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研
2016年8月6—15日,我們從北京出發(fā),駕駛長安福特銳界,前往神秘的河西走廊,探尋絢爛的西域文化和奇特的地質(zhì)風貌。此次科學探險行程橫跨7省,單程約2500多公里,經(jīng)過定武高速、連霍高速等中國華北至西北的公路大動脈,領略自然及人文景觀的同時,也切實感受到在超長行程和嚴酷地質(zhì)環(huán)境中,一輛靠譜坐駕的分量。
河西走廊位于甘肅西北部狹長的堆積平原,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自古便是內(nèi)地通往西域諸地的要道,史稱雍涼之地,文化豐厚,一度是中國北方的佛教文化中心、軍事重鎮(zhèn)及貿(mào)易中心,不乏敦煌這樣的璀璨明珠。此外,河西走廊的地理條件極為特殊,南接平原,北連大漠,降水稀少,形成丹霞、雅丹等特殊地貌,祁連山腹地更是有冰川附著,地質(zhì)資源十分豐富。
經(jīng)過兩天、2000多公里長途跋涉,領略了內(nèi)蒙古草原的遼闊,品味了黃河岸灘的日出,我們從北京抵達本次科學探險活動的集結地——張掖。銳界的表現(xiàn)獲得同伴們的一致贊譽,長途駕駛的穩(wěn)定性、舒適性,寬廣的視野和極佳的高速性能,自動恒溫空調(diào)和SONY多媒體的陪伴,都讓前往西北腹地的漫漫長路變得輕松、愜意。路面的顛簸在銳界的4只大腳面前弱化成輕盈的跳躍,堅韌的底盤調(diào)校讓駕駛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可以留出更多精力欣賞沿途風景。
高速行駛,安全是第一位的。銳界的安全配置十分豐富,除了后視鏡上的后方來車提示,我們一路最經(jīng)常使用的是車道偏離輔助系統(tǒng),只需按下該配置按鈕,3秒左右雙側后視鏡的車道檢測裝置便可定位車道位置,并在車輛偏離時給予聲音提示和轉(zhuǎn)向盤自動回正操作,從源頭杜絕了疲勞駕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潛在危險的發(fā)生。
甘涼地區(qū)是古代河西走廊的核心地域,涼州就是今天甘肅的武威市,甘州則位于張掖地區(qū),兩座要塞遙相輝映,我們的探險之旅便從這片大漠中的綠洲開始。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钡は嫉孛彩菑堃吹貐^(qū)標志性的地質(zhì)資源,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巖和泥巖組成的丹霞奇景,勝在奇險,美在斑斕,韻在層次,味在連綿,有著無需雕飾的自然之美,留下了“棧道依松劃,危樓疊石連”“絕壁當千仞,危崖一線開”等千古名句。
我們一路向西挺進,途經(jīng)嘉峪關長城,沿甘肅省道S215嘉湟公路向祁連山腹地進發(fā)。祁連山脈位于青海東北部與甘肅西部邊境,是中國境內(nèi)主要山脈之一。匈奴語中稱“天”為“祁連”,祁連山綿延8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巍峨聳立,自然環(huán)境千姿百態(tài),氣候多變,“天山”實至名歸,讓人充滿敬畏和向往。
由連霍高速行至黑山湖,進入S215界段。從茫茫戈壁至祁連山北麓山腳的這一段,路況筆直平坦,隨著山形漸漸高大,道路也變得蜿蜒曲折。由于泥石流、滑坡等地質(zhì)災害頻發(fā),由土達坂開始,我們遇到了泥濘、顛簸的礫石路,有些路段只能沿著前車的車轍逡巡而進,山中溪水匯聚而下,形成具有一定沖擊力的洪流,對于駕駛員和車輛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碎石伴著稀泥,讓我們每前進一步都為車輛的底盤捏把汗,濕滑的泥沼也隨時可能拖后腿。好在,銳界出色的底盤調(diào)校配合SUV專用輪胎,碾過壓碎石毫無壓力,先進的智能四驅(qū)系統(tǒng)也抵御了濕滑的影響。
隨著海拔不斷提升,我們或多或少都產(chǎn)生了高原反應,但銳界2.7L V6雙渦輪增壓發(fā)動機依然雄渾有力,面對忽然而至的陡坡,只要深踏油門,充足的轉(zhuǎn)矩伴隨著低吼一并發(fā)出,沒有絲毫拖泥帶水。6擋手/自一體變速器堪稱其最佳拍檔,降擋響應迅速、積極。
剛進山便下起了小雨,雖然雨勢不大,但氣溫陡降。道路的險峻和頻繁的盤繞更增加了行駛的難度。不過,眼前的風光再次印證了那個真理——最美的景色往往藏在最危險的境地。陰雨籠罩下的祁連腹地,云霧繚繞,接天蔽日,如海如潮,我們?nèi)缤欠褐燮渲?,忽隱忽現(xiàn)的高山植被,大有碧波蕩漾之態(tài)。
8月11日一早,我們離開瓜州,沿Y763公路前進,去探訪被稱為“大氣成分活化石”的高山冰川。
道路依然復雜多變,時而蜿蜒曲折,時而依地勢直沖而下,最令人頭疼的是不時出現(xiàn)的破損和起伏。Y763通過平坦的大漠,直插祁連山深處,車輛稀少,不經(jīng)意間車速就會加快,遇到破損時需要緊急剎車避讓,銳界的制動能力和急轉(zhuǎn)彎的穩(wěn)定性受到不少考驗。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的懸架系統(tǒng),在調(diào)校上雖然照顧了行駛的舒適性,但是轉(zhuǎn)彎中依然能體會到來自底盤的韌性,龐大的車身在做躲避動作時宛如靈巧的山羊,從急打轉(zhuǎn)向,回正,再到重回行駛軌跡,無需過多調(diào)整,車身也沒有令人眩暈的搖擺和傾斜,穩(wěn)如磐石。
入山后,再次遇到碎石路況,輪胎和減振再次進入加班模式。由于氣溫升高,冰川上的積雪大面積消融,融水裹挾著山上的泥沙和碎石向山下俯沖,人工修筑的公路根本不堪一擊,斷壁殘垣隨處可見,形成的斷層,落差最大處可達十余米,最狹窄處僅能容一人側身通過,加上砂石路面泥土松軟,十分容易坍塌,而斷崖下便是湍急的水流。剛轉(zhuǎn)入山口,就發(fā)現(xiàn)道路受到泥石流和滑坡的沖擊已完全斷開,我們放棄駕車,開始徒步探險。
一路淺灘怪石叢生,好不容易來到冰川腳下,積雪覆蓋的冰川皚皚一片,但看似潔白的表面下隱藏著恐怖的泥沙,尤其是經(jīng)過反復踩踏的地方,雪水混著泥土,十分濕滑,一腳蹬空便會失去平衡而滑落,若是碰上碎石,后果不堪設想。通過縱向?qū)用婵梢钥闯霾煌甏ǖ陌l(fā)育,進而根據(jù)其成分了解到該地質(zhì)年代的大氣、水文等氣候信息。冰川的科學價值十分豐富,而保護冰川也是當務之急。
經(jīng)過高海拔冰川的淬煉之后,我們一路向西趕往敦煌。這部分行程的道路狀況較好,我們和銳界都有了難得的放松機會。
從敦煌向西,就到了著名的玉門關遺址,舊時的城樓依然聳立,多了風雨侵蝕的痕跡。這里是很多古代王朝的邊境,匈奴人、突厥人都曾在此厲兵秣馬。佇立在城邊,才能真正體會“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千古惆悵。
雅丹地貌是本次探險之行的一個重頭戲。雅丹由維吾爾語“雅爾丹”音譯而來,這種地貌十分獨特,雨季經(jīng)上游的洪水長期沖刷,旱季經(jīng)過風蝕,展現(xiàn)出富有層次的景象,綿延幾平方公里,景象壯觀。雅丹地貌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極其嚴酷,旱季地表極端氣溫可達60℃以上,炎熱干燥,洪水來時會帶來一絲綠意,表明這里并非生命的禁區(q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著名風沙地貌專家屈建軍介紹:“雅丹地貌是在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于風沙的侵蝕,雅丹地貌的變遷正在加速,許多奇特的景觀會逐漸變形或被完全侵蝕掉。”正因如此,雅丹地貌也是干旱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點保護對象。
繼續(xù)向西,檢查了車輛、通訊、給養(yǎng)之后,我們的探險隊正式進入羅布泊地帶。
與普通荒漠不同,羅布泊的戈壁地帶丘陵叢生,地形上的識別度很低,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參照物。所謂的路就是車轍,遇到車轍分開的岔路,一定要辨認清楚。跟上大部隊變成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需要高超的駕駛技巧和強大的內(nèi)心。前車繞過一座丘陵就會消失在視野之中,遇到連續(xù)轉(zhuǎn)彎,只能通過車轍和揚起的塵土來辨別車隊的走向。在這茫茫戈壁上,毫厘之間的速度差距會被時間無限放大,如果不能緊跟前車,不出十幾分鐘就會拉開至少1公里的距離,要再追趕可不容易。
傍晚,我們準備在戈壁上露營。戈壁的落日本來十分凄美,可惜我們不幸遇到了沙塵暴。營地中的帳篷搖搖欲墜,有的被大風掀飛,消失在幽深的黑暗中。我們只得狼狽地跑到車里避險,將前排座椅徹底放倒,草草收拾了一些衣物墊在上面,好在座椅足夠柔軟,一躺下來便酣然入睡,哪管車外狂風肆虐。
次日黎明,狂風鳴金收兵,我們也拔營起寨,繼續(xù)前行,來到著名的庫姆塔格沙漠邊緣。這個沙漠的邊緣有水源,雨季會生長蘆葦,當?shù)氐纳鷳B(tài)十分活躍??炊嗔烁瓯诘闹藷岷蛢措U,這個綠洲的出現(xiàn)讓我們十分欣喜,趁此機會也讓銳界撒了一會兒歡。相比于戈壁堅硬的碎石,沙土地的松軟也危機四伏,不過在四驅(qū)系統(tǒng)的支持下,我們好好玩了一把沙漠漂移。
經(jīng)過500多公里的極旱征途之后,我們終于穿越無人區(qū),到達羅布泊鎮(zhèn)。重返現(xiàn)代文明的感覺令我們?nèi)玑屩刎?,苦盡甘來的感覺從未有過的強烈。經(jīng)過一晚休整,第二天一路向北,到達本次探險之旅的終點——哈密市。短短10天時間,我們收獲的不只是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還有冰川、沙漠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一路同行的友誼,以及對于銳界這款車型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從北京到羅布泊,從高速長途到深山腹地,從冰川峽谷到戈壁沙漠,我們所到之處大多是極端、嚴酷的環(huán)境,往返里程8000多公里,攀越海拔接近5000米,溫度跨越達70℃,銳界用自己的足跡詮釋了“銳意前行,界由我定”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