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短房
菲律賓史上首個國家差點編入中國版圖
文/陶短房
菲律賓地圖
菲律賓國家海岸線離中國島嶼最近距離尚不足200公里,其9500萬人口中,至少有1500萬人帶有華裔血統(tǒng),是東南亞華裔血統(tǒng)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之一,至今仍具有鮮明華人特征,且自認為華裔的菲律賓人,也有100萬以上。這一切都表明,菲律賓和中國之間,的確是有一些“固有”關(guān)系。
菲律賓在漫長歷史時期內(nèi),其境內(nèi)7000多個島嶼上雖有人居住,但并未形成國家形態(tài),而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吳孫權(quán)黃武五年(226年),東吳官員朱應、康泰,出海巡撫東南亞,前后歷時數(shù)十年,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nèi)的臣延、耽蘭和杜薄。
隋唐時期,中國航海業(yè)空前發(fā)展,南方大港泉州十分繁榮,海船和航海設備也大為進步,已出現(xiàn)了中國至菲律賓之間較固定的海上貿(mào)易航線。不過,由于菲律賓列島人煙稀少、經(jīng)濟落后,所以,它只是中國海商黃金航線上一個并不起眼的分支。這條航線最重要的意義,是開辟了一條中國福建沿海居民遷徙菲律賓的通道。此后幾百年間,呂宋等地逐漸聚集起不少華人。
位于中國山東的蘇祿國東王墓
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途經(jīng)呂宋島,在當?shù)匾姷皆S多福建僑商,并應僑商請求,任命福建晉江籍華僑商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此后直到1424年,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都是這位華僑商人。不過,“總督”所能依靠的,不過是聽命于己的一些商人、同鄉(xiāng)和伙計,所能控制的不過是商埠周圍一小塊地盤。廣大島嶼上絕大多數(shù)土地、人口,他們既不能統(tǒng)治、管理,也無法征收賦稅,甚至彼此間都未必知道對方的存在。
在此前后,呂宋以南,出現(xiàn)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前,該國是當?shù)厣鐣?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國家之一)。 1409年,鄭和三下西洋時,蘇祿有“三王”:東王、西王和峒王。鄭和路過蘇祿時,與東王叭哈剌會晤,并贈對方豐厚禮物。
1417年,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隨員、家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當時明成祖正在北京為遷都做準備。蘇祿三王抵達南京后又換船沿運河北上,于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
由于南北往返,舟車勞頓,加上寒流突襲,習慣熱帶氣候的叭哈剌沿運河南下至山東德州,因病醫(yī)治無效,于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遺命留葬中國。
17世紀,清朝取代明朝統(tǒng)治中國,此時江河日下的蘇祿蘇丹國王正是東王后裔,他們希望依靠中國,抵御西班牙人的步步蠶食。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蘇丹遣使“朝貢”,重建了和中國的“藩屬”關(guān)系;1731年,蘇祿蘇丹親自“來朝”并拜謁了蘇祿東王墓;1733年,蘇丹應在德州守墓的東王后裔請求,上書雍正,希望給予這些人中國國籍,獲得批準;乾隆十八年(1753年),蘇祿“老蘇丹”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將本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圖,這是因為蘇祿被西班牙百般欺凌,強弱不敵,希望依托中國,尋求庇護。
但此時乾隆正奉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對海岸線以外并無興趣,甚至認為華僑都是“漢奸”,死不足惜,在這種思維定式下,他顯然不會對純屬“外人”的蘇祿請求有絲毫積極回應。蘇祿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的請求最終被婉言謝絕,但雙方的“藩屬”關(guān)系依舊維持。清咸豐元年(1851年),西班牙人占領蘇祿古都和樂,蘇祿和中國間的航路就此被切斷,這一年也是中國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年份,此后中國自顧不暇,所謂“藩屬”關(guān)系,也只剩下民國時清朝遺老所編《清史稿》中云山霧罩的幾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