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芳
摘 要: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中學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wěn)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認識事物。因此,培養(yǎng)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走出當前中學歷史教學困境的契機。
關鍵詞:中學歷史;歷史教學
歷史是人類的成長畫卷,歷史是民族的發(fā)展記錄,歷史是人類的導師。西班牙哲學家桑塔亞說:“不尊重歷史的人,注定要重犯歷史的錯誤?!币灾劣谟鴼v史學家阿克頓說:“歷史是彷徨者的向導?!睆倪@一段話可以看出,歷史是多么的重要,歷史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樣教好歷史,做好教學工作呢?下面筆者談一談教學多年的實際體會。
一、讓學生互相協(xié)作
在這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雙贏的理念深入人心,歷史教學中同樣可以引入這個觀念。在學習中,要求學生要有獨立的思維,但同時又少不了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互相合作。開放式的教學要求學生依據興趣形成合作小組。同一個班中不同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學習潛力都不是相同,教師就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案。合作小組能讓每個學生各顯其能、各補其短。讓他們共同參與、共同解決問題,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合作小組將個人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又由于在合作學習中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明確的責任分開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這樣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審美的過程,這一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的同時,又有助于學生集體智慧的發(fā)揮,讓教師的因材施教發(fā)揮到極致。課堂上,除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還可以適當的和學生合作,這也是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
二、質疑設問,引發(fā)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講述《中國邊疆的危機和中法戰(zhàn)爭》一課中法戰(zhàn)爭時,我先讓學生回答“鎮(zhèn)南關一戰(zhàn)的結果?”學生回答:“老將馮子材帶領軍民取得勝利?!蔽以僮穯枺骸敖酉聛響?zhàn)局如何?”當學生興奮地回答“中國取得戰(zhàn)場的主動權并導致法國茹費理政府的倒臺”后。我用沉重的語氣說:“但最終的結果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蓖瑢W們一片愕然,我緊接著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讓人看不懂的結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立即展開積極的討論,紛紛發(fā)表個人的見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認識到“中法戰(zhàn)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是清政府一味妥協(xié)求和賣國的結果。”這樣使學生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質。所以說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fā)學習的興趣。
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在老師的包辦下,學生的質疑能力慢慢退化,創(chuàng)新的意識消失殆盡。學習離不開創(chuàng)新,歷史學習更離不開創(chuàng)新。比如說,儒學千百年來受到推崇,為什么宋代思想家對其進行改造?這一點課本沒有描述,但是作為歷史教師,就要對學生有所引導。宋朝推崇儒家思想,統(tǒng)治者提倡儒家思想,有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說明,宋朝統(tǒng)治者有一定的聰明才智,儒家思想在宋代思想家和統(tǒng)治者那里之所以繼承,首先是因為他們發(fā)展了儒家思想,同時,對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也就是“在繼承中有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有繼承?!睅缀跞鍖W大家都在自己的理論系統(tǒng)中融入了當時的時代氣息,其中比較著名的當推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他提出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影響甚深,其學說主旨意在控制人民的欲望,順應統(tǒng)治者。當然,做為一代宗師,朱熹也提出了先進的思想,比如說“以振興舊邦、抗金御侮為天理,以明君臣之義、清算積弊、匡時救世為天理,以人欲指斥朝政,揭露腐朽,反對貪污盜竊,伸張正義”,既反映了階級矛盾,也向統(tǒng)治者提出了一些順應民意,緩和階級矛盾,抵御外侵的思想,有利于廣大人民接受儒家思想,促進了儒學的新發(fā)展。
四、運用歷史故事,激發(fā)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tài)和事件的發(fā)展。因此,它是有情節(jié)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jié)和過程,那么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jié)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
科瓦列夫說:“教師應當知道的東西,要大大超過教給學生的范圍,要具有更廣闊的科學視野,否則,就不能喚起和發(fā)展對本門學科的興趣,就不能滿足他們需求”。總之,歷史是一門具有科學性、人文性的學科。現如今的新課程刪除了以前的繁瑣內容,增強了趣味性與知識性,這就是要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更多的提高學習能力。說到底,從總體上看,學生對學習知識專注度是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息息相關的,只有教師去探究,采用新方式,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從而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趙廣舉.中學歷史創(chuàng)新教學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12).
[2]邢鳳英.中學歷史教學方式改革探討[J].學周刊.2012(03).
[3]趙廣舉.中學歷史創(chuàng)新教學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