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
[摘要]目的:探討16層螺旋CT影像學檢查在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的鑒別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7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CT檢查,觀察組給予16層螺旋CT檢查,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的情況,判斷兩組方法的診斷價值。結果:與常規(guī)CT檢查相比,采用16層螺旋CT檢查的方法鑒別診斷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的準確性、特異性、敏感性更高,兩組比較差異較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16層螺旋CT影像學檢查鑒別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的診斷價值更高,具有較高的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16層螺旋CT影像學檢查;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診斷價值
鑒別惡性腫瘤患者的腫瘤細胞是否侵犯至頸部血管在臨床治療上有重要意義,腫瘤細胞侵犯血管,一旦對腫瘤進行切除,即有可能造成血管破裂,嚴重時可導致病患死亡,因此對腫瘤細胞是否侵犯頸部血管的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研究價值。傳統(tǒng)上常采用X射線、常規(guī)CT等手段進行影像學檢查,但其準確性及敏感性不高,難以達到診斷鑒別效果,本次研究就常規(guī)CT和16層螺旋CT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探討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經診斷均被確診患有頭頸部惡性腫瘤,排除患有對惡性腫瘤診斷過程有影響的其他疾病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52.4±8.4)歲;經證實甲狀腺癌5例,甲狀腺癌轉移淋巴結16例,鼻咽癌7例,其它7例。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53.1±9.1)歲;其中甲狀腺癌7例,甲狀腺癌轉移淋巴結14例,鼻咽癌8例,其它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guī)CT診斷: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ight Speed 16全身掃描機,對患者頸部血管進行掃描,觀察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情況。
16層螺旋CT診斷: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16層螺旋CT掃描機對患者進行檢查,從患者的頸根部開始掃描,至顱底區(qū)為止,從多個角度多個平面對其進行掃描,觀察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的程度。其掃描條件為:電壓為120kV,螺距因子為1:1,電流控制在80毫安,顯示視野控制在20cm左右,造影劑選擇濃度為300mgI/ml的碘海醇60ml,具體用量為1.5ml/kg,于前臂左靜脈使用高壓注射器進行靜脈注射(延遲5秒開始注射),速率控制為3.5ml/s。
1.3 觀察指標
根據兩組患者的腫瘤細胞侵犯血管程度用陽性和陰性兩個級別表示,判斷其準確性、特異性、敏感性指標,其中準確性=陽性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所得數據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t檢驗,所得數據用百分數表示,P<0.05時,差異記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經診斷對照組準確性、特異性、敏感性分別為45.71%、65.24%、62.87%,而采用16層螺旋CT診斷的準確性、特異性、敏感性分別為82.86%、85.73%、89.2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較大,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3 結論
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探究腫瘤細胞是否侵犯頸部血管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多層螺旋CT檢查的方式進行鑒別,經證實,該種診斷手段具有單位時間內掃描速度快、減少運動偽影的特點,與傳統(tǒng)的常規(guī)CT手段相比,其圖像采集能力更為清晰、全面,具有更為優(yōu)化的三維重建效果,后續(xù)處理功能強大,且簡單易行,可更為立體、清晰、逼真地顯示人體內各組織的病變情況,多方面、多角度地顯示腫瘤及腫瘤血管的分布情況。
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70例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探討,分別給予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常規(guī)CT和16層螺旋CT診斷鑒別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中鑒別結果陽性為16例,陰性19例,觀察組中陽性29例,陰性6例,經診斷,觀察組的準確性、特異性、敏感性均高于對照組,可見采用16層螺旋CT影像學檢查對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進行鑒別效果更好,診斷質量更高。
綜上所述,采用16層螺旋CT影像學檢查在腫瘤細胞侵犯頸部血管的鑒別診斷中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CT檢查,準確性、特異性、敏感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