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君
參與立儲
劉騰(463—523年),字青龍,平原城(今山東平原縣)人,北魏宦官大臣。
劉騰靠在北魏孝文帝面前告密起家,但卻沒能在當時大紅大紫。他雖然曾被任命為中常侍,特加龍驤將軍、大長秋卿、金紫光祿大夫、太府卿等職,但離能夠左右朝政還差得很遠。
直到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正月丁巳日,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元恪病逝于洛陽皇宮式乾殿。按照北魏的朝規(guī),應當馬上為元恪定謚號??墒沁@個本來一兩天就能擬出來的謚號,卻一直拖到一個月以后的二月甲戌日才算完成。其故何在?
原來,宮廷里圍繞著皇位繼承的問題,展開了一場刀光劍影的角逐。在這場角逐中,劉騰抓住時機,又向上爬了一大步。
宣武帝生前本來立有太子元詡,但太子卻并非宣武帝的正宮皇后高氏所生。
據(jù)史料記載,北魏王朝有一個不成文的祖制,后宮姬妾中凡生子而被立為太子者,須賜太子生母自盡,據(jù)說這是從漢武帝那里學來的。其目的是防止母親干政。
到了宣武帝元恪時代,這個規(guī)矩被皇帝自己給破壞了。因為太子生母胡氏實在是太善解人意了,元恪下不了這個手。元恪死了之后,有人卻想對胡氏下手。
誰呀?宣武正宮皇后高氏。
宣武帝是延昌四年正月甲寅日病倒的,從甲寅日到丁巳日,不過四天的時間。在這四天的時間里,高皇后與其兄司徒高肇緊鑼密鼓,籌劃一俟皇上晏駕,立即由高氏垂簾聽政。
高氏要垂簾,就先要保住太后的位置,不讓別人來分一杯羹。若想不讓別人分一杯羹,首先就要除掉皇太子的生母胡氏。高皇后的密謀當然躲不過劉騰的耳目。
在宮廷陰謀中嘗到了甜頭的劉騰,仔細地比較了爭斗雙方的實力后,最終決定,把寶押在胡氏和皇太子這一邊。在他看來,高氏雖然貴為皇后,但因“性嫉妒”,在宮中并沒有什么人緣。高肇雖然官拜司徒,但也沒有多少心腹死黨。而胡氏是皇太子生母,宣武帝早已親口赦她不死,能享此殊榮,說明皇上對她是十分欣賞的,下一任皇帝又非胡氏的親生兒莫屬,有了這兩點,劉騰不能不站在胡氏這一邊。
主意拿定,劉騰立即去找同黨侯剛,侯剛則去向領軍將軍于忠報告。經(jīng)過密謀,他們決定大行皇帝殯天之夜就扶立皇太子登基,并派人對太子生母胡氏妥善保護。宣武帝死的那天,天空中雪花飛揚。于忠、侯剛還有劉騰等皇帝一駕崩,就立即派人請出皇太子,要其在大行皇帝的靈堂前登基。太子詹事王顯是高皇后的死黨。他見于、侯、劉等人要先斬后奏,十分惱火,執(zhí)意要奏明皇后才肯同意皇太子登基。
劉騰見狀,厲聲喝道“國不可一日無君,王詹事莫不是別有意圖?”
這句話問得很重,王顯縱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背一個謀反的罪名,而且高皇后要殺的是胡氏,而非太子。所以,他只好閉上了嘴,退在一旁。于是,崔光捧著皇帝的王冠,口宣大行皇帝遺旨,命太子跪接。然后,劉騰親自為年方6歲的小太子換上龍袍,戴上御冠,把他抱上太極殿的金鑾椅上,納頭拜倒。三拜九叩之后,君臣之分已明。
至此,劉騰的計劃實現(xiàn)了一半。那剩下的另一半計劃需要高皇后的配合。
因為小皇帝的親生母親胡氏現(xiàn)在還不是皇太后,要使新任皇帝登基合法化,必須得到高太后的認可。
經(jīng)過一番密謀,劉騰等人決定派高陽王元雍“人居西柏堂,決庶政”——處理日常政務;由任城王高澄出任尚書令,總領百官;由門下省正式行文稟告高皇后,請她以手令的方式確認新皇帝元詡的登基,并同時確認高陽王、任城王的首輔身份。高皇后恨死了劉騰,因此,對于出自劉騰之謀的幾項要求都拖著不辦。不但拖著不辦,而且還別有意圖。高氏授意中常侍孫伏連,還有那位太子詹事王顯扣押門下省的公文,并打算架空皇帝。同時,以高肇錄尚書事,由王顯、高猛(高太后同族)同領侍中,控制朝廷的中樞機構門下省。
劉騰等人偵知高氏此舉以后,不甘示弱。他們決定先打擊高氏陣營中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以“醫(yī)治大行皇帝不能盡心盡力”為由,將王顯逮捕,并授意獄卒用刀環(huán)擊其胸,將王殺死在獄中。失了主心骨的高太后不得不按劉騰等人的意思下了一道手詔。于是,劉騰以小皇帝的名義尊高氏為皇太后。
劉騰攛掇皇帝給他加封了許多官職,還開天辟地頭一遭地娶了一個老婆。但劉騰畢竟是個地地道道的太監(jiān),而太監(jiān)是沒有生育能力的。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收養(yǎng)的,由于劉騰干的“漂亮事”,他的兩個兒子很快從一介草民被提拔到郡守、尚書郎的高位。
誣告王爺
雖然胡太后給了劉騰數(shù)不清的榮華富貴,但是劉騰還是欲壑難填。
清河王元懌成了引發(fā)他們矛盾的導火索。元懌是宣武帝的庶弟,當朝皇帝元詡的叔叔,在當時的北魏皇族中是個難得的人才。由于他“美姿貌”,因而很得中年喪夫的胡氏的歡心,“逼而通焉”——被皇太后逼著做了入幕之賓。
劉騰仗著自己扶立皇帝之功,根本不把元懌這個皇叔放在眼里。
有一次,劉騰的弟弟想要到元懌那里討個官當,被元懌一口回絕。劉騰馬上覺得元懌這是殺雞給猴看,打狗不看主人。
恰好領軍將軍元叉因是胡太后的妹夫,“恃寵驕盈,懌常裁之以法”,也對元懌充滿了刻骨仇恨。于是,兩人合謀,誣告元懌謀反。
這次誣告是經(jīng)過精心策劃的。
元懌曾經(jīng)推薦過一個名叫宗準愛的人做通直郎。誰料這個宗準愛腳踩兩只船,竟然很快就被元叉所收買。元叉許諾將來給他更大的富貴,讓他以元懌心腹的身份,去誣告元懌與司染都尉韓文殊父子合謀作亂,密謀廢掉現(xiàn)任皇帝而自立。
誣告書是透過宗室大臣元叉轉交的,所以,很快就到了胡太后的手里。
胡太后一見有人控告元懌,心里吃了一驚。她馬上命人傳來了元懌,讓他與宗準愛當面對質(zhì)。由于確是誣告,再加上宗準愛在曾經(jīng)推薦過自己的恩人面前說謊話,實在覺得有些問心有愧,所以,這次誣告并沒有得逞。
劉騰等人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誣告失敗的原因,一股腦兒地歸到了胡太后的身上。他們決定從胡太后下手,先把胡太后與皇上隔離起來,然后再對付他。
公元520年七月,劉騰再一次唆使膳食監(jiān)太監(jiān)、中黃門胡定上書給孝明帝元詡,指控清河王元懌密謀在皇帝的飲食中下毒。這一次誣告采取的是繞過胡太后,直接向皇帝進言的策略。那孝明帝元詡雖然貴為天子,但年紀也不過11歲,他哪里能分得清自己一向視為左膀右臂的劉騰劉公公、胡定胡公公是不是在騙他。何況上書上說得有鼻子有眼的,不由得他不信。其實也用不著他信,只要他不干預就行了。劉騰早已擬好了一道詔書,在上面清清楚楚地列舉了元懌的罪狀,并且決定殺人與逼宮同時進行,逼迫胡太后退位。
七月丙子日,劉騰在門下省殺死了清河王元懌,然后,發(fā)下那道偽造的詔書,詔書是以胡太后的名義下發(fā)的,假托胡太后之口,說她愿意撤簾歸政。
歸政給誰呢?詔書上說是給皇帝。實際上皇帝此時剛剛11歲,還不到親政的年齡,因而只是個傀儡。真正的執(zhí)政者是劉騰一伙人。所以,所謂歸政于帝云云,不過是劉騰為自己篡權竊國尋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元懌被害的消息傳出以后,“朝野貴賤知與不知,含悲喪氣,驚振遠近,夷人在京及歸,聞懌之喪,為之劈面者數(shù)百人”。最感傷心的當然還是胡太后。
胡氏知道這一點,但已無能為力了,因為此時的她,已被幽禁于北宮,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太婆。
盛極而衰
一開始時,劉騰對胡太后還算客氣。但不久,出了一件事,卻使得劉騰變得苛刻起來。
太后的侄子都統(tǒng)胡僧敬與備身左右(官名)張車渠等十幾個人想要殺死劉騰等人“復奉太后臨朝”,事情未果,胡僧敬被充軍極邊之地,張車渠等人被劉騰下令凌遲處死。
平定了這次“未遂政變”之后,劉騰覺得胡太后是個十分危險的人物。
想要把她殺死吧,又害怕激起天下人,尤其是小皇帝的不滿和仇視;把她放出來吧,那無疑是放虎歸山。不殺不放,只能嚴加看管。為了便于控制,劉騰把胡氏從北宮移到宣光殿,弄了一把重達十幾斤的大鐵鎖,把殿門牢牢地鎖上,鑰匙由他本人親自掌管。
除了每天兩頓膳食以外,其他的供應全被免去。剛開始,他還準許太后出來活動活動,現(xiàn)在卻不許胡氏離開房間半步。以至于后來就連每天兩頓飯,每季一套衣服,也常被他下令克扣,弄得太后常常饑而無食,寒而無衣。
為了避免落下個以下犯上的惡名,劉騰派他的親信中常侍賈粲,假稱奉有皇上(孝明帝)的詔書,對皇太后嚴加“保護”,除非有劉公公、元領軍(元叉)的許可,任何人都不許靠近宣光殿宮門半步。
自公元520年到公元523年這四年間,劉騰可謂出盡了風頭。史書上稱“四年之中生殺之威,決于騰手”。凡遇軍國大事,諸臣都要先問問劉公公是不是已經(jīng)知道了。
一朝權在手,劉騰開始猛刮“地皮”。在劉騰大紅大紫之時,他翻建原來的宅邸。一位名叫周特的奉車都尉替他占卜了一下,認為不吉,勸他不要強奪民房,擴建府邸。劉騰根本不聽勸告。周特見劉騰不相信自己,遂辭官歸隱。臨行前,他對一位好友說:“劉司空死期將到?!迸笥褑枺骸爱斣诤螘r?”“據(jù)卦象來看,當在三四月之交!”周特說這番話時,是在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正月。
公元523年三月末,劉騰病死于北魏都城洛陽,終年六十歲。
劉騰雖然在其生命的最后四年春風得意,但他卻還有一個死對頭活著。死對頭是誰?就是那位胡太后。胡太后雖然在劉騰在世時敗在了劉騰的手里,但她畢竟是孝明帝的親娘,哪有兒子不向著親娘的道理?
就在劉騰死后不到一年的時候,胡太后在高陽王元雍等人的支持下重新垂簾聽政,上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劉騰。
有人稟告說劉騰已經(jīng)死了。
胡太后心想:“還用你告訴我嗎?不死,我也出不了宣光殿??!”但這話如何能對別人說?于是,她擺出了皇太后的架勢,惡狠狠地說:“死了?死了也不是結束,他不是有墳有墓嗎?他將我關進宣光殿,我要挖他的墳,掘他的墓,讓他見見太陽!”
見太后動了肝火,誰還敢饒舌。
于是,胡氏迅速調(diào)派了幾百名士兵,前往劉騰的墓地,“發(fā)其冢,散露骸骨”——把劉騰的墳給挖開了,把他的尸骨給扔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