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雷弗·諾頓+高天羽
公路上的規(guī)矩都是從傳統(tǒng)中產生的。一般人總是喜歡在道路中間駕駛,在英國,對面有車時就開到左邊。之所以會如此,據說是為了方便右撇子車夫在受到對面車夫的襲擊時保護自己。而在歐洲大陸,車夫都坐在最左邊的馬背上,因此他們喜歡將馬車駕到右側,以免車廂和對面的馬車相撞。
交通堵塞的歷史源遠流長。朱利烏斯·愷撒就曾禁止白天在羅馬的街道上行駛馬車。即使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街道交匯的地方也是一片混亂,一輛輛馬拉的公車、貨車和一群群綿羊爭奪空間,莽撞的行人也在車輛之間竄來竄去地添亂。
最早的道路交通標識是英國的鐵路信號工程師J.P.奈特在1868年發(fā)明的,它們安裝在國會大廈附近,以保證議員能夠安全地穿過馬路。一位警察通過一根杠桿操作信號臂板的升降起落。另外還有一張布告通知車夫,說“臂板落下”表示通過路口時要小心,而臂板放平就表示路口的各個方向都要“停車!”
到了夜間則不用臂板,改用一盞掛在桿子頂部的煤氣燈亮出紅色或者綠色。這盞紅綠燈良好地工作了一年,但接著就發(fā)生了煤氣爆炸,把桿子送上了天,把警察送進了醫(yī)院。在大眾看來,這證明了交通信號比交通還要危險。要再過五十八年,交通燈才會在倫敦的各個十字路口代替警察。
汽車和蹩腳司機的出現使得道路更加混亂。當時還沒有駕照考試,但是有蒸汽鍋爐協會頒發(fā)的駕照。美國城市的車輛越來越多,事故也不斷增加。加勒特·摩根目擊了一次撞車,有一名兒童身負重傷。他決心為防止車禍做點什么。摩根是農奴的兒子,沒有念過多少書,平日靠修理縫紉機維生。然而他卻發(fā)明了美國最早的交通標識。1914年,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率先安裝了這種交通控制系統(tǒng)。它和奈特的發(fā)明很像,也是一個手工操作的臂板系統(tǒng),不過在摩根的裝置上,“?!焙汀靶小钡淖謽佣夹涯康厮⒃诹吮郯迳?,如果三塊顯示“?!钡谋郯宥挤诺搅素Q直位置,就代表車輛必須一律停駛,讓行人通過。到了夜里,它同樣會亮起綠燈。沒過多久,克利夫蘭就給不同路口的標識設置了相同的間隔,以使交通更加順暢。后來交通燈推廣到了全世界,即使在威尼斯,兩條運河交叉的地方也安上了交通燈。
1918年,紐約啟用了三色交通燈,它們安裝在一只豎直的盒子里,和今天十分類似。但那個時候仍然需要一位操作員,他站在路口上空的一個崗亭里控制信號。英國的沃爾夫漢普頓是第一個使用自動交通燈的城市,它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自動變色。然而當英國的其他地方都已經采用紅/黃/綠信號時,沃爾夫漢普頓卻依然頑固地沿用紅/綠系統(tǒng)。最后交通部強行命令其修改燈號與全國統(tǒng)一。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世界通用的規(guī)范。
車輛一多,路標也需要改進。論這方面的貢獻,沒人比得上一位名叫珀西·肖的英國修路工人。在肖看來,在蜿蜒無燈的鄉(xiāng)間道路上開車夜行是十分危險的。一個漆黑的夜晚,他發(fā)現前面的道路上亮起了兩盞“綠燈”。到近處一看,原來是一只貓的兩只眼睛。和所有夜行捕食者一樣,貓的視網膜也極能反光,以此增加夜視能力。肖看見的就是由貓眼反射的車頭燈。他不僅看見了一只貓,他也看見了一個機會。
他發(fā)明了一種反光釘,以“貓眼”的名字推向市場,它在面向車流的方向有兩塊彼此緊挨的閃光大理石,它們包裹在一層堅硬的橡膠殼中,部分嵌入路面,安裝在道路的中間或者邊緣位置。無論夜色多么黑暗,只要有了“貓眼”的指引,司機就再也不會迷路了。喜劇演員肯·多德說過,要是當初那只貓兒面朝的是另一個方向,肖發(fā)明的就是卷筆刀了。
這個發(fā)明最巧妙的部分是橡膠殼前部的那道窄槽,它有收集雨水的功能,每次有車輛駛過,就會濺出水花,把反光帶清洗一遍。1946年,英國交通部買下了數百萬只反光釘,安裝在了全國的各條小路上。肖自稱他每只反光釘只收了四分之一便士,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成了百萬富翁。不過他除了購入一輛勞斯萊斯,仍然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喜歡一邊和老朋友閑聊,一邊享用著一品脫啤酒和包在紙袋子里的炸魚薯條。
鐵路系統(tǒng)無需反光釘,因為火車不會開到鐵路外面,但是鐵路事故也是歷來不斷的,當年史蒂芬生的“火箭號”就曾撞倒一位政治領袖,使他在幾小時后死亡。機車駕駛員不可能調轉車頭避開事故,也不可能突然剎住機車,因此火車需要一個外部的控制系統(tǒng)。起初,鐵路公司在每隔一英里的鐵道上都駐扎了一名“鐵路警察”。他們需要日夜警惕,每當火車來臨,他們就要用打手語、搖晃提燈或者在桿子上升旗的方式,告訴司機前方的線路是否通暢。鐵路實行的是時間間隔管理,需要所有的火車謹守時刻表,并保持相同的車速。如果一列火車駛來之前的10分鐘內已經有一列火車通過,那么為了防止撞擊,那些“警察”就要將后面的這列火車截停。如果有火車因為故障停在了鐵路上,他還要沿著鐵路奔跑到一英里之前的那個哨所,通知那里的警察截停下一班車。問題是,如果他真的需要截停下一班車,那么他難道不該再跑到更前面的哨所,去通知那里的警察嗎?如果出現那樣的突發(fā)情況,鐵道上就必須燃起烽火,一次大的烽火還會燒掉枕木。
這顯然是一個古怪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鐵路沿線上的重要地點都必須設置固定的信號,好告訴司機是繼續(xù)前行還是就地停車。19世紀40年代,鐵路公司開始采用這樣的信號,但它們不是每一個都清晰的。列車駛近雷丁站時會看見一只懸掛的圓球,表示可以安全通過??墒撬緳C們得到的指令是:“如果看不見圓球,就不要通過?!边@樣含混的信號,難免會發(fā)生事故。
1841年,修建倫敦至克羅伊登鐵路的工程師C.H.格利高里發(fā)明了臂板信號:在一根柱子上裝兩塊臂板,兩個方向各裝一塊。如果臂板雙雙水平,就表示“危險”;如果向下擺成45度,就表示“謹慎”;如果雙雙豎直收進了柱子上的凹槽里,就表示“可以通過”。后來它做了簡化,只表示“可以通過”和“停車”兩種信號。
這時候仍然需要有扳道工操作信號和道岔,將列車引向正軌。到了1856年,扳道工只要扳下一根杠桿就能改變道岔和相應的信號。再后來,一個信號塔就可以控制一個地區(qū)的信號了,信號員可以用它來查看自己管理的所有線路。格利高里還發(fā)明了一種杜絕信號錯誤、防止火車相撞的機制。有幾家鐵路公司啟用了電報,以改善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
有了信號系統(tǒng),事故本該成為歷史,但人總是會犯錯的。薩默塞特郡的拉德斯托克鎮(zhèn)發(fā)生了一次火車迎面相撞的事故,調查發(fā)現,事故的原因是電報員在連續(xù)工作15個小時之后筋疲力盡,而與他聯系的信號員又讀不懂電報的指示。1865年,一列火車在肯特郡的斯泰普赫斯特出軌,一頭扎進了一條小溪。事發(fā)之前,一隊修路工人接到命令,要他們在85分鐘之內更換一座橋梁的木材,因為接著就會有一列火車通過。但是工頭沒有查看是否有火車不守時刻表、提前到達的情況。一列運送船客的火車提前到了,工人們沒有設立警示標志?;疖囬_到的時候,橋梁已經修復,但是鐵路還未重新鋪好。查爾斯·狄更斯和他的情人艾倫·特南當時就在車上,他們在撞車中幸免于難,但是大作家的心靈遭到了重創(chuàng),再也沒有恢復過來。有人認為,就是這次事故造成了他在幾年之后早逝,也使得《艾德溫·德魯德之謎》的結尾成為一個謎。英國最嚴重的火車事故發(fā)生在蘇格蘭的格萊特納,時間是1915年。當時有個信號員不記得自己把火車停在了哪里,雖然從他的信號塔望出去就可以看見那列火車的整個車身。這個疏忽的結果是三列火車連環(huán)相撞。
鐵路公司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才拋棄了用顯然無效的時間間隔制來預防火車相撞的做法。1889年的《鐵道規(guī)制法案》建議改用三種措施:鎖定、限制和剎車?!版i定”規(guī)定了信號必須與道岔的設置相一致;“限制”規(guī)定了在一段鐵軌上只能行駛一列火車;“剎車”則呼吁在所有旅客車廂內安裝自動剎車系統(tǒng)。前兩項措施得到了迅速采納,第三項卻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