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有人說,與人交流是一門學問,不懂的人很快會脫離群體,陷于孤立。也有人說,與人交流得講究方式方法,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大家說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而我認為,與人交流是一門藝術(shù),既需要相應(yīng)的知識,也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應(yīng)該是一種集合。下面我引用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記得那是星期天的晚自習,正好是班會。我正在班里布置學校的各項工作,這時一個我曾經(jīng)帶過的學生來找我。看她的神情很著急,于是我來到門外,問她發(fā)生什么事?她急得哭著和我說,原來我們班的另外一位同學,分班后與其他班的同學相處得不好,每天心里憋屈,已經(jīng)哭了好多次了,她見后很擔心,害怕這位同學會變得抑郁,所以著急找我,希望我能幫幫她的好朋友。我聽后趕忙布置完我的工作,然后回到我的辦公室。這時他們兩個已經(jīng)站在我的門外,我請他們進到我的辦公室,讓他們坐下,然后具體詢問其中的緣由。那個稍有些抑郁的學生,一邊哭一邊訴說她的經(jīng)歷,我什么話也沒說,只是靜靜地聽著。最后,她問我:“老師,怎么跟人相處這么難??!”然后低下頭不停地掉眼淚。我給她遞過一張紙巾,安慰著說:“與人相處就是很難的一件事,特別是來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陌生的同學間之需要一個相互認識理解的過程,你很單純,總認為自己付出別人也該給予相應(yīng)的回報,但事實與你想象差得很遠,這時你就會產(chǎn)生委屈、無奈、甚至會有一絲抑郁,開始懷疑身邊的一切,包括美好的東西,排斥其他同學,最后越走越遠,越來越孤立、彷徨,不知該到底怎么應(yīng)對。其實,是你自己把問題想得太復雜了?!苯又医o她分析現(xiàn)在的情況,并給她送上我的一些建議:“首先,造成這樣的局面是有自身問題的。原先所在的環(huán)境經(jīng)過一年的磨合基本已經(jīng)熟悉,原來班里的同學對你的關(guān)心,讓你在新的環(huán)境中一時沒有感受到,與你建立的友誼,不可能短期內(nèi)在新的環(huán)境下形成,所以你在心理上就有一個明顯的落差,前后一比較就會覺得原班同學好,現(xiàn)在的同學不好這樣的主觀認識。其次,缺乏必要的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的技巧。比如語言藝術(shù)、方式方法等”。話是開心鎖,聽了我的分析,這個孩子難過的神情開始變得平靜??吹剿兴膭?,我接下來給予她一定的鼓勵。說:“在我眼中,你是一個很善良的孩子,高一我?guī)Я四阋荒?,所以我不會懷疑你的人品,你對別人的善良,同時也正是你的薄弱點啊!總想以心換心,遇到能和你說得來的,總是毫無任何戒心,掏心窩子的和人家相處,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對方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們會不會以誠相待呢?你沒有考慮到這些,所以往往當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你就會變得突然失望。這種心理上的極度落差會給你帶來心理上的打擊,讓你懷疑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懷疑你曾經(jīng)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價值。老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事實有時會是很殘酷的,而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挫折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啊。此外,在現(xiàn)實面前,你還欠缺面對的方法,比如對方過激的語言該如何應(yīng)對,不合理的行為該如何處理,之前沒有遇到過,所以碰到后只能自己一人獨自承受,時間一長,心里就壓抑得過重。再次,除了你自身原因外,外部的環(huán)境也會影響到你。比如,班級氛圍、他人的人品等。與人相處,我們應(yīng)該懷著一顆以誠相待的心,但是還得分清楚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值不值得我們這樣對她,否則受傷害的只有自己?!甭犃诉@些話,她抹掉了眼淚,似乎明白了好多,漸漸地露出了一絲微笑。我的話顯然打動了面前這個善良的女孩,一次再平凡不過的對話,卻能夠解開她心里深埋的霧霾,這也讓我感受到語言交流這門藝術(shù)對生活多么重要。接下來的談話,我故意開始轉(zhuǎn)移話題,問了她最近的生活、學習,給了她一些生活經(jīng)驗,直到她終于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我這顆懸著的心才安然落下。
送走了學生,我靜下心來思考了許久,像這樣的孩子我們身邊又有多少?能主動與你交流的算是幸運兒了,還有許多孩子到最后都是一人在承受,直到悲劇發(fā)生。發(fā)生在我們孩子身上的這些悲劇本是可以避免的,但我們往往卻找出各種理由加以推卸責任。我們社會、學校、家庭不該引起對這類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嗎?不該果斷采取一些舉措嗎?是不是只有悲劇一次次上演之后,才會喚醒我們?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有一個健康的人格,為了國家的未來,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馬上行動起來?我覺得,需要做的很多很多,那就先從這個事情入手吧。此時的夜晚窗外一片寂靜,唯有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與之應(yīng)和的是我此刻此起彼伏的心情,一邊回憶剛才的事,一邊思考今后的工作。是啊,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時刻與人靈魂碰撞的職業(yè),它很高尚,也很平凡,但它對他人人生的影響卻在潛移默化中化成巨大的力量,不斷推動我們這個社會走向前方。突然間,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段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陳華君,左小娟.師生交流:教學藝術(shù)的基石[J].西安航空技術(sh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