上傳播, 呈現(xiàn)花狀幾何特征, 東南盤強烈抬升, 高出北西盤對應的地層(圖 4), 斷裂兩側地層雖然存在顯著高程差, 但地震反射界面指示的地層則表現(xiàn)為平緩或微弱褶皺。這些幾何學特點表明老君廟西段與 134 斷裂交匯位置為走滑斷裂, 且西南盤整體抬升, 逆沖分量相對較弱(圖 4)。以往研究普遍認為 134 斷裂為本區(qū)一條走滑性質的調節(jié)斷裂或撕裂斷裂, 但老君廟構造帶西段位于134斷裂交匯位置, 我們認為老君廟逆沖斷裂向西逐漸過渡為走滑性質的134斷裂。

      2.4 老君廟沖斷帶構造樣式及差異性分析

      就區(qū)域構造而言, 老君廟構造帶為祁連山北緣沖斷體系向酒西盆地逆沖的前鋒。該沖斷體系前緣剖面上總體表現(xiàn)為三角剪切型的斷層傳播褶皺構造樣式, 且遭受后期褶皺相關斷層的高角度沖斷改造。沿走向, 該沖斷帶東段上盤褶皺相對寬緩, 向中段逐漸過渡為單斜、緊閉褶皺。再向西, 斷層轉變?yōu)榫哂凶呋婺鏇_性質、最終過渡為陡立的走滑斷裂(即134斷裂)。

      上述剖面結構及沿走向的結構變化表明, 老君廟沖斷帶與其西側翼的 134 斷裂在深部可能為同一條斷裂體系, 即北東-南西走向的 134 走滑調節(jié)斷裂逐漸過渡為 NEE 走向走滑兼逆沖斷裂, 最終轉變?yōu)楸蔽?南東走向的逆沖前鋒(圖 5); 134 斷裂與老君廟斷裂組成統(tǒng)一的斷裂帶, 并與青頭山斷裂圍限的塊體構成一個獨立的沖斷上盤巖片。

      3 老君廟構造帶東西向調節(jié)擠壓變形

      根據1:20萬地質圖分析, 深部隱伏的134斷裂在地表露頭表現(xiàn)為北東-南西走向的左旋走滑斷裂, 切割北祁連山古生界(圖 1), 結合老君廟構造帶沖斷體系沿走向的結構變化, 推測老君廟構造帶沖斷帶與134斷裂是同一條斷裂體系。134斷裂在西側主要表現(xiàn)為斜斷坡性質, 其后緣靠近造山帶表現(xiàn)為走滑剪切性質, 向 NNE 前陸方向逐漸過渡為走滑兼逆沖, 且逆沖前鋒逐漸過渡為前斷坡, 以三角剪切型沖斷系向前陸方向推進(圖 6)。

      對老君廟逆沖前鋒?134 斷裂?青頭山斷裂圍限的沖斷巖片進行分析, 發(fā)現(xiàn)在老君廟構造帶內不僅存在北西-南東走向的沖斷體系, 還存在近南北走向的寬緩褶皺, 褶皺軸跡與沖斷帶走向近垂直(圖5)。近南北走向的褶皺構造中, 卷入變形的地層主要為中生界及其以上的新生界, 褶皺南端寬緩, 向北逐漸變得緊閉(圖 5)。這些褶皺變形幾何特征一方面暗示統(tǒng)一的134?老君廟斷裂體系的存在, 另一方面也表明 134?老君廟?青頭山斷裂體系圍限的上盤巖片向北逆沖過程中產生近東西向擠壓變形。

      在橫跨石油溝?老君廟?青西坳陷的三維地震剖面(圖 6 和 7)上, 近東西向的收縮變形形成跨越本區(qū)的“三隆兩坳”格局, 即老君廟背斜、石油溝背斜、青西反轉背斜區(qū)以及兩個向斜坳陷(圖 6)。在134 斷裂上盤, 地層發(fā)生強烈的褶皺與逆沖疊置, 廟北Ⅰ、Ⅱ、Ⅲ號斷裂的斷裂面也發(fā)生彎曲變形(圖 6)。廟北斷裂沖斷巖片向北的逆沖導致南盤地層多次重復, 顯示南盤地層增厚、抬升及剝蝕。134 斷裂表現(xiàn)為向西逆沖在青西反轉構造之上, 局部地區(qū)突破白楊河組地層(圖 6)。134 斷裂上盤的地層強烈增厚和抬升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其一為東西向的收縮變形導致的背斜構造, 其二為老君廟逆沖巖片向北東方向的逆沖導致沖斷巖片的重復(圖 6 和 7)。最顯著的證據是在 134 斷裂的上盤可以觀察到廟北Ⅰ、Ⅱ、Ⅲ號斷裂的斷裂面與地層發(fā)生同步褶皺變形, 這 3 條沖斷巖席導致上盤地層重復(圖 6)。

      東西向的收縮變形跨越134斷裂后進入青西坳陷, 并導致青西坳陷淺部白楊河組地層及其以上地層發(fā)生明顯褶皺變形, 白楊河組地層發(fā)生同步褶皺變形(圖6和7)。由于134斷裂和509斷裂之間志留系古隆起的阻擋效應[22], 以及東西向調節(jié)擠壓變形應變量的限制, 我們認為東西向調節(jié)擠壓應變只發(fā)生在白楊河組及其以上地層。

      從后緣造山帶向前陸方向, 134?老君廟沖斷帶系統(tǒng)及青頭山調節(jié)斷裂組成一個南寬北窄的逆沖巖席(圖8)。在后緣靠近造山帶方向, 134斷裂主要表現(xiàn)為走滑特征, 向北逐漸過渡為斜斷坡, 斷裂表現(xiàn)為左旋走滑兼南盤的逆沖(圖 8(a)和(b)), 斷面東傾, 向北逐漸過渡為南傾(圖 8)。這種斷面幾何的空間變化導致 134?老君廟斷裂體系上盤地層(尤其是中生界及其上覆新生界地層)不但經歷自南向北的逆沖體系的褶皺?沖斷改造, 同期也發(fā)生近東西向的收縮應變, 形成近南北走向的背斜?向斜, 且應變量表現(xiàn)為南強北弱, 進而導致褶皺向北東方向逐漸變得緊閉(圖8(c))。

      上述斷裂空間結構分析表明, 老君廟沖斷帶上盤巖片不但發(fā)生強烈的沖斷構造變形, 而且發(fā)生垂直沖斷帶近南北走向的寬緩褶皺變形, 對沖斷層上盤巖席淺部新生代地層產生構造疊加??傊? 老君廟構造帶內同期發(fā)育兩組構造: 北西-南東走向的三角剪切型沖斷體系和近南北走向的褶皺體系。

      4 134-老君廟斷裂體系三維結構

      基于上述對青西?老君廟構造帶三維地震剖面的構造解釋, 我們認為在平面上, 134 走滑斷裂表現(xiàn)為構造調節(jié)邊界, 向北東方向延伸, 并入老君廟沖斷體系; 134調節(jié)斷裂以西為窟窿山?柳溝莊基底卷入型逆沖體系, 以東為老君廟三角剪切型褶皺?沖斷體系。在三維空間上, 134?老君廟斷裂體系結構如圖9所示。

      以往對老君廟構造帶西緣 134 斷裂的構造解釋中, 普遍認為 134 斷裂為撕裂型走滑斷裂, 調節(jié)山前逆沖褶皺體系向北的差異位移。從 134 斷裂在地表的走向及地震剖面解釋結果來看, 用簡單撕裂型走滑調節(jié)斷裂很難解釋區(qū)內老君廟構造帶內的一些構造現(xiàn)象: 1) 與老君廟沖斷帶近垂直的南北向褶皺; 2) 134 斷裂在靠近逆沖前鋒位置表現(xiàn)出強烈逆沖; 3) 134 斷裂東南盤表現(xiàn)出地層整體抬升; 4) 134 斷裂東南盤地層的多次重復效應; 5) 134 斷裂東南盤內斷裂面發(fā)生的褶皺變形。

      因此, 我們認為, 134斷裂與老君廟沖斷帶為統(tǒng)一的斷裂體系(圖 9), 該體系由造山帶向盆地方向發(fā)生走向彎曲, 斷裂面靠近造山帶處為陡立、正花狀(側翼), 向盆地方向斷面逐漸過渡為東南傾(傾斜翼), 最終過渡為東西走向南傾沖斷體系(前鋒)。這種彎曲的斷面幾何引發(fā)老君廟沖斷巖席上盤地層在向北逆沖過程中變形空間的逐漸變小, 導致垂直逆沖方向(東西向)的收縮應變。這種由逆沖巖片向北逆沖及變形空間變小引起的收縮應變又反作用于逆沖巖片上, 進而導致逆沖巖片和逆沖斷面的褶皺變形。因此, 在東西向地震剖面上可以觀測到地層褶皺、地層重復、廟北斷層的斷面彎曲變形, 以及廟北斷裂與 134 斷層相互交切等現(xiàn)象。在更大的區(qū)域, 如青西?老君廟?石油溝帶, 東西向的收縮應變也導致白楊河組及其以上地層褶皺變形。

      5 老君廟三角剪切型褶皺?沖斷帶構造演化

      斷層傳播褶皺作為褶皺沖斷帶內重要的構造樣式, 其基本特征如下: 1) 形態(tài)不對稱, 前翼陡、窄, 后翼寬、緩; 2) 向斜“固定”在斷層端點處; 3) 隨深度加大, 褶皺越來越緊閉; 4) 背斜軸面的分叉點與斷層端點在同一地層面上; 5) 背斜軸面在斷面上的終止點與斷層轉折點之間的距離即為斷層的傾向滑動量, 斷層滑動量向上減小。

      隨著斷層傳播褶皺在地表和地震剖面上的大量解釋與識別, 以及物理模擬實驗結果的佐證, 一些新的構造現(xiàn)象和觀測結果[1,25-28]引起人們的重視: 1) 斷層下盤的向斜與斷層上盤的背斜常成對出現(xiàn), 斷層切過它們的共同翼; 2) 前翼地層存在加厚或減薄現(xiàn)象; 3) 褶皺前翼地層普遍發(fā)生旋轉, 即靠近斷層端點處地層變陡, 而向上地層變緩; 4) 前翼地層變形強烈, 例如在前翼廣泛發(fā)育指向前陸的剪切, 顯示構造變形復雜, 呈現(xiàn)非均一變形特點??梢灶A見, 三角剪切模式為解釋沖斷帶內褶皺地層增厚、地層倒轉以及三角形變形帶等特征提供了幾何學支持。

      基于三維地震剖面的構造解釋, 發(fā)現(xiàn)老君廟構造帶西段表現(xiàn)為走滑兼逆沖構造, 中段和東段表現(xiàn)為典型三角剪切型褶皺?沖斷結構, 且中段背斜結構表現(xiàn)為單斜, 具強烈不對稱性, 東段的上盤褶皺平緩, 表現(xiàn)為箱狀幾何特征, 逆沖斷裂面則表現(xiàn)為自深部向淺部逐漸變陡。這些結構特征與 Branden-burg[29]對三角剪切型斷層傳播褶皺的幾何學數值模擬結果基本上一致(圖 10)。傾角為 30°的逆沖斷裂向上傳播, 首先在斷裂上盤形成寬緩的三角形褶皺變形區(qū)(第一階段, 圖 10(a)), 隨著斷層向地表不斷突破, 斷層傾角逐漸變大, 上盤逐漸形成單斜結構,下盤形成單向斜, 距離斷層面越近, 背斜的不對稱性越強烈(第二階段, 圖 10(a))。隨著應變逐漸增大, 斷層向上突破(圖 10(b)), 傾角逐漸變大, 上盤形成典型的箱狀褶皺(斷面主要沿褶皺樞紐突破), 頂面平緩(第三階段, 圖 10(a))。這些結構特征在老君廟構造帶前緣褶皺中均有保留。

      6 結論

      基于對祁連山北緣老君廟沖斷帶三維地震的構造解釋,總結該沖斷帶構造特征如下。

      1) 134?老君廟斷裂為統(tǒng)一的斷層, 其后緣以走滑調節(jié)為主, 前鋒為褶皺?沖斷系, 是本區(qū)重要的構造邊界。

      2) 老君廟構造帶為“雙層結構”, 淺部為三角剪切型褶皺?沖斷構造, 沖斷帶下盤深部發(fā)育向前陸方向的逆沖構造楔體。

      3) “134?老君廟?青頭山”斷裂圍限的上盤巖片向前陸強烈沖斷, 導致平行沖斷帶近東西方向的擠壓調節(jié)變形, 引起淺部新生代地層形成近南北走向的褶皺變形。老君廟沖斷巖片的上盤同期發(fā)育兩組構造: 北西-南東走向的三角剪切型沖斷體系和近南北走向的褶皺體系。

      4) 三角剪切型褶皺?沖斷演化模式暗示, 老君廟構造帶先期曾形成過統(tǒng)一的背斜構造, 后期經歷沖斷改造。

      參考文獻

      [1]何登發(fā), 賈承造. 沖斷構造與油氣聚集.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05, 32(2): 55?62

      [2]陳漢林, 楊樹鋒, 肖安成, 等. 酒泉盆地南緣新生代沖斷帶的變形特征和變形時間.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06, 27(4): 488?494

      [3]楊樹鋒, 陳漢林, 程曉敢, 等. 祁連山北緣沖斷帶的特征與空間變化規(guī)律. 地學前緣, 2007, 14(5): 211?221

      [4]肖序常, 陳國銘, 朱志直. 祁連山古蛇綠巖帶的地質構造意義. 地質學報, 1978, 52(4): 281?295

      [5]方小敏, 趙志軍, 李吉均, 等. 祁連山北緣老君廟背斜晚新生代磁性地層與高原北部隆升. 中國科學: D輯, 2004, 34(2): 97?106

      [6]萬景林, 鄭文俊, 鄭德文, 等. 祁連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活動的低溫熱年代學證據. 地球化學, 2010, 39(5): 439?446

      [7]張旗, 王焰, 錢青. 北祁連早古生代洋盆是裂陷槽還是大洋盆: 與葛肖虹討論. 地質科學, 2000, 35 (1): 121?128

      [8]Xiao W J, Windley B F, Yong Y, et al. Early Paleozoic to Devonian multiple-accretionary modelfor the Qilian Shan, NW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9, 35: 323?333

      [9]Song S G, Niu Y L, Su L, et al. Tectonics of the North Qilian orogeny, NW China. Gondwana Research, 2012, 23(4): 1378?1401

      [10]Xiao Q B, Zhang J, Wang J, et al. Electrical resistivity structures betwee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and Beishan Block, NW China,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012, 200/201: 92?104

      [11]王洪潛. 酒泉盆地構造特征及找油方向.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1993, 20(增刊1): 15?19

      [12]黃華芳, 彭作林, 盧偉, 等. 酒西盆地、酒東盆地第三系磁性地層的劃分與對比. 甘肅地質學報, 1993, 2(1): 6?16

      [13]馮益民. 北祁連造山帶西段的外來移置體. 地質論評, 1998, 44(4): 365?371

      [14]張培震, 張會平, 鄭文俊, 等. 東亞大陸新生代構造演化. 地震地質, 2014, 36(4): 574?582

      [15]趙賢正, 夏義平, 潘良云, 等. 酒泉盆地南緣山前沖斷帶構造特征與油氣勘探方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22?227

      [16]陸潔民, 郭召杰, 趙澤輝, 等. 新生代酒西盆地沉積特征及其與祁連山隆升關系的研究. 高校地質學報, 2004, 10(1): 50?61

      [17]Liu D L, Fang X M, Song C, et al. Stratigraphic and paleomagnetic evidence of mid-Pleistocene rapid deformation and uplift of the NE Tibetan Plateau. Tectonophysics, 2010, 486: 108?119

      [18]陳柏林, 王春宇, 崔玲玲, 等. 祁連山北緣?河西走廊西段晚新生代逆沖推覆斷裂發(fā)育模式. 地學前緣, 2008, 15(6): 260?277

      [19]程曉敢. 祁連山北緣沖斷帶構造特征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學, 2006

      [20]Tapponnier P, Xu Z Q, Roger F, et al. Oblique stepwis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Tibet Plateau. Science, 2001, 294: 1671?1677

      [21]陳杰, 盧演鑄. 中國西部前陸盆地生長不整合、生長地層與構造變形.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407?421

      [22]李明杰. 酒泉盆地構造特征與油氣勘探[D].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2006

      [23]胡文瑞, 何欣, 穆朗楓, 等. 酒西盆地構造變形特征及斷層相關褶皺形成機理. 新疆石油地質, 2014, 35(3): 253?258

      [24]Mitra S. Structural models of faulted detachment folds. AAPG Bulletin, 2002, 86(9): 1673?1694

      [25]Erslev E A. Trishear fault-propagation folding. Geo-logy, 1991, 19: 617?620

      [26]Hardy S, Ford M. Numerical modeling of trishear fault propagation folding. Tectonics, 1997, 16: 841? 854

      [27]Allmendinger R W. Inverse and forward numerical modeling of trishear fault propagation folds. Tecto-nics, 1998, 17(4): 640?656

      [28]Johnson K M, Johnson AM. Mechanical models of trishear-like fold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02, 24: 277?287

      [29]Brandenburg J P. Trishear for curved fault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3, 53: 80?94

      Geometr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aojunmiao Break-Thrust Belt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lian Mountain

      XIAO Yuxiang1,2, DU Wenbo1, ZHANG Bo3,?, ZHANG Jinjiang3, HOU Xiulin2, WANG Wei1, HE Xin2, LI Xiaojun1, YIN Congyuan3

      1.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Yumen Oilfield of CNPC, Jiuquan 735019; 2.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NPC, Beijing 100083; 3. The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 (MOE),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geozhangbo@pku.edu.cn

      On the base of the 3D seismic profile interpret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findings, geometr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across and along the Laojunmiao break-thrust belt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ern Qilian belt are deciphered. The Laojunmiao belt is a bi-layer thrust system, consisting of a trishear fault-propagation fold system in the upper part, wedge-shaped thrust in the lower part. The Laojunmiao thrust system is linked with the NE-SW striking-slip 134 fault in the western segment, which forms a unified system of fracture on the Laojunmiao belt. Thrusting sheet above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134-Laojunmiao fault system is folded under nearly E-S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which results in the N-S striking folding to superpose on the Cenozoic bedding.

      Northern Qilian thrust belt; Laojunmiao anticline; tri-shearing fold; thrust; wedge-shaped thrust; fault linkage

      10.13209/j.0479-8023.2016.054

      P542

      2015-09-19;

      2015-12-02; 網絡出版日期: 2016-09-01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專項(2013E-3304)資助

      猜你喜歡
      逆沖祁連山褶皺
      圖志
      發(fā)展(2024年1期)2024-04-25 03:45:30
      祁連山下
      淮南煤田逆沖推覆構造對煤與瓦斯突出的影響分析
      動漫人物衣服褶皺的畫法(1)
      一點褶皺
      Coco薇(2017年6期)2017-06-24 23:08:56
      逆沖推覆與重力滑動構造理論在煤田地質勘探中的應用研究
      地球(2016年9期)2016-04-14 20:45:27
      祁連山草原:如夢如幻近高天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6
      祁連山
      黃河之聲(2016年20期)2016-02-21 11:55:33
      復雜褶皺構造分析與找煤
      夢幻褶皺
      Coco薇(2015年7期)2015-08-13 22:33:38
      定州市| 龙井市| 白玉县| 南安市| 江阴市| 辛集市| 沁源县| 博乐市| 凤台县| 龙江县| 南阳市| 扶风县| 榆中县| 溧水县| 苗栗市| 麻江县| 渭源县| 大化| 平遥县| 宝兴县| 泸定县| 和平区| 黔东| 沾益县| 澄城县| 米脂县| 调兵山市| 肇东市| 大港区| 台安县| 米泉市| 邢台市| 旬邑县| 新宾| 甘孜县| 汝南县| 榆树市| 霍州市| 内江市| 和林格尔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