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波
(四川財經職業(yè)學院,四川成都610101)
論戴望舒《雨巷》意境的象征意義
白波
(四川財經職業(yè)學院,四川成都610101)
《雨巷》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和其前期的代表作品,他因此也被冠以“雨巷詩人”的頭銜?!坝图垈恪?、“丁香”、“雨巷”這三個意象多次在詩文中出現,為全詩營造出朦朧、纏綿的意境,讀后給讀者心中留下淡淡的憂傷和惆悵之感。
戴望舒;雨巷;油紙傘;丁香
戴望舒,我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現代詩人,他在1927年的夏天寫下了《雨巷》一詩,該詩一經出版便一炮而紅,震驚了當時的整個文壇,成為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作者本人也被美譽為“雨巷詩人”。著名的文學大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朱自清先生也夸贊說“戴望舒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朱湘先生評價說,戴望舒的《雨巷》在音節(jié)上完美無缺。孫玉石則評價說,不得不佩服《雨巷》的音節(jié)很優(yōu)美。
讀過《雨巷》的人無不被其中蘊含的朦朧、纏綿的意境美所打動,這種憂郁的意境美就像初秋的習習涼風,亦像山中的潺潺小溪。戴望舒寫這首詩時只有22歲,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的時候,為何會寫下如此憂傷哀怨的作品呢?通過查閱作者成長的歷程可知,他在童年的時候曾生過一場天花,病愈后臉上留下了許多疤痕,這一生理上的瑕疵讓他遭到一些親朋好友的嘲諷,久而久之就使他產生了自卑心理,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童年的經歷讓其形成了憂郁、惆悵的性格。青年時期,正值大革命失敗,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詩人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投身革命報效祖國,然而赤誠的報國之心和美好的理想都被那個悲劇的時代化為泡影。他們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彷徨迷惘。另外,詩人苦苦追求面容姣好、熱情大方的同學的妹妹施降年沒有成功,這讓本來就內心敏感脆弱的他心靈一再受挫。童年時候的不幸遭遇,青年時期的壯志難酬和追愛無果的苦悶,為《雨巷》的誕生孕育了條件。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在《雨巷》中,“油紙傘”、“雨巷”、“丁香”是詩人選用的主要的三個意象。
“油紙傘”在文中出現了3次,它的出現不僅是美好的象征,如優(yōu)美的舞蹈中會有油紙傘、新人的婚禮上會用油紙傘、旅游時紀念品處會有油紙傘,它也很貼合詩的意境。傘是梅雨時節(jié)經常出現在江南小鎮(zhèn)的一件非常實用的雨具。且我國油紙傘的制作歷史悠久,詩人選用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意象,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的特點。在江南狹窄、陰暗、悠長的小巷中,獨自一人撐著傘,任憑細雨飄散,這就為人們營造出一種凄清、冷漠的氛圍。
“巷”是江南常見的一種建筑,本身就給人一種悠長、陰冷、潮濕的感覺,再與“雨”一起出現就更顯其寂寥、冷清?!坝晗铩边@一意象作為標題出現,同時又在作品中出現了4次,可見作者對它的一種鐘愛。作者出生于浙江杭州,從小住在巷子里,童年、少年時期都從那悠長寂寥的巷子和高高低低的青石板路上經過,童年的美好記憶讓長大后的作者在下著蒙蒙細雨的天氣,再次走進這樣長長的的小巷時,依然感到寂靜、幽深。南宋詩人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提到“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自古以來男兒有淚不輕彈,這雨其實也是詩人流在心中的淚,淚往心里流,更讓詩人肝腸寸斷、隱憂難渲?!坝辍钡钠?,“巷”的幽為全詩營造出朦朧而凄美的意境。
“丁香”這一意象在本詩中多次出現,也是全首詩的核心意象。作者說“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花是美好的事物,作者選用“丁香”而沒有選擇其他的花朵來形容,是因為丁香花主要是白色或淡紫色,這兩種顏色很純潔,都不張揚,象征著美好和高潔。另外,丁香開花主要集中在暮春時節(jié),且尚未開放時的花的形狀像結。有人說丁香是“愁品”,丁香也象征著愁怨、易逝,丁香花開意味著春天快要過去了,花落也象征著人們的愁與憂。丁香因為清新淡雅、纖小文弱,所以被賦予美麗、高潔、愁怨、易逝的象征意義,用丁香來形容姑娘不僅顯得淡雅美麗,而且還略帶憂郁凄婉。丁香花雖然很美,但是花期不長,容易凋謝,所以丁香姑娘雖然美麗,但是停留時間不長即消失離去。因此淋著蒙蒙細雨的丁香和姑娘更具有一種愁怨的凄美感。古代的文人墨客對丁香也比較鐘情,李商隱在《代贈》中寫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在《浣溪沙》中寫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除此之外,詩中還提到“我”、“姑娘”、“籬墻”三個意象,獨自彷徨的“我”,哀怨、彷徨、惆悵的“姑娘”,凋零、破敗的“籬墻”,以上多個意象為全詩勾勒出朦朧、纏綿、凄婉、哀怨的意境。
[1]李秀云尹傳蘭.纏綿悱惻的憂郁美——《雨巷》的意境美探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2).
[2]劉一靜.維爾倫《秋歌》與戴望舒《雨巷》之比較[J].西南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04).
[3]施春紅.悠揚朦朧含蓄——淺析戴望舒《雨巷》詩歌別樣的“三美”[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4).
[4]李霞.新詩中一顆發(fā)光的明珠——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淺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07).
[5]肖綺雯.現代象征主義話語下的“雨巷”情結——戴望舒詩歌兼收并蓄的現代風格[J].社科縱橫,2008(10).
G633.3
A
1005-5312(2016)11-0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