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全
某日中午12點左右張老師一如既往地走到一班教室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在學習,只見林林正在走廊里溜達,于是張老師走過去告訴他回座位抓緊學習,此時玩性正濃的林林說:“大家都在玩憑什么叫我學習”,然后不情愿的回到座位上拿起書本煽風,此時上中午自習的鈴聲響了,于是張老師心想:自習鈴響了,我看你學不學習,于是身為孩子語文老師的她兩眼怒氣十足的盯著林林,林林見狀卻不屑一顧的繼續(xù)煽風,張老師怒火中燒,氣憤地走過去,奪過他手中的書給了他一下,并說“你要不想學就不用念了”,此時林林也氣憤地說:“不念就不念”,于是拾掇好書包,背起書包氣橫橫地走出教室,張老師緊跟其后,氣沖沖地說:“再不聽話我就掐死你”于是又是掐他,又是揣他,還用傘捅他,就這樣母子反目,形同陌路,出了校門后各走各地。
事后我找他談了三次話,我覺得他并非是不遵規(guī)守紀,不懂人情世故的孩子,相反他還是一名有自尊,懂自愛,想自立,渴求認同,要求進步的學生。通過談話我了解到:他覺得他母親有“精神病”,說話太傷人,令他心寒。他最不能接受的是他母親對他要求太嚴苛,同樣犯錯誤,他就要受到比其他同學更嚴厲的訓斥,在同學面前聲大、尖刻,不給他留面子,有時狠狠掐他,現(xiàn)在右腿還有她打過留下的青痕,小臂上還有用傘刮過的兩道疤痕,他說他以后不再用他母親管了。我語重心長地說:“你不要把你母親想的那么惡毒,你現(xiàn)在的任務不是怨恨你母親,和你母親決裂,也不是出去打工賺錢,而是化解與你母親之間的矛盾,努力學習,學習更多的知識本領,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報答所有養(yǎng)育你的人,特別是父母、老師”。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在這一矛盾沖突中,你與你母親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認為你在這件事責任如下:首先你母親不是有精神病,而是長期的壓力促使他有時處事急噪,對你管束過嚴,其實是望子成龍心切,何病之有?我看是你叛逆心過強。其次,你母親對你有養(yǎng)育之恩,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何以換來你和你母親反目決裂,仇深四海呢?實為不孝。再次,你母親在你面前是有雙重身份的人,既是家長又是老師,作為家長他望子成龍心切,過高過嚴的要求你并不為過。她的聲大、尖刻,不給你留面子還不是因你有意在同學面前不聽她作為老師的尊尊教導,令她氣憤至極,于是她便以家長的身份對你進行強制教育,甚至掐你、揣你、還用傘捅你。你是難以接受,但也應該從中體會你母親的良苦用心,你那里知道,你母親是打在你身上,痛在她心理,你的眼在流淚,她的心在流血。她要真想掐死你,就不會讓你活到今天,可憐天下父母心?。∫环嗫谄判牡膭裾f終于讓他良心發(fā)現(xiàn),原來母親不是不愛他,而是因愛生恨,才表現(xiàn)出過激言行,是自己錯怪了母親,于是向我保證一定向母親承認錯誤,改過自新。
孩子一方的工作終于有了緩解,于是我又找到母親張老師,我半真半假半開玩笑地對張老師說:“你之所以有叛逆的兒子是因為有你暴力施教的媽媽。”
首先,你在整個事件中犯了一個“魚缸法則”的錯誤。養(yǎng)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之長,不管養(yǎng)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條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長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這一法則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需要給予自由的空間。而父母嚴刻的保護就向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大成魚。要想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是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沖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該休息時就讓他休息。畢竟7+1>8這道理誰都懂。
其次,你在整個事件中犯了一個“南風效應”的錯誤。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jié)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寬容是一種強于懲戒的力量。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了人的內(nèi)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yōu)樽杂X。這種以啟發(fā)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家庭教育中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yǎng)孩子自覺向上、向善的心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老師教育學生同樣如此,因此要求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把“尊重”、“信任”學生放在第一位,和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互利的人際關系,把學生看作是發(fā)展中的人。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教學環(huán)境,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正如魏書生先生說的那樣,當學生犯錯誤時,應先避開問題的實質(zhì),把學生從犯錯誤的陰影中帶出來,走到溫暖的“陽光”下,給學生一個愉快的心境,和風習習吹掉他們自我保護的“盔甲”,然后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何愁學生不向你敞開心扉呢? 相反,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體罰“文明”,但它帶給孩子的傷害絕不會比體罰小。“哀莫大于心死”,體罰更多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而“心罰”更多的是傷害孩子的心靈。受“心罰”的孩子自尊被摧毀,自信被打擊,智慧被扼殺。
俗話說,“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成功的父母,老師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們善于觀察與揣摩子女的心態(tài)處境,然后選擇時機有真對性地用“良言”撫慰他、溫暖他、鼓勵他。當孩子疑惑時,及時用柔和的語言給他提下醒;當孩子自卑時,不忘記用他的“閃光點”燃起他的自信心;當孩子痛苦時,盡量設身處地說些,安慰的話……這樣,孩子的理想之花就會漸漸開放。 望子成龍的家長、老師們切記: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與其居高臨下地嚴加管束,不如平等善意的以誠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