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成樸
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都有一個“明晰道理”藏在其中,遵循這個道理,推理方法合宜,結論很容易得出的。絕對沒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兩可境地。理科在講理,文科在言情。理,萬事萬物一個理。情,則萬人萬種風情。曾有人云: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形象。這就是語文,就是語文的人文性,會發(fā)生演變變異的人文性。閱讀是一種將作者的思想作品融入讀者心靈對白的過程;是人文性的一次撞擊,而后點燃情思,并使之再次燃燒的過程。
鑒于此,語文評論或評價,就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語文文本的講授者,同樣也具有主觀性。這樣評論者與講授者共同感知同一文本,便形成具有差異性的情感認知,當在同一時空交匯時,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辯論。這一點語文課尤為突出,而其他課程雖有殊途,但結果是相同無可爭議的,達成共識,語文則呈現(xiàn)多元化。
因此,不同評價者對于同一對象評價就會自然形成多樣的差異性。針對這一特征,就如何進行語文評論,如何得到公允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我的建議如下:
一、確立語文評論衡量的標準
課堂是進行語文評論的主戰(zhàn)場,評論者只有進入課堂,才能對教授語文者一堂或一系列課,給予中肯的評價。語文是著力體現(xiàn)人文性的,而人文性表現(xiàn)在:作者的、教授者、學生的諸方面。那么評論一堂好課確立標準尤為重要。這個標準可從兩個角度衡量:第一,衡量主導教授者:(1)教師的素養(yǎng)。這里側重于自我儀態(tài)待學生的教態(tài)。儀態(tài)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是非智力因素,然而卻具有強有力的驅(qū)動力;起關鍵作用的是教態(tài),這是人性化、人格化、風格化的焦點,在教學中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情感思想,因而在衡量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2)熟悉教材文本。這是達成好語文課的前提。這也是達成好語文課的活水,達到透徹理解文本以外的卻于文本相關的信息資源,這樣就將文本放置于立體的空間,給予文本一個多維度發(fā)散點,左右逢源縱橫捭闔,這就為選擇法提供了寬度。(3)靈活選擇多樣教法。由于語文課的人文性、情感性的多元化,這就為語文同一文本有不同可行性課型提供了條件,因此,要設計多樣的課型教法。另外,學生狀態(tài)也會不一樣,因而方法也要多樣。(4)對主體的駕馭與設計。這是課堂的焦點。懂學生的個性與心理,是語文及教授語文的教授者,必需的基本功,近似于大夫,這樣就便于駕馭并可進行設計開掘。懂學習差異性,差異性這是人文性的具體體現(xiàn),明了了這一點,就會對學生的前進給予肯定與激勵。(5)時代脈息的銜接。語文與時代銜接最緊密,因此語文文本解讀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不是沖突而是需要辯證的認可,另一方面文本內(nèi)容的時間有古今地域有遠近風俗有差異,因而現(xiàn)代的人了解過去,便會有一種人文性的隔膜,故而對于出現(xiàn)的諸多認識要給予認定,并辯證的引發(fā)思考。還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合理應運。(6)效率的展現(xiàn)。這是一般評價最有力的依據(jù)。第二,衡量主體學生:這是語文人文性的著力點,只要學生能夠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為,并能夠有所開掘,這就達成好課的標準。(1)培養(yǎng)自覺度。這是語文人文性的根本,也是一切高效達成的依據(jù),這里包括對文本的預習思考拓展應運,有了這個基礎,課堂就會成為思想的交流,精神的深化。(2)訓練思辨性能力。學生能夠具有較強的思辨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學生人文性的具體體現(xiàn)。(3)提升應運與解趣能力。這是綜合能力的展示,既符合應試有適應素質(zhì)的高能力的展示。評論者評價一節(jié)課的成效就會有的放矢,不失偏頗。
二、樹立語文評論應有的風度
風度是一個人內(nèi)在實力的自然流露。風度也是一種魅力。風度是不可以模仿的,風度往往是一個人獨有的個性化標志。風度是因為具有實力才顯得具有魅力,實力是原因,魅力是結果,因果不能倒置。風度最早是形容文采出眾,風,即風騷,也就是國風和離騷。度,是指氣量、內(nèi)涵。評論者具有實力才有風度,評論者擁有氣量內(nèi)涵才有風度。有風度,評論才會有度。語文的人性化、多元化才能得道發(fā)展與肯定。評論者的學識是評論有風度的保障。評論者的學識網(wǎng)構全面,縱能貫通古今取遠近,橫能博采眾長練就五彩。面對各種課型的產(chǎn)生,就能夠給出一個史的價值。往往因為語文人文性的多元化,在評價中也會形成多元的、語文的評價一定要度,給出判斷,是受評議者誠懇接受,并學習提高。
三、獨具語文評價敏銳的發(fā)展的眼光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這是不同版本共選的文本。韓軍老師應邀在天水教育師院國培中講授了清華四篇,其中《背影》的教授很有前瞻性、敏銳性和發(fā)展性,焦點是主題的開掘,韓老師以“生之背 死之影”為主題,展示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現(xiàn)場公開課,在座的深受啟迪。對于一般語文課,評論者也應該具有這一敏銳性,在評論時,給予引領給以示范,從而達到有范可以的實體,不再是空泛的理論。因此,語文評價者具有敏銳的眼光是十分重要的。
四、評論要有認可性、引領性和創(chuàng)新性
語文究其實質(zhì)是思想的展露,評論者對于每一位展露者應評論其引領語文學科人文思想發(fā)展并帶有創(chuàng)新意識。只有這樣的認可,才能創(chuàng)造出語文的新時代、語文評論的新時代。
五、明白語文評價的終極目的
語文評價的目的不是僅僅對一節(jié)課一個人的評價,而是通過評價讓語文的講授更符合語文的本性,發(fā)展語文,發(fā)展人文性的傳播,提高評論的藝術價值。
總之,作好語文評價者:吃透文本,熟知作者,明了時代,把握風情,擁有風度,明確目的,只有這樣才可以對語文課作出公允的評價,就能夠產(chǎn)生促使語文人性化的長足發(fā)展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胡柳虹.中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