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娟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283-01
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它在開發(fā)兒童智力、陶冶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yǎng)兒童良好氣質修養(yǎng)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但是現(xiàn)在的音樂欣賞課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大部分教師把"音樂欣賞"上成了"聽音樂",導致多數(shù)學生對音樂欣賞課沒興趣。如何使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走出低谷,永葆青春活力呢?
1.注重"聽"的藝術,激發(fā)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現(xiàn)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因此聽是參與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采用提問法聽和對比法聽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可行方法。提問法聽,也就是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給學生提一些簡單的帶啟發(fā)性的問題。對比法聽是聽的深入,也是音樂欣賞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對學生來說,惟有對比才能真正獲得對音樂風格、特點、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認識。傾聽中的對比有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力度、音色、風格、形式等方面的對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進行對比,也可以對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教學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對比。
2.通過"唱"主題旋律,品味音樂內(nèi)容
音樂主題旋律是一首樂曲或歌曲的核心曲調,音樂的發(fā)展、變化都與主題息息相關。唱主題主要有兩種形式:
2.1 聽前唱主題。引導學生聽前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如欣賞《翻身的日子》,在聽前可以先引導學生一起唱書上的四條譜例,對每個主題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情緒等進行分析,然后再進行學唱。教師要求學生邊唱、邊記、邊對音樂進行初步的情感體驗。通過聽前唱主題,不僅為欣賞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在聽賞時能進一步的人情、入境地去體驗作品,而且能使學生更好地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
2.2 聽后唱主題。學生欣賞完音樂作品后,對這個音樂作品已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此時,再讓學生學唱主題,可以讓學生加深這個音樂的理解。如欣賞《贊歌要比星星多》,可以先讓學生欣賞,然后講解這首合唱的內(nèi)容、風格、根據(jù)哪個民族的曲子進行改編以及這首歌的襯詞部分。學生欣賞完后,對這首合唱的襯詞"呀兒呀兒喲"已經(jīng)很熟,此時再安排學生唱這首歌的主題便是點睛之筆。
3.通過"說"的參與,欣賞音樂作品
"說"就是讓學生說出聆聽作品后的感受。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說的參與,及時引導學生說出聽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賞《翻身的日子》,聽前教師對時代背景及曲作者已經(jīng)作簡單的介紹,學生學唱幾遍主題音樂。第一遍愉悅式聆聽后讓學生說說聽后有何感受,同學們都覺得情緒是熱烈歡快的。第二遍分段細聽,要求學生對各段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力度等進行分析對比,說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風格特點,并說出想象中的音樂形象。老師進行點評,部分強烈的鼓點般的節(jié)奏,流暢而又鮮明的民族特色,表現(xiàn)了人們喜慶翻身解放的熱烈場面和歡快的心情。第三遍評價式聆聽之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曲式為引子+A+B+C+尾聲,整首樂曲情緒歡快熱烈,帶有很濃的民族風味和地方色彩、盡情地抒發(fā)了翻身農(nóng)民幸福、歡欣的思想感情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實施"看、聽、動"三結合,體驗音樂樂趣
在音樂欣賞課中,當學生聽到歡快、富有動感的音樂時,往往會很開心并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舞動起來;當學生聽到低沉、舒緩、抒情的音樂時,動作就會變得輕柔、舒展起來。教師可借助視覺的直觀來幫助聽覺感知,有利于兒童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如欣賞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鵝舞曲》時,可以播放有關的錄像或影碟,讓學生邊聽邊看。這種視聽結合的方法,對兒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緒頗有裨益。
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都體現(xiàn)了一定的流動性。讓兒童跟音樂邊聽邊動,有利于兒童對音樂情緒的感受。例如在欣賞嗩吶獨奏《百鳥朝鳳》、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時,應鼓勵學生根據(jù)各自的理解自由地舞動,允許他們搖頭晃腦,模仿吹奏等動作,并隨樂曲情緒變化作時大時小的擺動,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總之,音樂欣賞教學要講究策略,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公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還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音樂的真諦,充分張揚學生個性,在欣賞過程中理解音樂內(nèi)涵、體驗音樂樂趣、領略音樂的獨特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使學生真正成為欣賞課的小主人。